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

2016-02-15 16:01张明发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逻辑性弗洛伊德显性

◆张明发

(山东省单县幼儿师范学校)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

◆张明发

(山东省单县幼儿师范学校)

对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进行探讨。弗洛伊德早期理论提出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分析了其潜意识的特点。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在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中,弗洛伊德偶然发现梦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写出了《梦的解释》一书,于1900年发表。这本书的发表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精神病人的发病原因,就要分析其幼年生活史。故称这一理论为精神分析理论。弗提出,他的理论虽然是由研究精神病人得出的,但同样适用于正常人。

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心理学,对世界文化、艺术、医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领域的研究都要追溯到“潜意识”的概念上。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流派。《梦的解释》被称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弗洛伊德被称为20世纪对世界文化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和皮亚杰被并称为世界心理学史上的巨人。有人说,20世纪有3位杰出的犹太籍学者: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改变了人们的宇宙和时空观,马克思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观,弗洛伊德改变了人们认识自身和文化的观念。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提出人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位于心理结构的表层,所占比例较小,是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潜意识是潜藏于意识层面之下、位于心理深层的结构,所占比例较大,是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是人真实的心理,具有不可知性。前意识位于二者之间(中层)。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意识就像位于地面之上的一个小房间,结构比例小,里面很明亮,房子里有什么,一目了然。潜意识就像位于小房子下面、地面之下的一个很大、很黑的地牢,所占的结构比例很大,里面有什么,不知道。前意识就像警察一样,位于二者之间的地牢出口处,把着关,不准潜意识里的东西随便冲出来获得满足。人在睡梦中时,前意识的控制懈怠了,潜意识的东西经过伪装变换了一下形式出现在梦境中,这就是梦。梦境中出现的情境,即“显性梦境”,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显性梦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显性梦境”所反映的潜意识中的真实心理,即“隐性梦境”。人类个体发育早期的经历:在母体内发育期(胎儿期)的经历、从母体内产出的经历、婴幼儿期的经历,成年后在我们的记忆里不能回忆出来,但在潜意识里存在,有时会出现在梦境中。一个7岁的儿童经常梦见自己在水里游泳,蛇缠住了脖子,并紧紧勒着,他痛苦地挣扎,哭醒后还呼呼地喘着粗气。原来这个儿童出生时被脐带缠住了脖子,险些窒息而死。“自我中心”是幼年期的心理特点之一,表现为对兄弟姐妹怀有嫉妒和敌意,幼年期之后潜意识里面依然存在,变换了一下形式出现在梦境里,于是梦见兄弟姐妹的死亡。幼年期(3~6岁)男孩存在“恋母情结”、女孩存在“恋父情结”。男孩嫉妒自己的父亲,视父亲为情敌,试图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女孩嫉妒自己的母亲,视母亲为情敌,试图取代母亲占有父亲。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表现在梦境里,就梦见了父母死亡(常常是梦见和自己同性别一方父母死亡)。有时会出现“预示未来的梦”。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经历,夜里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也没太在意,对梦境的记忆也不是太清楚。过了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忽然想起好像做过这样一个梦。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解过一个预示死亡的梦。一位登山爱好者找荣格解梦,说梦见自己登到山顶时,脚渐渐离开山顶升上天空了。荣格感到这是一个预示死亡的梦,告诉那位登山爱好者别去登山了。但他没听从劝告,登山时一位队友失足砸在他身上,两人掉下悬崖身亡。“心灵感应的梦”。关系亲近的人在远方发生了一件事,恰在这时你做了同样一个梦。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原始认知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存在于意识中,原始认知存在于潜意识。人的创造性的观念“直觉”和“顿悟”来自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它们不是经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一种观念。“预示未来”和“心灵感应”的观念有可能是来自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因为它是不可重复验证的,所以往往不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自然界中的现象被人类认识的是少部分,大部分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如果试图用有限的认识作为框框和标准去套、去解释无限的自然,不符合框框的、不能被已有的有限的理论解释的,就否定它的存在。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僵死的、不科学的。

弗洛伊德说过:“要想使人获得幸福,唯一的方法就是满足人的本能欲望”。而社会文明是限制和压抑人的本能欲望满足的,文明发展的水平越高,对本能压抑的越严重。二者处于“二律背反”中。所以,文明发展的水平高了,不是人们感到越来越幸福了,而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非逻辑性”,一是本能欲望满足的非逻辑性,二是潜意识中原始认知的非逻辑性(直觉、顿悟)。书读得多了,发展了逻辑思维而抑制了非逻辑性思维,做事缺乏灵活性,于是叫这种人为书呆子。“不可知性”,潜意识是人真实的心理,但具有不可自知性。所以,一个人想要认识别人相对容易,认识自己很难,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俗语说得好:“要认识自己的形体需要借助镜子,要认识自己的心需要借助别人”。“非语言性”,一些来自潜意识的高水平的创造性观念和认知在头脑中突然出现(如直觉和顿悟),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1958年,英国科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信息传递和掌握的,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属于此类知识。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知识中的少部分,但对人类的实践很重要,这种隐性知识要靠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去感悟才能掌握。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是“山是山,水是水”,泾渭分明;中级阶段是“山似山,水似水”,界限不那么分明了;高级阶段是“山水一体”了,没有界限了。中、小学生的问题有标准答案;大学生的问题有参考答案;研究生的问题没有答案了,“答案”即“问题”,“问题”即“答案”。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知识到达一定深度之后,是不能简单的照搬过来的,需要靠自己的原始认知去“悟”。由于每个人的原始认知存在差异,所以不是“三百六十行,每个人都能行行成状元”。出家修行的人经常打坐静修,其实就是用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去悟“道”。修行者众多,得“道”者能有几人?原始认知的差异使然。有浅薄的文人妄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陷入不可知论。之所以出此言论,正是这种人肤浅、缺乏高水平原始认知的表现。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低级阶段是“全”或“无”的思维方式,要嘛是“对”的,要嘛是“错”的,“是”“非”分明。上升一个层次,“是”“非”的界限模糊了。到达最高阶段,没有“是”“非”了,但并不是简单的“是”“非”混淆。这就要靠“悟”才能达到。“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极度的情感体验也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双方,一方问另一方:你喜欢我吗?回答:喜欢。又问:你喜欢我什么?回答:我也说不清楚。正是因为极度迷恋,所以才“说不清楚”。一切能用语言表达的都是相对肤浅的,真正的高水平认知、创造性观念、情绪体验是来自潜意识的,具有“非语言性”。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的“极度天才”往往不善言词,而善于辞令、能言善辩者,往往缺乏高水平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逻辑性弗洛伊德显性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漫画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