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
——诗歌鉴赏答题的起点

2016-02-15 23:35程载国
中学语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翠微借代读诗

程载国

识字
——诗歌鉴赏答题的起点

程载国

周啸天教授在《诗词赏析七讲》一书中将“识字”列为第一讲。这里所谓的“识字”指的是我们读诗时要明白诗词中各类语汇的来历,对其中积淀的某些特定意蕴要有所了解,不然会望文生义。

在历次高考及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笔者与同行们于诗歌鉴赏题中读到了学生诸多 “匪夷所思”的答案,愈发意识到“识字”对于高考诗歌鉴赏答题的重要性。下面结合阅卷实例来探讨“识字”错误的类型及问题根源。

一、不辨古义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刻意强调古今异义词的辨析。古代诗歌因其简洁凝练又有平仄音韵等要求,在语汇和句法方面与现代汉语有着更大的差别,答题时对这类古今殊异的词语和句法稍不留神就会出洋相。

2013年湖南卷诗歌鉴赏第2题要求考生简析“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贺铸《钓船归》一句中“净”字的妙处。有许多考生将“绿净”理解成了“绿得干净透彻”,从而导致了对整个诗句理解的偏差,答题也随之谬以千里。其实这里的“净”应该是“全是,净是”的意思,“绿净”即为“净绿”,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山野的主色调。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关汉卿《碧玉箫》)一句中“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这本是极容易的题目,可还是有许多学生将答案写成了“消极的态度”或“对秋天的厌烦”。究其原因,很多同学一看到“堪”字便会联想到“难堪”、“不堪”等与负面情绪相联系的词语,而没有注意到“堪”字本有“值得,胜任”之意。

二、不明借代

为了避免重复、追求典雅或是出于平仄音韵的考虑,诗词中借代手法非常普遍,读诗而不识借代就容易坠入云雾中不知所云。以“红雨”代桃花,以“暗香”代梅花,以“金波”代月亮,以“银海”代雪景,以“玉箸”代眼泪,以“友于”代兄弟,都是古诗中常见而浅显的借代。

高中学生却常因对某一常见的借代产生误解而导致答题失误。如某次模拟考试考察无名氏《一剪梅》,要求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部分学生答题时所遇到的障碍不是不明白“强”字的内涵,而是错将“锦书”理解成了书本,说“作者就着微弱的灯光强打精神深夜温书,表现了一种发奋图强的精神”。其实只须明白“锦书”就是“家书”,这一笑话断不会产生。

“翠微”指青山,古人读诗时对此不会有歧义。可在如今高中生眼里,“翠微”这样的词语实在难懂了。要求学生赏析“钟声连翠微”一句的妙处时,答案便五花八门。有人将“翠微”拆开,理解成“绿色越来越淡”,还有人将“翠微”理解成一种玉器。

三、不解象征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往往在于含蓄蕴藉,而这含蓄蕴藉恰恰在于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较为固定的象征与联想功能。“柳”与离别相关,“梅”与高洁相连,一提“菊花”就想到隐逸,出现“归雁”必写思乡。读诗时如果我们对这些充满象征与联想功能的意象熟视无睹,那么我们所读到的东西就只能是聊以充饥的压缩饼干。

有一次模拟考试考到郑谷《鹧鸪》一诗,要求学生回答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不少学生都以“表达了作者对鹧鸪的喜爱”来做答。这些学生明显不了解“鹧鸪”这一鸟类在我国古诗中所固有的联想与象征意义。“鹧鸪”喜好对鸣,而且啼声有如“行不得也哥哥”,因此它往往与羁旅情思相关,能勾引起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

要求学生结合诗意赏析陈与义《道中寒食》的尾联“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如果学生对“杨花”比喻轻狂得志的小人这一固有联想缺乏了解,答题总容易浮于表面,没法答到点子上去。

四、不识典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诗词典故表情达意功能做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因此高中生对于典故这一手法并不陌生。但正确理解不同诗词中的典故作用则要求读者有较为丰富的诗词阅读量,有足够的语汇积累。这对高中生而言确乎勉为其难。

2013年重庆市高考要求考生写出对钱继章 《鹧鸪天》“折腰久矣谢无能”一句的理解。“折腰”一词,典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又经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化用。“折腰”一词“屈身事人”的意蕴已为读者所熟知。可阅卷过程中,还发现有少数同学没能正确理解这一典故的表意功能,仅仅将“折腰”理解成了“鞠躬”。

纳兰性德《清平乐》结句“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学生有这样的阅读积累,那他在回答“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时一定不会忽略“壮志难酬”、“英雄末路”之类的字眼。可我们在阅卷时却发现很少有学生能答到这个点上。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经常听到有老师用“我都已经讲过多少遍了,你们还……”之类的话语来训斥学生的答题失误。其实高中学生在诗词识字方面的能力缺陷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出了大问题。高中诗词教学依旧强调背诵与讲读,精读太多而泛读太少,讲读过多而自读过少。高中学生诗词阅读总量下降,对诗词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有所降低,再多的答题技巧指点也不能弥补这起点上的缺失。如果我们能适当赋与学生以自由诵读的时间,再向学生推荐一些注释较为齐备的诗词诵读读本,学生的诗词阅读总量上去了,因不“识字”而导致的答题失误也会减少许多。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中学。

猜你喜欢
翠微借代读诗
初识借代手法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说借代
借代句
登翠微峰
“翠微”其实是山腰
“翠微”其实是山腰
洪潮山水画作品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