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2-16 07:16林建王燕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竞争力

林建++王燕飞

摘要:

文章结合重庆实际,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镇域经济竞争力展开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以结构方程模型对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发展成为重庆镇域经济较强竞争力的一个非充分却是必要条件,但镇域产业发展与经济竞争力间还未形成良性互促的影响路径。为此,文章提出重庆和西部镇域经济发展不能模仿县域或市域经济发展道路,也不能走东部小城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发展老路,而需要以自身资源环境、产业或传统市场为基础,注重区域联合,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镇域经济;竞争力;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05109

一、问题的提出镇是当前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单位。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镇介于市与乡之间,是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是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农村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镇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发展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多样,从产业选择看,有以工业专业镇闻名的东莞各镇、靠旅游业兴起的江苏周庄、因农旅知名的成都三圣乡。因此,从单一视角评价“特色”发展的镇域经济十分困难。

针对竞争环境中综合实力的强弱评价,Michael E.Porter在其代表作《竞争战略》[1]中,首次应用竞争力分析了企业实力,并在此后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2]中以国家为对象进行了研究。这一综合分析的思路后来被区域经济研究吸纳,但国外学者更多从宏观视角,并未涉及镇域经济这一微观领域,如Kunc和Tonev[3]关注了捷克开发区的竞争力;Frank[4]从腐败,Sabadie和Johansen[5]从人力资本关注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Buracas和Izolda[6]以欧盟国家为例,提出区域创业环境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密切相关。在国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域和县域,如吴国新[7]关注了长江三角洲、王炳才[8]关注了天津市、钟昌标和章凯栋[9]关注了浙江省、石斌等[10]关注了江苏省的经济竞争力,焦立新和金怀玉[11]、薄锡年和薄一鸣[12]等关注了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对镇域经济,大多还是基于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的研究[13-16],马林靖和周立群[17]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首次构建了中国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对所属镇域的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

可见,国内外对镇域经济竞争力仍然未有系统论述,国内研究虽有较多涉及,但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或资料搜集的难度,仍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笔者从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获得较完备的重庆市建制镇发展数据,以此为基础,希望重点从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构建镇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评价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以结构方程模型对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为镇域经济发展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13年重庆拥有建制镇611个,是与其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100多个建制镇数量的数倍,相当于福建、浙江等省的建制镇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重庆虽是直辖市的行政体制,但却有一个省级的乡镇行政区划规模。2011年,重庆建制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93.2%,在全国31个省市中占比最高,足见镇域经济发展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调查司,《中国建制镇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因此,从镇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探索重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适宜路径十分必要。同时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对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还将进一步为西部地区镇域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镇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基础。镇域经济比县域经济更为微观,本文借鉴马林靖和周立群[17]、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全国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11]37-38、焦立新和金怀玉[11]基于发展要素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结合镇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重庆具体市情、数据的可得性,建立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镇域经济竞争力作为综合目标,从宏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3个子系统衡量镇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宏观竞争力反映镇域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本文将其分解为经济总量和经济集聚度2个二级指标;将产业竞争力分解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3个二级指标;将可持续竞争力分解为基础设施、政府作用、资源环境和教育社保4个二级指标。即镇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本研究尽量选取了定量指标,在30项三级指标中,除“是否为城关镇或中心镇”、“是否为重庆市旅游度假区所在地”两项为二项分布指标外,其余均为定量指标,尽管如此该两指标也可赋值量化,研究中是城关镇或中心镇赋值1,否则为0;是重庆市旅游度假区所在地赋值1,否则为0。

(二)评价方法及主要步骤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展开评价。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因素的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而后综合专家判断以确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AHP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思路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能较好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目前AHP在世界各国决策和评价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

运用AHP评价重庆市镇域经济竞争力,需要进行如下操作:(1)建立镇域经济竞争力指标递阶层次结构,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确定指标权重;(4)根据评价模型,加权平均获得评价值。最为关键的步骤是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利用AHP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次通常是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中间层是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最低层称为方案层。镇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层即为镇域经济竞争力,准则层是宏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准则层之下还有若干子准则层和方案层,如图1所示。

2.构建判断矩阵及指标权重获得

本文认为产业发展对镇域经济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镇域经济宏观竞争力的基础,也深刻影响着镇域经济的可持续竞争力。为此,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德尔菲法)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判断矩阵,如表2、表3所示A-B、B-C的判断矩阵

C-D的判断矩阵因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标度取值及含义见表4。随后,根据以上判断矩阵,运用DPS软件,计算得到指标权重(表5)。

(三)评价结果及解释

根据模型Ri=∑ni=1FiWi计算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值,其中Ri代表镇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数(值),Fi代表某待评价镇域第i项指标值,Wi则代表第i项指标所占权重,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见图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指标间建立统一的计算比较准则,我们用极值法对所有的指标值进行了无量纲处理,即用某一具体指标的最大值去除该指标的每一项,使各个指标的数值统一在0~1之间。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提供的重庆市2012年和2011年建制镇相关统计数据,对重庆市可获得数据的582个

因行政区划调整,重庆市历年建制镇数量不一,在镇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因相关指标涉及2011年和2012年两年数据,建制镇名录我们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提供的2011年588个建制镇剔除2012年新增的7个建制镇,即最终582个建制镇为标准进行分析。建制镇镇域经济竞争力展开评价。为便于对重庆市建制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们根据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重庆500余个建制镇以功能区域划分为标准,进行了区域结构的划分。由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域中建制镇数量较少,我们将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域统一界定为都市功能区域。从建制镇的数量分布看,都市功能区域有建制镇65个;城市发展新区域221个,占重庆全市建制镇总数的38%,是重庆市几大功能区域中建制镇数量最多的区域;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216个,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80个,两翼地区合计296个。具体到各区县,重庆38个区县中,除渝中区、江北区未分布有建制镇,其他各区县均有数量不等的建制镇分布,其中万州区最多达到29个,大渡口区最少仅3个,都市功能区域外城口县建制镇数量最少,仅6个。

从镇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前50位的建制镇看,10个位于都市功能区域,22个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域,18个位于两翼地区,其中5个为城关镇(酉阳县桃花源镇、忠县忠州镇、奉节县永安镇、垫江县桂溪镇、石柱县南宾镇),而两翼地区进入前10位的全部为城关镇;排名550名以后的32个建制镇,19个位于两翼地区,12个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域,都市区仅1个。对比这两类建制镇,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建制镇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特色产业基础,人口吸纳、经济集聚能力较强。不论分属于哪一区域,距离主城远或是近,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建制镇都拥有自身特色产业基础,这些产业或是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市场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或是依靠外来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嵌入产业,以此为基础,在人口吸纳和经济集聚上具有较强的能力。如排名第一的大足区龙水镇为重庆市第一大镇,是重庆市著名的小五金加工基地,拥有龙水湖等旅游资源,产业以小五金、锶盐化工、旅游业为主,人口集聚、工业经济、旅游商贸都有较好基础。排名第五的九龙坡区西彭镇为重庆市重要的铝加工基地。排名第14位的梁平县屏锦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是西南地区天然气、高岭土、石灰石、石膏矿、竹资源储量最大的镇之一,同时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开元化工、天生水泥、恒丰纸业等重点企业,是梁平西南部工业、商业、文化、旅游重镇。此外,酉阳县桃花源镇、忠县忠州镇、奉节县永安镇均为城关镇,在产业基础、要素吸纳上均有独特优势。

第二,都市区域与城市发展新区域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建制镇产业发展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体,而两翼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建制镇则主要依赖于商贸和旅游业。如九龙坡区西彭镇、江津区白沙镇、垫江县桂溪镇、永川区朱沱镇、江津区珞璜镇、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等大都为重庆市县级工业重镇,而位于两翼地区的黔江区濯水镇、酉阳县桃花源镇、巫溪县文峰镇、万盛区黑山镇等都分布有知名的旅游资源。当然,两翼地区工业经济发达镇域在经济竞争力上也同样具有明显优势,如梁平县屏锦镇。都市区域与城市发展新区域也不乏旅游、商贸业发展较好的镇域,如北碚区歇马镇、南岸区南坪镇、长寿区长寿湖镇等,而这些镇域,通常不只是依赖于商贸、旅游,工业或农业经济发展也同样突出,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明显。

第三,经济竞争力较强镇域的交通和地理区位特殊,或是临近城区,或是处于两区交界远离城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较强镇域通常靠近主城或位于县城附近,在竞争力排名前50位的镇域中,都市区域与城市发展新区域占比达到66%,两翼地区除5个城关镇外,仅13个进入前50位。也有这样一类建制镇,在两区交界地带,虽然远离城市,但正是因为城市辐射力度不足,其镇域的人口和要素的集聚力增强,产业基础较好,也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如荣昌县盘龙镇、綦江区打通镇等。但排名靠后的镇域则普遍远离城区,并较多分布于两翼地区,在经济竞争力排名550名后的镇域中,两翼地区占比超过59%。

三、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分析方法与概念模型

为了对镇域经济竞争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发现镇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简称SEM)对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通用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其通过建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研究问题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其中测量模型用于衡量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用于衡量内生潜变量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测量模型:x=Λxξ+δ(1)

y=Λyη+ε(2)

结构模型:η=Bη+Γξ+ζ(3)

其中,公式(1)是外源变量(只受模型外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的测量方程,x是由q个外源指标组成的q×1向量,ξ是由n个内生潜变量组成的n×1向量,Λx是x在ξ上的q×n因子负荷矩阵,δ是由q个测量误差组成的q×1矩阵。公式(2)是内生变量的测量方程,y由p个内生指标组成的p×1向量,η是由m个内生潜变量组成的m×1向量,Λy是y在η上的p×m因子负荷矩阵,ε是由p个测量误差组成的p×1矩阵。式(3)中B是m×m系数矩阵,描述了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影响,Γ是m×n系数矩阵,描述了外源潜变量ζ对内生潜变量η的影响,ξ是m×1残差向量。

本文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调研问卷,问题设置为半开半闭形式,选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调研对象为重庆市各乡镇领导及基层大学生干部,为避免调查样本过于集中在某一区域,我们确定了功能区域全覆盖,在特定功能区域内采用了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即分为乡镇领导与基层大学生干部两个层,各层中以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调查样本。调查合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都市区域16份,城市发展新区域27份,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域23份,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15份。

我们将镇域经济看作一个系统,影响该系统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其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区位交通、政策支持力度为外生因素,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为内生因素。首先我们对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关系作如下假设:(1)自然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镇域经济竞争力间可能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一则可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对良好经济基础的建立和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正面影响,同时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区域发展中曾有“资源诅咒”现象,即资源丰富的区域因过于依赖资源性产业,经济发展反而落后,但着眼于镇域,因其较市、县域范围狭小,经济发展的灵活性较强,更易发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还是倾向于作以上假设。(2)区位交通、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与上述相同的作用关系。因为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奠定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对镇域经济宏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及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来自政府的资金、优惠政策等支持也有利于镇域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竞争力提升。(3)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与镇域经济竞争力间也可能存在正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也说明了镇域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产业发展是经济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因此二者与镇域经济竞争力都可能有正的相关关系。(4)经济基础与产业发展可能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人口、经济规模、镇域在区域中的作用都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是产业扩张和升级的基础条件。最终确定的概念模型和潜变量、观测变量如图3所示。

图3 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二)模型估计及结果

通过模型的识别、拟合与修正,得到最终模型,观测变量与潜变量间的因子载荷、潜变量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如图4所示,主要的拟合指数见表6。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特殊优惠政策一项因子载荷偏低,但考虑到重庆市民族自治地区特殊优惠政策对当地招商引资及经济发展的较大影响,最终模型中仍保留了该项;潜变量中产业发展一项为充分反映三次产业的影响,在观测变量选取时采用了该类产业中因子载荷较大的变量。

图4 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从估计结果看,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区位交通、政策支持对镇域经济基础有显著影响,外生变量中仅政策支持对镇域经济竞争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镇域经济基础对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遗憾的是,从估计结果看,产业发展水平对镇域经济竞争力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直接影响,产业发展与镇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通道并未形成。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中更多表现为镇域经济发展中来自上级政府和财政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对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的路径系数达到1.01。模型拟合结果除卡方值与自由度比值略小于2,NFI、NNFI小于0.9,但值较接近,是可以接受的。Bentler和Chou指出:对于包含较多变量的模型来说,完全达到一般认定的拟和优度比较困难。

(三)政策因素对镇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重庆的实践及经验

关于政策因素对镇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直辖后重庆乡镇体制变革和镇域经济政策变迁中看到,重庆市建制镇的行政地位和经济管理权限不断提高和扩大,政策因素在推动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直辖初,重庆采取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即“省—地(市)—区县—区公所(区公委)—乡镇”,位于最低层级的乡镇在政策、资金周转上存在明显滞后。不久,重庆着手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3个地市级机构和107个区公所,行政管理层级减少为“市—区县—乡镇”三级,乡镇由区县直接管辖,建制镇行政地位迅速提升,为后来重庆镇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001年,民政部、中央编办、国务院体改办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重庆开始推行乡镇机构改革,陆续撤并乡镇,使乡镇总数由1998年的1 477个(乡829个、镇648个)减少至2001年的1 248个(乡568个、镇680个),2013年这一数字变更为824个(乡213个,镇611个),较直辖初减少44%。从数量上看,建制镇虽只减少37个,但乡的数量减少616个,与此相关的街道办数量从1998年的88个增加至2013年的192个,增加了104个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其实质是建制镇内部的巨大变动,一方面部分建制镇变更为街道办,另一方面乡合并为镇或升格为镇。乡镇撤并无疑扩大了镇域规模,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如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前10位中就有2镇是经撤并设立,永川区朱沱镇2003年由涨谷乡、大河镇及原朱沱镇合并设立,忠县忠州镇2006年由原忠州镇合并甘井镇、巴营乡部分村社设立。应该肯定,在通信、基础设施改善的前提下,乡镇撤并对于提高乡镇管理实效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都是有利的。

2003年,重庆开始重视从具体政策上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启动了首批45个中心镇建设,市政府从资金、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下放部分行政权限,增强中心镇自我发展能力。2007年,重庆市规划局发布《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将中心镇数量增加至95个,并将中心镇定义为对周围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或行政管理辐射功能并进行重点规划建设的建制镇,是推动重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首次明确中心镇应注重产业立镇,强化特色,加强与次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系,增强对周边镇和农村的集聚和辐射能力。2010年,重庆市出台《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08个市级中心镇,市政府除从资金、用地、社会民生等方面给予支持,还从金融、智力方面倾斜。中心镇政策的陆续推出和完善对强化重庆镇域经济竞争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从经济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建制镇发展可以看到,这些镇在资源环境、区位交通、经济和产业发展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前七位全部为人口10万以上的大镇。在享受特殊政策上,大足区龙水镇和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为市级重点示范镇,其余均为市级中心镇或城关镇,城关镇虽不是中心镇,但由于是县政府驻地,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也可享受较多倾斜,如表7所示。但政策支持对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过高的路径系数,也反映了调研对象对于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认识,偏重于短期与外生因素,而不是注重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内生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合重庆市500余个建制镇镇域经济的评价结果和镇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镇域经济发展需要以自身资源环境、产业或传统市场为基础,不能模仿县域或市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一味强调做大经济规模,或以工业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其竞争力形成和提升应着重于突出本地要素禀赋优势,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道路。从分析结果看,产业发展成为镇域经济较强竞争力的一个非充分却是必要条件,产业发展在支撑镇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上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较为滞后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镇域自身特色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更不利于外来优势转移产业的落户生长。虽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基础对产业发展有直接影响,但目前镇域产业发展与竞争力形成和提升还未形成互促发展的良性通道。政策支持对镇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有较大影响,重庆镇域经济的发展经验也支持这一结论,但从建制镇政府角度看,还主要把希望寄托于财政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镇域经济竞争力形成和提升,对于重庆或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防范走东部沿海小城镇发展中“村村冒烟、户户点火”发展乡镇企业的老路,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大战略必将推动重庆和西部地区交通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取得较大改善,重庆和西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更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在挖掘本地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相关镇域、区域协同,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上努力。参考文献:

[1]PORTER M.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

[2]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 :Macmillan,1990.

[3]KUNC J,TONEV P.Competitiveness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Czech Republic:Regionaleconomic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Economics,2010,58(2):156-175.

[4]FRANK A.Corruption and corruption control as impediments to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J].Gestióny Política Pública,2010,19(2):239-261.

[5]SABADIE J A,JOHANSEN J.How do 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ices view human capital?[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45(2):236-258.

[6]BURACAS A,IZOLDA J.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macro surrounding advantages:Country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pproach[J].Engineering Economic,2012,23(1):5-13.

[7]吴国新.关于提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6(4):15-19.

[8]王炳才.天津经济竞争力的变动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1(7):68-73.

[9]钟昌标,章凯栋.贸易摩擦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影响的协整检验:以浙江为例[J].财贸经济,2008(10):105-109.

[10]石斌,刘思峰,党耀国.江苏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1):103-106.

[11]焦立新,金怀玉.基于发展要素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7-38,53-70.

[12]薄锡年,薄一鸣.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财政研究,2013(6):76-79.

[13]白景坤,张双喜.专业镇的内涵及中国专业镇的类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12):17-20.

[14]沈山,田广增.专业镇:一种创新的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2005(1):92-95.

[15]魏后凯.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J].江海学刊,2010(2):80-86.

[16]郝玉龙,张华展.城乡统筹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5):55-56.

[17]马林靖,周立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镇域经济发展指数测度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城市,2009(8):27-31.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竞争力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