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发现抗艾滋病药物新靶点

2016-02-18 00:05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1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细胞膜宿主



南开大学发现抗艾滋病药物新靶点

南开大学医学院的一个课题组最近成功发现新的人体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卷曲螺旋结构蛋白8(简称“CCDC8”),该蛋白具有很强的抗1型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可以大幅度降低病毒产量,这一发现为“抗艾”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全新靶点。

人类至今没有发现彻底治愈艾滋病的疗法,而HIV病毒的多变性令疫苗研制工作举步维艰。各类抗病毒药物的主要原理就是抑制感染者体内HIV病毒的复制。长期致力于艾滋病病毒研究的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魏民领导的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人体细胞膜上的CCDC8蛋白具有很强的抑制HIV病毒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感染HIV病毒后,病毒会侵入人体细胞内部大量复制,然后释放到细胞外。其过程为,在病毒基因组“指导”下,宿主细胞会在细胞浆中合成一种名为“Gag”的结构蛋白。这种蛋白是构成HIV病毒骨架的主要“原料”。Gag蛋白会大量聚集到细胞膜上形成多聚体并向细胞外侧膨出,即“出芽”。随后,病毒“半成品”包裹一段病毒基因组脱离宿主细胞,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病毒颗粒。而科研人员发现,当Gag蛋白在细胞膜上与CCDC8相遇后,其“组装”过程受到抑制。CCDC8通过联合其他蛋白,如细胞骨架蛋白Obsl1和E3泛素连接酶Cul7,诱导Gag蛋白内吞、多泛素化和降解。构成HIV病毒骨架的Gag蛋白在CCDC8的作用下,不再向外“出芽”,而是被细胞“内吞”,进而被分解。HIV病毒的复制被有效抑制,患者病情进而得到控制。

“CCDC8存在于正常的人体细胞膜上,只是量比较少,难以抑制HIV病毒复制。我们通过外源载体表达技术,提升了CCDC8的表达量之后,实验细胞的抗HIV病毒活性明显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CCDC8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抗艾药物靶点。”魏民介绍。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细胞膜宿主
浪漫的材料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一道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的推广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
Suggestions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book Websitesby Changing Them to 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