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研究生短语动词回避现象个案研究

2016-02-18 01:09展素贤李海迪
关键词:个案研究

展素贤,李海迪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英语专业研究生短语动词回避现象个案研究

展素贤,李海迪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关键词:英语专业研究生;短语动词;回避;个案研究

摘要:通过三项测试和回顾性访谈,考察了20位英语专业研究生对两类短语动词的回避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者存在短语动词回避倾向;不同的测试形式下,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也不同;受试者回避使用的短语动词与语义是否明确无关;回顾性访谈表明,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研究结论,对二语学习者习得短语动词以及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

回避(avoidance)是指用外语或二语说话和写作时,使用者会避免艰涩的词汇或结构,倾向使用简单的词汇或结构。本文研究的“回避”包括以上所提现象和学习者为克服交流过程中的困难而有意或无意地采用的策略。

德国语言学家Schachter(1974)最早提出了“回避”现象,她发现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学习者与母语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学习者相比,前者存在明显回避使用关系从句的情况,自此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已有“回避”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承认并支持Schachter的“回避现象”,并从理论上探讨回避的分类、表现形式及成因,将研究范围扩大至句法、语法、词汇、写作等层面(Kleinmann1978;Dagut & Laugfer 1985; Hulstijin & Marchena 1989; Liao & Fukuya 2002; 阮周林2000;王金巴2010);另一类则对Schachter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学习者对某些词汇或结构使用过少并不能证明就是“回避”(Kamimoto et al. 1992; Li 1996;林汝昌 1995)。同时,回避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但过多地使用会影响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阻碍中介语的发展进而产生“石化”现象。

鉴于此,本文拟考察英语专业研究生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并对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学习者习得短语动词提供借鉴经验,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启示。

一、文献概述

短语动词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小品词(一个介词或一个副词),或由一个动词和两个小品词(如look forward to)构成,是英语习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二语学习者难于掌握的知识,容易导致学习者在使用短语动词时出现“回避”现象。

为考证二语学习者使用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国外研究者使用了多种实证研究手段。如,Dagut & Laugfer(1985:73-79)通过多项选择、翻译和回忆等各种测试方法研究了母语为希伯来语的英语学习者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发现大部分受试者偏好意思相近的单个动词,而对对应的短语动词有回避使用倾向。Hulstijin & Marchena(1989:241-255)则沿袭了Dagut & Laugfer的测试方法,发现母语为荷兰语的中级水平英语学习者存在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则没有。Laugfer & Eliasson(1993:35-48)采用多项选择和翻译测试发现母语为瑞典语的高级水平英语学习者也不会回避使用短语动词。

国内外研究者也试图探究产生回避现象的原因。一些研究者认为,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短语动词回避现象的产生(Dagut & Laufer,1985; Liao & Fukuya, 2002; 张彬,2007;赵鹏芳,2011)。Dagut & Laufer(1985)认为,由于短语动词为日耳曼语系独特的语言现象,母语中不存在短语动词的学习者往往会回避使用英语短语动词(如用surrender来代替give in)。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随着母语和二语间差异的减少,不仅会增加母语干预的可能性,而且学习者会增加因担心干预而回避使用某些相似或对应的结构和词语的可能性(Hulstijn & Marchena,1989;张彬,2007)。如Hulstijn & Marchena(1989)发现,母语为与英语相似的荷兰语的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短语动词时存在回避现象,究其原因则是像get away, go down 和bring about等短语动词在荷兰语中有着意义完全对应的短语动词,致使荷兰英语学习者想当然地以为这种对应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出现了对短语动词的回避(阮周林,2000:19-23)。而Ellis(1994)在承认存在回避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习者采用回避策略的原因:一是学习者对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或结构有粗略了解,正确使用该形式或结构有困难;二是学习者虽掌握了所回避的语言形式或结构的知识,但在某一特定情况下使用仍感觉有困难;三是尽管学习者掌握所回避的语言形式或结构且能准确使用,但因其不符合母语表达习惯而回避使用。

在我国外语学习者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的实证研究中,Liao & Fukuya(2002:71-106)以中国海外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分为中、高级水平组,采用Dagut & Laugfer (1985)的测试方法,发现中级水平者会回避使用短语动词,而高级水平者则不会,这与Hulstijin & Marchena(1989)和Laugfer & Eliasson(1993)所得研究结论一致。张彬(2007:60-64)的实证研究直接采用用Liao的测试题对国内中、高级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与Liao相同的结论。

分析国内外有关短语动词回避现象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在进行各项测试或检索之前默认受试者认识所测的短语动词,并未进行相关认知测试,而事实上是存在着受试者不认识某些短语动词而不使用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在进行回避现象研究前先考察学习者是否认知所测试的短语动词,这样对回避现象的研究才更准确。

二、个案研究设计

个案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等研究领域。本研究选取了典型个案--来自某所综合类大学的20名一年级英语专业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来自不同省份,都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对短语动词有很好的认知程度,且他们的英语水平比较接近。

在研究过程中,为进一步完善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研究,主要采用了测试和回顾性访谈等研究手段,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认知测试、翻译测试、情景对话测试以及回顾性访谈等。

由于现代英语中短语动词的数量巨大,本研究不可能涉及所有短语动词。根据Waibel (2007)的72个本族语者常用的高频短语动词列表,选取了前30个高频词作为测试的短语动词(见表1),旨在帮助研究者探究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 英语专业研究生是否存在回避使用短语动词的倾向?

2. 如果存在,那么回避的短语动词有哪些特点?

3. 导致产生回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三、数据采集、分析及结果

对回收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别进行了相对应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

(一)认知测试及结果

将表1中的30个短语动词作为认知测试内容,设计了短语动词认知试卷(共30题),要求受试者在30分钟内,在每个短语动词后的横线上分别写出汉语意思及英语同义单词或词组,结果可作为判定其对短语动词认知与否的依据。试卷在所有2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中进行了发放,回收20份有效试卷(20*30=600道)。

认知测试结束后,统计受试者填写短语动词正确的汉语意思及相应的同近义单个动词,同时记录误答或没有回答的数据(见表2)。

表1 Waibel B的前30高频短语动词

表2 短语动词认知测试测试结果

从表2可见,大部分受试者对于本试卷所选用的30个高频短语动词都能够认知,但也有7人次没能填出5个短语动词(bring down; go along; take out; turn out; carry out)的汉语意思,其余25个短语动词受试者至少能写出一个正确的汉语意思,认知率为98.7%,不过有34人次未写出英语近义单词或词组。

为保证后续测试中受试者都认识这些短语动词,选定了所有受试者都能够写出汉语意思和英语同义单词的20个短语动词,进行进一步的回避现象测试。

(二)回避现象测试及结果

对于同样的试题,用一种考察形式发现两种类型的动词使用数目有明显差别,若改变考查形式,两种动词使用数目无明显差异,就可说明受试者有回避使用某类动词的倾向;但如果某类动词在一种测试形式下使用较多而在另一种测试中使用较少,则不能确定受试者回避该类动词(国伟,2013:73-77)。因此设计翻译测试和情景对话测试作为补充来检测短语动词回避现象。

在短语动词认知测试结束一周后进行翻译测试,目的是排除短期记忆对测试结果的干扰。而且翻译属于主观语言输出,能很好地体现受试者的语言输出倾向。翻译测试涉及20个短语动词,共有20道,题目均来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以及《牛津短语动词词典:第二版》中的相关例句。要求受试者根据括号里的中文提示写出对应的英文表达。

在翻译测试结束3天后,对受试者进行情景对话测试。由于短语动词的使用在现代英语中极其普遍,更是英语流利地道的一个标准特征(Alexander 1988:153)。在实际会话交流中,英语本族语者有偏爱使用英语短语动词的倾向,而非与之相应的单个动词(Dixon,1982;Cornell,1985; Side,1990)。所以,设计情景对话能很好地看出受试者对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

鉴于此,作者同时又对在翻译测试所选定的20个短语动词进一步进行了情景对话测试。情景对话来自《教你学点美国生活习语》一书,共20道,要求受试者在20分钟内根据上下文及中文提示写出恰当的英文表达。 两次测试各发出20份试卷,收回有效试卷20份。两项测试中动词选择情况如表3所示。在翻译测试中20名受试者共使用93个短语动词,单个动词为293个,未答或答错14个;情景对话测试中共使用81个短语动词,302个单个动词,10个句子以及7个未答或答错。就两项测试的统计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1)就翻译测试而言,受试者在动词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77,df值为19,p﹤0.05); 2) 就情景对话测试而言,受试者在动词的使用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t=4.12,df值为19,p﹤0.05)。从两套试卷中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参加本个案研究的20名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语动词使用回避倾向。这一结论与Liao & Fukuya(2002)以及张彬(200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短语动词回避现象,但与国伟(2013)的结论有差异,国伟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存在回避短语动词的倾向,但是与英美本族语者相比,使用数目有明显差异。

表3 两项测试中动词选择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受试者所回避的短语动词有何特点并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作者根据Liao,张彬以及赵鹏芳在其论文中提出的标准将两次测试所用的20个短语动词分为语义透明和比喻义两组,见表4。

表4 20个短语动词分类

作者对两次测试中受试者所选用的两类短语动词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就翻译测试而言,受试者使用的短语动词中语义明确的短语动词总数为51,比喻义短语动词为46,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0.166,df值为19,p=0.870﹥0.05,说明受试者在翻译测试中这两类短语动词的使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因而回避使用的短语动词在语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就情景对话测试而言,受试者使用的短语动词中语义明确的短语动词总数为37,比喻义短语动词为44,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0.211,df值为19,p=0.835﹥0.05,说明受试者在情景对话测试中这两类短语动词的使用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因而该测试中受试者回避使用的短语动词在语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与Liao,张彬以及国伟的研究结论相反,导致此现象的可能原因与作者选用的受试者人数较少,所测短语动词数量有限有关。

表5 语义明确的短语动词与比喻义短语动词使用情况比较

(三)回避现象原因探究及结论

为进一步了解受试者回避短语动词的原因以及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在翻译测试和情景对话测试结束后进行了访谈。从20名受试者中选取了存在回避倾向的4名受访者,以下分别称为张宁,王明,李伟和赵敏。找出两次测试的试卷进行针对性的回顾访谈。4个受访者均承认他们存在回避使用短语动词的倾向。但具体回避原因4人各有不同。张宁说,一般情况下用单个动词多些,如bring和take等常用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动辄几十个,词义太多容易混淆。王明认为,由于短语动词大都是初高中学的,不愿意多用,由于备考专四专八记了许多长难词,更倾向用长难词来彰显英语水平,如,elaborate和point out 都有“说明,解释”的意思,但尽管认识point out,她还是选用高大上的长难词。李伟称,作为中国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背单词,而且认为一般的单词都有与之对应的汉语意思,如,appear的意思是“出现”而与之对应的短语动词有至少有三个:show up, bring up, turn up 等,而且每一个短语动词的汉语意思又不止一个,记起来很是麻烦,所以尽量少用。

就回避的短语动词的种类而言,4名受访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赵敏认为,并不是对所有的短语动词都回避,一些常用的短语动词如come on 就不会回避,因为表示“加油”的意思只有这个短语动词,用该短语动词比较契合语境,而且用得多就很熟悉,对这种类似的短语动词就不会回避。同时,张宁补充说,有时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动词如bring in, bring up, bring about, bring out 等短语动词“近而远之”,因为这类词不容易记忆而且比较容易混淆,所以,一般在考试或测试时不怎么用。

另外,赵敏说,读研究生后对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练习较少,英语水平会有所退化,对拿不准的词就不用。王明认为,回避使用短语动词与英语水平没有关系,因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平时对地道的英语接触较少,受我国英语语言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像本族语者那样得心应手地使用短语动词。

就如何克服短语动词的回避问题,4名受访者均表示,在日常口语学习和使用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使用短语动词。另外,对于个别意思繁杂的短语动词要强化记忆;采用例句记忆法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动词加以区别记忆。最后,他们表示,教师在教授短语动词时不仅要讲明白词义还要对能够运用的具体语境和语用特点进行阐释。

从回顾性访谈的结果看,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短语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容易混淆等是造成受试者产生回避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对短语动词接触少、使用不足、适用语境不明以及教师教授词汇的方法和学习者习得短语动词的年龄阶段等也会导致回避现象。这些结论与张彬(2007)有重合之处:即短语动词的复杂性致使学习者对其近而远之。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对短语动词的回避与否与英语水平无关,这与张彬和Liao & Fukuya(2002)的结论有所不同,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中级水平英语学习者会回避短语动词,高级的则不。

四、结语

回避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已被许多外语学习者采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回避会影响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2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短语动词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回避倾向,这与已有研究有所不同(Liao & Fukuya,2002;张彬,2007)。具体而言,在已有研究中,国内中级英语学习者回避使用短语动词,高级学习者则不回避;而本研究发现测试形式不同,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20名受试者回避使用的短语动词并没有因其语义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同。可见,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都回避使用比喻义短语动词而不回避语义明确的短语动词的结论截然不同。但就造成回避现象的原因而言,除了母语和二语的差异外,短语动词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教师教授短语动词的方法、学习者习得短语动词的年龄等也会致使学习者采用回避策略。

本研究结果对我国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一定启示:首先,英语学习者对短语动词的使用意识应得到加强。学习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种类的短语动词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运用;其次,教师在教授短语动词时应帮助学生区分短语动词语义,强化记忆,要求加强口语练习,增强有效的语言输入。本研究由于受试者人数少,两项测试选择短语动词数目有限,所以,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今后研究者增加受试者数目,扩大测试短语动词数量,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 G. Longman English Grammar . London: Longman,1988.

[2]Cornell A. Realistic goal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hrasal verbs .IRAL, 1985,23(4):269-280.

[3]Dagut,M. & B. Laufer. 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A case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 .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 ,1985,(7):73-79.

[4]Dixon, R.The grammar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2,(2): 1 - 42.

[5]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Hulstijn, J. & E. Marchena. Avoidance: Grammatical or semantic caus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1989(11):241-255.

[7]Laufer, B. & S. Eliasson. What causes avoidance in L2 learning: L1-L2 difference, L1-L2 similarity, or L2 complexity.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3, (15): 35-48.

[8]Li, J. (1996). Underprodu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avoidance: Investigation of underproduction using Chinese ESL learners . In L. F. Bouton (ed.).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9]Liao, Y. D. &Y J. Fukuya. 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 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2, 20 (2): 71-106.

[10]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Heidi Plat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1]Kamimoto, T., Shimura, A. & Kellerman, E. A second language classic reconsidered—The case of Schachter’s avoidance .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 1992(8):251-277.

[12]Kleinmann, H. The Strategy of Avoida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1978.

[13]Schachter,J.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Language Learning.1974.(24):205-214.

[14]Side, R. Phrasal verbs: Sorting them ou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90,(44): 144-152.

[15]Waibel, B. Phrasal Verbs in Learner English: A Corpus -based Study of German and Italian Students .Freiburg: Albert Ludwigs University Freiburg,2007.

[16]国伟. 中国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回避倾向的实证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4):73-77.

[17]林汝昌. 母语对学习目的语的干扰──对“回避行为”的一点质疑.外语教学,1995,(1):7-11.

[18]刘荣强. 教你学点美国生活习语.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9]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

[21]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外语教学,2000, (1): 19-23.

[22]王金巴.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研究.外语教学,2010,(3):55-59.

[23]赵鹏芳.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短语动词习得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14(6): 114-117.

[24]张彬.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30(6): 60-64.

Abstrac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voidance of two kinds of phrasal verbs among 20 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through three kinds of tests and retrospective interview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tend to avoid phrasal verbs.With different test forms, the usages of phrasal verbs are differen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oidance and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the phrasal verbs; Retrospective interviews show that the avoidance phenomeno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phrasal verb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Case Study of 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 by English Major Graduate Students

ZHANG Su-xian, LI Hai-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Key words:English major graduate; phrasal verb; avoidance; case study

中图分类号:H31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1-0126-06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乡村传统风貌空间的变迁——基于禄丰县叽啦村的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体育专业《推拿学》实验课程的个案研究
何谓中国艺术?——在全球景观与个案研究之间
东至化工区建设述论——上海皖南“小三线”的个案研究
方言与通语的混杂状态——《云南映象》等场域语用个案研究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