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日常生活审美化”

2016-02-19 11:20周才庶
博览群书 2016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伦理语境

周才庶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李立所著《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立足当下社会,以伦理审美化的问题为焦点,探讨西方后现代社会中伦理与审美的理论关系,思考我国现时代社会关于伦理与审美问题,进一步深入辨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伦理与审美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古希腊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就反应出伦理价值的冲突,为读者带来审美的冲击,西方学者对伦理与审美关系的探讨也不绝如缕。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三大悲剧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保护人类而反抗众神之王宙斯、俄狄浦斯无意间弑父娶母、美狄亚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些故事并非善与恶的简单对峙,而是充满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悖谬。它们带给观众不涉功利的审美体验,以及由伦理冲突所引发的道德启示。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中,哈姆雷特面对杀父之仇的彷徨纠结,奥赛罗对于妻子的误会、愤怒与悔恨,李尔王对于三个女儿的错误判断以及最终悲伤而死,这些悲剧的人生世态都表现了深层的教喻之意。它们所承载的英雄观念、家国情怀、社会道德并不仅是供人娱乐消遣,而是具备一种审美的伦理教化功能。

在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中,审美的伦理价值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诗经》中《国风·周南·关雎》篇颇为唯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可以说是一首简单纯粹的爱情诗。但是,毛诗序开篇就谈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关雎》这首诗便被认为是具有教化的意义,要为天下妇人的德行作出规范性约束。在中国文学诠释史中充满浓烈的道德倾向。自先秦两汉开始,就有“春秋笔法”、“断章取义”、“以意论诗”等手法,它们都在凸显诗歌的功利性作用,而其功利性往往体现为对人民进行伦理感化、与国家间展开政治交往等方面。“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们展示出文学审美艺术的一种重要功能即感化教诲的作用。

伦理与审美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关系阐释也是各成一家之言。有的学者指出审美要有伦理价值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有的学者认为伦理应该有审美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理论迷障。长期以来伴随着本质主义的思维习惯,伦理与审美两者的关系探讨至今没有获得公认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避开了关于伦理与审美相关命题的本质主义追问,而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结合事实情况陈述和阐释相关问题。此书认为,后现代语境中伦理与审美的关系本质可以理解为:以伦理的审美化为策略,取消现代理性伦理的规范与宰制,最终达到启蒙现代性与现代伦理、审美观念对个体自由的终极诉求。为了达到这一理论目的,它厘清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伦理与审美的关系,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在西方社会现代性进程中,抓住后现代语境下伦理的审美化这一显著的理论与实践趋势,并在对这一趋势的深入剖析中,使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审美关系样态趋于澄明。该书将伦理与审美关系理解为不断演变的社会历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文化生产的事实观照下,获得对两者关系的有效理解。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分别考察了伦理与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后现代语境下伦理观念的审美化倾向、后现代语境下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倾向、后现代语境下伦理审美化之影响,最终对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其基本观点是: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不同学科之间有着相互跨界、彼此沟通的趋势,那么伦理与审美的关系便呈现出新的融汇格局。但是,这一融汇格局并非对“美善相兼”的古典伦理审美关系模式的复归,而是西方现代性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从而这一格局既与伦理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保持了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后现代伦理学、后现代美学的观念流转相贯通,并以潜在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

李立在著作中着眼于伦理审美化问题。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审美化倾向,表现为冲破现代规范伦理的束缚,以期实现人类实践的真正自主,它意图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都可能自由地设计自我,最终践行一种无束缚、无规范的开放性道德。然而这种设想遭遇现实的困境。以现实的角度考量,从后现代伦理观到后现代艺术再到消费文化审美实践,实际上经历了从“责任的自我担负”到“自由的无责任”再到“自由的被束缚”的价值蜕变历程。伦理审美化的直接后果有两个层面,从审美角度而言,便是审美内涵不断泛化,审美不断侵占伦理实践的领地,最终使得后现代语境下美学从原先的哲学学科扩张为社会行为学。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社会中,现代性的伦理体系遭遇瓦解,代之以一种以感性审美体验为纽带的“美学共同体”。作者对于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困境所指明的出路是,在后现代伦理审美化过程中真正担负起个体责任。这样才能使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实践变得更道德,并最终使后现代伦理的审美化潮流落实为当代大众本真而自由的诗意生活。但是,仅仅将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困境寄托于个体责任恐怕行之不远,在伦理与审美的探索中依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推进。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首先有着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尼采、福柯、利奥塔、韦尔施、舒斯特曼、费瑟斯通等众多后现代学者的多元言说进行辨析,发现它们思想的差异性,汲取其对于伦理审美化言说的理论资源。其次,采取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合理地运用了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再次,拥有独立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立场。该书对于伦理审美化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对当下艺术审美与道德实践的种种难题进行思考与判断。

猜你喜欢
后现代伦理语境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语境与语境教学
90后现代病症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跟踪导练(三)2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