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2016-02-20 13:12庞玉玲苏春慧罗书兰李鸿铭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危重症病区缝隙

庞玉玲,苏春慧,张 艳,罗书兰,李鸿铭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庞玉玲,苏春慧,张 艳,罗书兰,李鸿铭

无缝隙;护理;管理;消化内科;危重症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1]。消化系统疾病属多发病、高发病,慢性病较多,难诊断,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且病情危急复杂,危重症患者多,多数患者心理压力大,极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消化内科护士必须具备坚实的临床护理基础和专业知识,着眼于患者整体,进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护理。无缝隙护理管理,就是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当前在护理管理中的条块分离所出现的质量缝隙,进行全面管理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2]。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本质是找出护理中存在的所有缝隙,再针对缝隙根源提出措施。我科从2012年1月起,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科室基本情况 我科共有5个护理单元,其中3个病区、1个ICU、1个内镜中心,床位252张。ICU床位12张,收治消化内科极危重症患者,3个病区各有床位80张,收治的消化系统各种疾病患者中,危重症患者占20%~30%。从2012年1月起对所有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均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管理。

1.2 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 剖析问题找缝隙 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组,成员由科护士长(1人),各病区护士长(4人),各病区责任护理组长(8人),共13人组成。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并分为4个小组,每组3人,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组长对本组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难点重点要全面掌握,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剖析问题找漏洞、找缝隙。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大多病程长,病情重,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变化快,各种引流管道多。工作中存在观察病情不到位有缝隙;危重症患者分布在ICU和各病区管理上有漏洞;由于护士总体人员较年轻技术力量薄弱;对危重症患者主动服务、及时性观察连续护理不够;沟通交流欠缺。所以,要及时杜绝各环节管理上存在的缝隙和漏洞,认真分析原因,加强有效的监管力度,减少管理上的盲区,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1.2.2 制定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方案 针对存在的漏洞和缝隙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措施:(1)由高年资责任护士负责危重症患者全程护理;(2)每周由科护士长组织1~2次护理查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严格交接班,对危重症患者做到班班交接,每天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4)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由无缝隙护理管理组人员轮流对薄弱环节进行护理质量监控,每班保证有4人在岗,各病区增设1名机动护士,随时待命,如有突发事件及时到岗;(5)定期进行危重症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掌握危重症患者护理要点难点。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应用,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全程、连续不断的有效护理和管理,弥补了护理各环节中存在的漏洞和缝隙,使得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确保了护理安全。

1.2.3 完善无缝隙护理考核评价内容 在参照护理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细则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本科危重症患者无缝隙护理管理考核评价内容。即: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达95%;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5%;护理评估与病情状况符合率达95%;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达95%;护理安全管理达100%,无护理漏洞和缝隙存在;无护理缺陷;无护理投诉。

2 结果

本科各病区经过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全面实施,增进了护士间的友谊,提升了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4%提高到96.7%。从2012年1月起,4年中无护理缺陷发生,无护理投诉。

3 讨论

3.1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难度大,护理技能要求高,要求护士要有丰富的专业和急救知识,才能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获得良好的效果。为保证危重症患者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制定成功的治疗方案前提下,护士认真评估患者,查找护理问题,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尤为重要。如消化道大出血,对出血的评估、观察抢救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2012年以来我科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危重症患者过程中做到“四及时”——及时观察记录,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配合急救,多次为患者获取了最佳医疗护理救治时机。因此,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护理服务中的缝隙,针对性地改进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安全[3]。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对护士培训及指导起到了很重要作用,通过4年来实践发现,护士的理论基础扎实,有敏锐的观察及反应能力,掌握了危重症急救操作技能。坚持对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总结,查找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缝隙,进行原因的分析,制定合理护理措施,并将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中,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3.2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规避了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潜在风险 由于消化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大多数患者伴有多种疾病,治疗检查项目多,检查内容包括心电图、B超、CT、磁共振及胃肠镜等。在检查过程中,涉及不同科室、不同的地方,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不到位,就会影响患者检查的顺利完成。由病区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预约检查时间;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去检查;送检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做到层层把关,重点关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检查中不良事件发生。此外,我科由责任护理组长、院级教学组长、病区护士长组成风险管理小组,随时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重点环节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监控指导[4],进行专人监控质管,发现存在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有效预防了风险的发生。通过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开展,常查漏补缺,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关注细节管理,保证了护理安全,规避了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潜在风险。

3.3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培养了护士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深一步认识到缺乏专科危重症疾病相关知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容易引起护患纠纷。沙芬芳等[5]研究表明,重症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以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来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善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在遇到病情突变时,能够准确判断出病情发展走向,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应对,并反馈给医师。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提高了护士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工作中护士能够及早预见和洞察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各病区护理小组人员通过参与对缝隙和漏洞问题的原因分析,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6],使问题得以彻底有效解决。在此过程中,护士对病情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也培养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确保了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与安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增进了病区间团结协作精神,提升了护理管理效能,带动了全体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她们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团队执行能力。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7.

[2]李莉,夏柳勤,朱明丽.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无缝隙管理[J].护理学报,2012,19(2B):51-53.

[3]张镇静.无缝隙护理模式住院患者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1):11-13.

[4]李军.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5):22-23.

[5]沙芬芳,虞瑜,练红.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状况分析与护理质量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3):32-33.

[6]于铭,曹振广,殷积芳.医疗安全无缝隙管理链的构建与实践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1,41(2):40-42.

R 473.5/57

A

1004-0188(2016)09-1074-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6.09.043

2016-04-14)

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危重症病区缝隙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雨的缝隙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空中翱翔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