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6-02-22 19:44陈辉
科技视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文化课学时

陈辉

【摘 要】本文介绍了“3+4”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现有的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3+4”;中职;普通本科;培养方案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亟待解决。该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常州市从2012年8月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模式,首批试点的中职学校是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溧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对接的本科院校是常州工学院。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为数控技术应用,本科阶段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3+4”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3+4”项目实行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并且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最后毕业生通过考核应达到数控操作预备技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证书,学业优异者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3+4”是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但目前中职、本科各自属于不同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沿用现有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必定会出现衔接不当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叠等,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因此,应制定适合“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承担中职3年和本科4年的中职、普通本科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分别针对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的本科学生制定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中职、本科一贯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2.1 中职、本科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侧重点不统一

中职3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用的上的技能型员工。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为主。在知识结构上,主要采用能力进阶方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化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年制本科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重视学生技术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结合实践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的技术研究、技术改进等能力。

图1所示为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职侧重专业课学习,本科则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对比较均衡。由图2也不难看出中职阶段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本科阶段,而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则是中职阶段的一倍。

图2 中职、本科各类专业课程所占总学时比例

2.2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不良,学习困难重重

在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在中职、高职、大学之间设立了多种渠道的衔接方式,可因为中职、高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导致衔接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中职生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强化了实践教学,弱化了理论学习。大学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化了理论学习,相对弱化了实践教学。中职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而被挡在大学门外的比比皆是。即使有些学生通过努力得到了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还会面临着学过的技术不能继续提升,没学过的理论知识需要用到等问题。

3 “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3+4” 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培养模式,制定了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传统分段培养中存在衔接问题,开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突出各阶段教学特色,中职、本科优势互补

中职学校实训条件好,本科院校研究能力强,在“3+4”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中职学校原本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偏重于实践环节,因此在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上仍然偏重实训环节,同时为了使学生升入大学后能够适应大学的课程,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的学时。大学本身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因此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突出各阶段优势,形成互补之势。

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知识,基本的机械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知识,数控加工的准高级操作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加工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的能力;自学和获得信息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数控车加工的准高级操作、保养技能;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多种技术和技能,达到数控设备操作预备技师的水平,具有使用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2 中职阶段重基础、强技能,本科阶段重提升、强专业

在课程安排中,中职阶段由普通中职仅有2年学习时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又变成了3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于是增加了文化课比例,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安排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分别在不同的学期获得普车、数控加工的初级、中级证书,并达到准高级的水平。

表1 “3+4”中职、本科阶段课程学时分配比对表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因为不是直接3年毕业后去工作,而是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学时明显增加,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也是为进入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但“3+4”的中职阶段也不等同于高中,因此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安排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学时比例基本持平,体现了“3+4”人才培养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中,考虑到很多专业理论课到大学后还会开设,为防止重复教学,在前三年开设的都是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车工艺与编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应用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在前三年进行专业实训、考工足以够用。在前三年,学生要进行钳工实习、车工实习、数控车实习,分别获得车工初级证书、数控车初级和中级证书,达到数控车准高级水平,这些都是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教学师资、教学设备非常成熟,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凸显了“3+4”中职学校的优势。

因为有了前三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获得了熟练的专业技能,为四年本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进一步学习大学文化课知识,在专业基础课中,因为前三年已经学习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就不再重复,这样就安排了更多的实践实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分别约占总学时的30%,集中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40%。相较于本科教学,“3+4”本科四年教学的实训课时增加了很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在毕业时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有熟练的技术,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时甚至可以获得技师称号,这样的毕业生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的工人,也不同于仅有理论的技术员,他们拥有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

4 小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对接项目培养方案”是为“3+4”学生制定的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3+4”人才培养方案是充分研究了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区域经济特点和最终培养目标制定的。培养方案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和开设时间方案都做了调整,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7年的学习中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稳步提升,最终获得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大学学历,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3.

[2]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4(5):55-57.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7.

[4]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25-27.

[5]卞平,李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2014(8):22-25.

[6]吴倩. 应用电子技术“3+4”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探索[J].2014(12):65.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文化课学时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深化改革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探析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