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2016-02-22 08:51朱丽娟
科技视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会计政策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朱丽娟

【摘 要】会计核算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债权人和股东(包括潜在投资人)来说,他们需要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了能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企业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政策。然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给职业经理人授予了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这就使得上市公司通常会利用该政策的灵活性来操纵盈余,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本文将根据国内盈余管理的现状浅析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政策;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0 前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依然需要时时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同时在处理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时,为了更加准确地为外界提供财务信息,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对公司业务进行核算。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是否规范,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

根据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为了更加严谨地确认当期收益,企业应当选择最能体现自身真实价值的会计政策来进行核算。然而,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为了达到操控利润、欺瞒投资者的目的,经营者就有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赋予的主观判断权力来决定资产减值的计提条件和具体计提比例。也正是因为会计政策实施的灵活性,资产减值政策往往沦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与其公允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初衷背道而驰。

1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研究回顾

1.1 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学者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比国内提早了十余年,大部分研究均表明上市公司的确发生过此类行为,即都倾向于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

Zucca和Campbell(1992)把67家公司作为样本,统计了样本1978年至1983年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次数。其中,77次减值中就有45次是在利润低于企业预期值时被确认的。同时,该行为被统计发现绝大多数是在第四季度被确认的,更加印证了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统计发现,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小额亏损的企业数量远远小于小额盈利的企业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报告利润下降的企业数量也远小于报告利润增长的企业,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1.2 国内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该行为的动机上,初步证实了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确实具有扭亏、避免ST以及成功实施配股的作用。

任凌玉(2006)把1999年至2002年间亏损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经过统计发现,亏损的企业在亏损当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要大于有盈余往年计提的数额。赵春光(2006)对所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进行考察,采用2002年至2004年之间的数据,他的结论为:计提减值准备之前有盈余的企业会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降低利润;集体减值准备之前亏损的企业则会通过转回往年计提的减值准备来提升利润、避免亏损。沈烈、张西萍(2007)深入研究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把理论与实务做了一个清晰的划分,根据新会计准则全面调查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特征。

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概述

2.1 资产减值的概念

企业在对资产进行投资时,其纳入报表的账面价值与公司经营者预期可收回的金额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经营环境纷繁复杂的今天,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未来现金的流入量。当某个项目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低于其投资时纳入报表的账面价值时,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自身的价值以及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有效的市场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衡量企业资产是否有减值迹象,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就是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进行更为严谨的计价。

2.2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公司经营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避免ST、扭亏以及平滑利润等),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准则里的条款,使公司的利润达到预期的水平。由于年度财务报告主要是提供给外界信息需求者作决策之用,那么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势必会导致使用者(主要为债权人和股东)做出错误的判断。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经营者,但是该行为和盈余造假又是不一样的,即盈余造假是指记载了虚构的交易或者事项,而盈余管理是基于真实的投资与交易之上的。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政府部门为规范市场、规范企业行为而制定的,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的行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站在保护投资者、规范市场的角度。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掌握更多有利信息的一方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利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比外界更加了解自身的状况,那么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来获取更多利益便成为可能,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代表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关乎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者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而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准则来规范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由此可见,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之间,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

3 可以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3.1 会计政策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由于不同行业之间资产耗损情况差别较大,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评估资产价值部分给予了企业很大的自主性。然而,生产经营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公司是否正确掌握了最新资讯,基本都是由公司经营者来判断,不能避免地会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加没有渠道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这样经营者就有可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粉饰公司业绩来获得更多融资,或者为了扭亏、收益平滑等目的变更会计政策。

3.2 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大

政府部门制定会计准则具有概括性,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经营环境、资产价值评估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不可能制定出适合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就是说,准则的规范作用并没法具体到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细节。针对具体的交易和事项,会计准则允许公司管理当局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对经营活动进行计量。例如存货的发出计价方式有: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期末存货计价方式有历史成本法以及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选择;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也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因此,会计准则的灵活运用程度给人为操纵利润带来了方便。

3.3 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为保护来自社会各界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势必对企业的计量活动进行监督。但是目前我国各监管部门的权利存在重叠现象,职责划分不明确,这就导致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法都相对隐蔽,这又使得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督职责时困难重重。并且,我国对待此种行为基本上采用的是行政处罚,赔偿力度小,这就造成即便发现企业存在违规行为,但是处罚并不能对违规企业产生有效的威慑力。

3.4 注册会计师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势必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向外界投资者提供最公正、真实的审计报告。然而就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来看,数量多、规模小造成了市场供过于求,这就使得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争夺客户时难免会做出有损投资者的行为,降低审计质量。

4 结语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不仅仅只是公司自身的行为,从微观角度来看,它关乎到债权人、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宏观角度来看,它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监督及处罚相关法规的不断健全,作者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会计政策变更制度会使企业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美超.浅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4(4).

[2]吴虹雁,占智琰.企业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经济动机研究——基于新准则颁布后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C].2010(07).

[3]岳琴,郑华丽.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学术交流,2011(6).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

[5]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会计政策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境外子公司合并报表编制的研究
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职业责任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