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莫老爷”和他的本溪情
王志平
王志平
军旅近30年,先从医,后政工。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千篇,多有入集入展及获奖,出版诗集《心中的彩球》等。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职工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新闻艺术摄影协会会员。
一个外地人,不远万里来到本溪,为本溪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莫老爷”——莫永甫。
电影里的莫老爷没有娶到刘三姐,而现实生活中,云南的莫永甫——年龄不是很大、长相超前的莫老爷——却娶到了辽宁本溪的刘家三小姐——刘三姐。这便是一段远隔万里的跨省姻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莫永甫在家乡云南的曲靖师范学校教文学和写作课。同时,辽大历史专业毕业的刘三姐刘玉娟应聘到曲靖市委党校任教员。都在一个城市,都是教师,就免不了开会了、学习了、活动了,碰到一起。一来二去,眉来眼去,莫老爷透着才气的小眼睛就和刘三姐美丽的大眼睛对上眼了。
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不觉就是一年,老大不小的“莫老爷”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可是刘三姐还是不能适应南方的生活,而“莫老爷”也舍不得曲靖的好工作好房子。有人说,早干啥了?
不是有这么句话吗,热恋中的情人智商都低,没顾得想那么多。
1989年,刘玉娟先行一步,调回了本溪,在本钢一钢厂做管理工作。同城卿卿我我变成鸿雁传书,经过一年的思想斗争,莫老爷终于不顾一切地飞往本溪,在本钢质量处任秘书。有情人终成眷属。
1994年《本钢日报》招聘记者,在本溪已有影响的莫永甫抱着一大摞发表的作品参加了考试,没有考上,而没发过一篇作品的人却考上了。当时的本钢日报社主任李华等人找报社领导据理力争,结局终难改变,让莫永甫好一阵心灰意冷。恰在这时,莫永甫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他就是素昧平生的《本溪日报》的黄开中主任(后来任本溪日报副总编)。黄开中读过莫永甫发表在《本溪日报》上的几篇评论,其见解、视角和清新的文风都让人眼前一亮,经过他的一番努力,莫永甫终于成为《本溪日报》的一名记者,走上了把工作当成事业、把文化当作记者工作应有之义的担当之路。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莫永甫更加勤奋用功。由于记者的职业关系,他愈发了解、热爱这片厚重的土地。他大量收集和研读了有关本溪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从燕太子丹的悲情,到高句丽的兴衰,从薛仁贵横山之战,到元末红巾军起义,本溪的历史在他的笔下一篇篇地流淌出来。他在地下历史的发掘和中国典籍的搜寻中,用文学的笔法,撰写了百多篇地域历史文化文章,结集出版了《重启历史之门》《风云平顶山》《这片云曾是我们的天》等多部专著。正撰写的《铁血玄黄——“中国第一铁”之深度解读》即将收官。《重启历史之门》于2010年荣获本溪政府成果一等奖,《“第三只眼”看卫生》于2013年荣获本溪政府成果三等奖。卓有成效的专业学术成就,使他在2011年荣获本溪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在研究、撰写文章的同时,莫永甫还把推介本溪地域历史文化当作自己应做的工作。几年间,在中国政协主办的 《纵横》杂志和《人民政协报》、辽宁《党史纵横》《辽沈晚报》《辽海散文》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文章。优秀的新闻作品,为他赢得了国家和省级优秀新闻一、二、三等奖多次。突出的工作成就,使他在2012年荣获了第十届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5年,他成为辽宁省社科联专家库成员。
十多年来,不懈地为地域历史文化而工作、努力、收获,莫永甫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成为享誉本溪的知名人物。
本溪市政府的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稿都会请他执笔,并参与一些重大活动。这不,2015年央视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来本溪拍摄《长城内外·本溪集》,市里让他以专家的身份参与拍摄,负责介绍情况和现场解说。该节目于2015年9月30日晚在央视4频道播出。
“莫老爷”这边风光无限,三姐那里秀水映山,真是夫唱妇随。刘玉娟1994年停薪留职,先是开饭店,后做职业经理人,前几年受聘幼儿园园长,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她还要做后勤和家务工作,又当司机又当勤杂工。我们散文学会赴黑龙江采风团归来时,高铁到沈阳北站时已经是晚上快九点了,三姐专程驾车从本溪赶来沈阳迎候夫君。当盛装的三姐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老莫的嘴就笑得合不拢了。三姐微笑和大家打过招呼,接过老莫的行李箱,两人挽着手向车站出口走去,鲜红的裙装光艳夺目。
责任编辑 王英林
2015年12月,经辽宁省作协批准,我会会员孙静、张兴德、宋欣、朱姝、安建梅、丁文刚、刘丽莹、马野、刘静、滕丽琴、庄文达、刘玉慧、姜玉忠、罗玉红、陶常云、王维仁等成为辽宁省作协会员。
(党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