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则才有自信:松紧度感知与中庸思维的作用*

2016-02-23 07:04
关键词:自信中庸

毕 重 增

(西南大学 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715)



有规则才有自信:松紧度感知与中庸思维的作用*

毕 重 增

(西南大学 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715)

摘要:自信是在客观理性基础上对于自我的肯定性,自信的发育及培养需要与特定文化规则相契合。本文采用两个研究探讨了文化中的松紧特性、中庸思维与自信的关系。数据分析发现,越能认知到生活中的“紧”,感受到更多未言明也无需言明的规矩,更愿意在各种情景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个体就会越自信;中庸思维独立于松紧特性作用于自信,中庸思维用的越好,就越有利于自信。基于文化一致性理论,本文阐述了自信的发展与遵守文化规则联系在一起,规则意识和倾向为人们提供了确定性的基础,而中庸则有利于突破规则的藩篱灵活地表达自己,从而使国人在日常生活、文化交往及文化转换进程中能够做到真正自信。基于自信锚定于规则发展的研究发现,本文在研究展望中提出了自信模式转换假说,并指出其在个体自信建构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价值。 表2松紧变量对自信的回归分析自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回归系数tp松紧度0.110.040.162.57<0.05情景约束感0.280.080.263.55<0.001 表4中庸对自信的回归分析自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回归系数tp松紧度0.210.050.304.36<0.001情景约束感0.130.080.111.60>0.05中庸0.130.050.182.76<0.01

关键词:中庸;松紧度;情景约束感;自信

一、引言

文化与自信是互构的[1],宽松的环境能给予人们自由探索、自主评价的空间。对内在力量的感知是自信成长的重要条件,宽松环境有利于培养自信。但如果认为宽松是自信成长的不二法门,则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自信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并不存在普适的自信发展模式,在环境与自信发展的关系上,与文化契合的模式才是最佳的。不管是宽松还是紧绷的环境,都有其自信成长的合理路径。

在宽松情景中,行为选择的空间大,鼓励标新立异,自信的心理支持有助于个体主动打破条条框框的局限,创造性地达到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宽松环境中尤其需要自信,环境中对于行为选择没有结构化的答案,个人需要相信自己才能坚持自己的认识与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类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条。宽松情景中需要遵循的规矩较少,对于言行举止注意的需求度低,从而给认知资源倾注于事务本身留出了空间,这是有利于自信成长的。但宽松、规范少的环境并不一定带来自信。外在规范的减少意味着内在评价和控制要求的增加,如果失去了内在的主体性,就更容易出现不合理的过度自信或自信不足。

与宽松的文化相反,行为情景在紧文化中是高度结构化了的,精细化情景定义给行为自由选择留出的空间小。行为标新立异必须有充分的正当性,否则就会被视为破坏规矩,并可能因此遭到谴责或打压。诸如“走自己的路”之类的信条,通常并不被认为是自信,而是不懂事、无教养的表现。结构化情景有利于自信成长的一面在于其提供了个体认识环境和自我的稳定基础,明确的规则使人们能充分了解自我表达的空间。有明确的规矩意识,个体行为与情景定义的期待容易一致,这降低了与环境冲突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自信成长。但过多、过细的规则规矩也有不利于自信发展的一面。规则限定了人们的行为探索空间,权衡各种规则加重了人们的认知负荷,而外在要求也使个体更难建立起内在标准的评判体系,容易形成外控的倾向,从而抑制自信的表达和发展,助长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松紧特性对自信发展的影响取决于文化的一致性。文化一致性是指行为规则松与紧的适应性内嵌于文化模式中,与一定松紧文化对行为情景分类相契合的心理特质就是适应的,营造自信成长空间就需要尊重与个体所在文化相适应的松紧特性。按照松紧度的系统模型[2],形成紧文化的因素包括:高的人口密度、较多冲突历史、频发的自然灾害、相对的资源短缺、曾经的疾病流行,以及在这些背景条件下发育的教育与政治制度等。考察环境与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文化整体上具有“紧”的特性。紧文化表现为日常生活的高结构化特征,即给予各个情境中所作所为以明确的期待和定义,从起居饮食、丧葬嫁娶到各种场面,都有一系列繁复的规矩。儒家则特别强调人的行为要发乎情、止于礼,任何行为都要名正言顺,讲规矩。无视或逾越这些规矩,会招致舆论压力,使行为者感到没有面子。自信的发展必须契合这种文化松紧特性,唯有个人信念与行为接近社会共有文化模式的程度越深,个人行为与社会价值越一致,就越有利于面对负面生活事件,更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挑战,越少表现出内化问题[3]。

虽然与文化一致的松紧度奠定了自信发育的基础,但在松紧度和自信的关系中,另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社会变迁。紧文化的结构化生活高度重视“为人”——其内涵从言谈举止、行为模式到价值排序,人们在做人的核心价值下学会了如何平衡做人与做事,从对这套体系的学习和适应中获得如何做一个好人的自信。社会变迁改变着自信建构的价值与生活基础。在缓慢的社会变迁中,主体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好生活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而社会变迁迅速时,文化诸要素均呈现出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传统心理模式的适应性面临多重挑战。当前面临的正是一种迅猛而不平衡的社会变迁,文化中的传统和现代因素并存,多元化和多样性也极大地发展,自信成长的内涵和模式呈现多样化,“为人”仍然是自信成长的核心价值,但不再唯一。如何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如何在现存的各种模式之间取舍、取得平衡,如何汲取文化中调制思维的工具和价值评判的方法,化解自信成长中可能的阻力,这既考验着人们的实践理性和主体智慧,对于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命题。与社会变迁同时存在的另一挑战是文化松紧度在社会各个单元中也不再衡定,而是相对的、变化的和多元化的,家庭、学校、企业等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单元中,都有其相对独特的亚文化,可能是松的、可能是紧的,也可能是正处于转换之中的。自信的形成和表达也需要适应这种社会单元在生活中的随时切换。

我国文化心理中存在一个能适应多元和多样化变化挑战的核心要素,这个心理机制就是中庸。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庸给尊重规矩、在高度结构化中充分地表现自我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方法。中庸思维方法尊重行为结构的情景性,即充分了解整体的状况,做决定之前的深思熟虑、在策略选择时恰如其分地照顾各方面的情况及诉求,在执行拟定计划的过程中迂回灵活,达到行为到位恰如其分等[4]。能以中庸为方法,行为选择就具有了灵活性,自信发展就能获得与文化定义一致的成就基础和表达空间。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中庸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所谓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作为人生哲学和实践思维体系,是协调自我的诸层面、适应当前多重自信发展模式并存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总体上是偏向紧绷的,规矩意识对应的守规矩行为是自信发育与发展的基本背景,简单来说,有规矩才会有自信的路径是与文化相适应的;对于中庸倾向者而言,其更能够化解情境中具体的限制,在规则的灵活掌握中发展出高度的自信。虽然如此,在社会变迁、纷繁复杂的松紧度文化背景中,是遵守规矩有利于自信,还是无视规矩有利于自信?中庸能否克服结构化情景对个人自主性的抑制而发展出适应性的自信发展模式?仍有待于实证数据的检验。在本研究中,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说明自信发展的基础是对于规矩的敏感与遵守,中庸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也会运用到自信模式的适应性建构中。

二、研究一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三所大学学生203人,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1.3),男性94名,女性109名。

2.测量工具

松紧度问卷[2]。松紧度问卷通过对规范的认同以及非规范行为的容忍程度评价来测查对文化环境松紧度(tightness-looseness)的知觉。问卷由6道自陈式问题组成,采用7点式Likert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在本研究中,删除与总分相关较低的第四题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为0.71(如果保留该题,α为0.65,也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情景约束感问卷[2]。该问卷通过评价在15种情境中是否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评价情景约束感(situation constraint),反映人们对于特定情景中的行为分寸感。问卷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从1=根本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8。

总体自信问卷[5]。该问卷用于测量自我评价的自信(self confidence)程度,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从1=很不符合到5=很符合,共12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8。

(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变量及变量的相关做描述性统计。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自信高于理论中值约半个标准差,说明研究对象总体上比较自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6]。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值(量尺中位数),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没有写在书面上、通常也不需要写在书面上的行为标准的感知处在“比较同意”水平,对于情景中一个人是否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在“需要”水平,表明研究对象认为生活中有相对较多不需要言明的规则,人们非常注意在各个情境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信和松紧度及情景约束感之间均为中等偏低的相关,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解释或预测的关系。

表1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p<0.01;下同。

其次,运用回归分析探讨松紧度、情境约束感和自信的关系。结果发现,松紧度能够预测情景约束感,F(1,201)=38.39,p<0.001,R2=0.16;松紧度能够预测自信,F(1,201)=17.91,p<0.001,R2=0.08,表明感知环境中潜在的、不需要言明的规矩有利于自信;情景约束感能够预测自信,F(1,201)=24.27,p<0.001,R2=0.11,表明懂得在各种情景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同样有助于自信。松紧度和情境约束感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二者均能够预测自信,F(2,199)=15.77,p<0.001,R2=0.14(见表2)。中介分析发现,松紧度对自信的效应部分通过情景约束感实现,松紧度与情景约束感对自信的影响有相通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三、研究二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某中学学生195人,其中初中生91人,高中生104人,平均年龄14.7岁(标准差1.94),男生92人,女生93人,10人未报告性别信息。

2.测量工具

本研究除了研究一中用到的松紧度问卷(α系数=0.63)、情景约束感问卷(α系数=0.89)、总体自信问卷(α系数=0.88),新增加杨中芳编制的中庸信念/价值量表。中庸量表包含9组题目,包含拔高视野和自我收敛两个因子[7],采用7点式Likert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采用直接计分法,即将测查中庸的题目直接算均分[8],内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为0.69。

(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变量及变量的相关做描述性统计。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自信高于理论中值约一个标准差,对比研究一说明中学生总体上可能比大学生更自信。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值,对于行为标准的松紧感知处在接近“比较同意”水平,对于情景中一个人是否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在“需要”水平;均表明中学生与大学生一样认为生活中有相对较多不需要言明的规则,人们需要注意在各个情境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信与中庸、松紧度及情景约束感之间均为正相关,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解释或预测的关系;中庸与松紧度、情景约束感之间无关,表明中庸是独立于二者的结构。

表3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其次,运用回归分析探讨中庸、松紧度、情境约束感和自信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庸能够预测自信,F(1,193)=9.48,p<.01,R2=0.05;中庸不能够预测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ps>0.2);松紧度能够预测情景约束感,F(1,193)=16.97,p<0.001,R2=0.08;松紧度能够预测自信,F(1,193)=26.89,p<0.001,R2=0.12,表明感知到环境中潜在的、不需要言明的规矩有利于自信;情景约束感能够预测自信,F(1,193)=8.47,p<0.01,R2=0.04,表明懂得在各种情景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同样有助于自信。将中庸、松紧度及情境约束感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中庸和松紧度能够预测自信而情景约束感不再预测自信,F(3,191)=12.82,p<0.001,R2=0.17(见表4),表明中庸价值与思维会抑制情景约束感对自信的作用。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中庸既不通过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影响自信、也不调节松紧特性对自信的影响,中庸对自信的回归是独立于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的。

四、总讨论

(一)有规矩才有自信是文化选择与适应的结果

松紧度和情景约束感这两个概念从抽象和相对具体层次反应了文化的松紧特性。总体上来看,大中学生能够感知到较多的规则,反映了我国文化相对偏紧的特性;而在Gelfand等对33个国家的文化心理学调查中[2],中国文化的松紧度处于中游水平,远低于调查中西亚、南亚及东亚诸国的松紧度;综合自我报告和群体对比的资料,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的文化心理状态是从紧,而不是非常紧。与松紧度系统模型一致,松紧度能够预测情景限定性,但后者放大了前者的影响,情景限定性平均分高于理论中值更多。综合来看,不管是从紧的抽象规则,还是具体的行为情景约束感,都表明我国文化是偏紧的。

由于松与紧是文化选择与适应的结果,不能抽象地认为松或紧是好或不好,与偏紧文化相适应,有利的自信成长路径是知觉并遵循规矩、留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与文化因素相契合。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规则感和约束感有区别地影响自信。因为在比较紧的文化中,人们行为的一致性比较高[9],行为限定性也就部分通过行为一致性实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行为与环境和谐,这是自信获得成长空间的前提。而松紧度感知对于自信的影响有独立于行为情景的部分,这可能来自于知觉规矩规则与尊重规律规则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自信的认知理性。松紧特性对自信的预测关系表明简单挪用异文化中自信成长的路径和模式是武断的,不管异文化的自信发展建议看起来多有说服力,均需要文化适应性的检验。

(二)中庸在自信文化模式转换中的思维工具作用

从传统的以做人为先决条件的个体发展模式到当前做人做事同样重要的模式转换过程中,中庸在自信的建构中发挥了自始至终的思维工具作用。正如松紧度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无关一样[10],传统和现代也并不是松紧度的划分标准。虽然中国文化的紧绷特性衍生自集体主义,但在现代生活空间中,集体主义与文化松紧度是相对独立的,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均有可能具有松散或紧绷的特征。也就是无论在传统紧文化还是现代较宽松混合文化中,中庸总是能够为个人自信、自我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思维工具。

社会变迁并没有改变中庸的重要性。本研究发现,即便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其对中庸价值、思维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较高,平均数居于理论中数“不确定”以上近两个标准差,在量尺上处于“有点同意”和“比较同意”之间;回归分析也表明了中庸预测自信的独立价值。那么,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松紧度作用于自信的模式有何不同,中庸又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传统模式中,自信发展可能是紧紧围绕做人展开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是泛伦理主义的,中庸扮演的角色主要集中于为人的各种进退取舍之中。所谓的为人处事,即强调做事的自信不能先于为人而独立存在。在此模式中,中庸的突出价值就在于衡量事情与人情的关系,取其轻重缓急而后恰当地表达。而在现代生活中,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使生活超越了伦理中心主义,表现为多样化的模式。这种变化使自信的表现形式不再是伦理化的,而是更加多元、多样化的,为人和做事不但可以是独立的,而且其先后顺序、重要性也会因人、因情景而异。如此,中庸作用于自信建构的空间就大大地扩展,中庸扮演的角色延伸到协调做人、做事的多样化规则关系之中。

中庸化思维能够灵活处理环境限定而增进了自信。中庸不但独立于松紧度作用于自信,而且能够抑制情景约束感对自信的作用,在回归分析中,中庸和松紧度能够预测自信,而情景约束感则被排除在外。就具体内容来看,情景限定的是人们具体的行为举止,虽然人们遵循这些规则能够从这些行为中获得自信,但这些行为往往与行为自主选择相矛盾,中庸思维则能化解这其中可能产生的冲突。

(三)文化转型与交流中松紧度的转换与自信

松紧度多样性转化需要与其契合的自信表达和自信建构方式。虽然相对紧的文化为建构自信提供了文化背景,但文化并不是单一、静止的,我们处于一个文化交流、文化转型的社会中。在文化交流中,例如走出国门,松紧度会出现情境性交替;在不同亚群体、行业群体中,松紧度规则也会不同。这些情形都需要自信建构与表达的灵活性。本研究中大、中学生的松紧度与自信总体上正相关,这意味着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宽松的、鼓舞创造力的组织环境,还是走入相对松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应对规则变换或缺位,展示自信的一面,就是一个现实问题。换言之,失去了规矩或者情景行为规则的空间,自信可能跟情景规矩感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关联。旧规矩的消失和新规矩的缺失或错位,或者是因为缺少这些情境中规则认知的途径,又或是因为自身文化楔入而缺少行为选择的空间,都会产生一种特定情境下行为选择博弈,并因此会产生自信表达的错置。例如,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国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提升。但当国人走出国门、游走于诸发达国家的时候,种种任性的行为遭人诟病,这是自信产生了错位。

中庸能够适应文化转型与交流带来的松紧度转换及其对自信建构与表达的要求。由于紧文化突出了感受规则和注意言行举止的部分,中庸化思维使人们注重为人做事的面面俱到,因而更容易感知、重塑新环境中的行为规则。不能简单地依据一些特定情景中不当的言行举止、错位的自信,就认为是外控、没有规矩感的,更不能认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自信。假以时日,随着对新环境中规则表达的熟悉,自信错位现象就会消弭,言行举止必定是合规守法而自信的。

我国正经历着文化转型,文化整体上走向多元,在对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呈现出由紧向宽松的转型。虽然总体上我国文化较文化相近的国家和地区更宽松(例如港台地区、新加坡、韩国等),但多元化和多层次文化的交融可能需要个体在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穿梭,对应的,就需要学会在松紧交替、转换的文化背景中,灵活运用各种思维工具,发展自己的个性品格,做一个幸福的进取者。

(四)规则与自信的默认机制

默认机制(default mode)是流淌在文化中的自组织建构,不易察觉而又时时起作用,是自信建构和表达的基本方式。自信既是文化适应性的要素,也是文化系统修饰的对象。人们自信并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是要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自我认识、动机等。规则是自信默认机制启动和维护的基础,当规则与现实脱节或者规则间有矛盾,自信的功能就会丧失。

规则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是自信默认机制的核心,探讨规则的结构和变化是解释文化自信变迁的关键。任何文化都不缺自信及其评价标准,当自信丧失、文化自信成为宏观命题,其根本点往往不在于主体是否有自信的资本和能力,而在于文化的默认机制受到了挑战,产生了高层次规则的混乱或错位。或是外在规则与内化过程的冲突,或是不同文化默认规则的混淆。前者多为客观理性与经验间的紧张,外部规则与主体之间形成了矛盾;后者更多是文化竞争的结果。各种文化彼此区别的不仅仅是文化要素,更重要的是文化要素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文化结构和运行方式不会单纯因为文化元素的混杂而发生质变,新文化元素往往是在先致框架中得到理解和使用,例如圣诞节在青年中的流行,娱乐意义远胜于宗教意味。但如果将外来文化规则广泛性地错位运用,文化规则与本地文化深层次不兼容,那么,自信的架构和表达就面临挑战。

对情景控制感、松紧度以及中庸数据分析表明,自信是建构在规则之上的,并且越基本、越内化的规则,对自信建构的影响越基本。取代基本的文化心理规则,须有更富适应性的规则:或是既有规则的合理演化,或是强力保证的、能贯穿于生活的新规则。无论是在主观和客观规范之间形成缓冲地带,还是协调文化默认模式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创造性地建构出自信成长与表达的规则体系,将客观理性引入到自信建构和表达的默认机制中。但就在外来挑战和压力下选择的新规则而言,与既有文化规则实现融合或替代的基本方式就是要保障规则时时处于唤醒状态,以保持其有效性。

五、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以自信与松紧度、中庸关系探讨为例,展示了个性品格成长具有的文化选择性与适应性。中国人不但在性格概念有别于西方,形成个性品格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从自信的适应特性而言,不管紧文化还是松文化、东方还是西方,自信始终是基于对生活中复杂规则的把握。在当前主要的文化体中,各种文化的交流广泛而深入,每种文化都包容了迥异的自信养成模式与元素,在松文化中也要讲规矩,在紧文化中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区别的是对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而言,这些要素的先后次序和重要性不同,由此构成的模式也就不同。但无论是何种文化、何种选择,要获得具有适应功能的自信,就需要基于实践理性,即将契合自身文化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作为自信发展的锚点。也正是在自信发展锚定于规则的意义上,当前文化自信建构包含了延伸传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内核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个性品格的形成之中。

对于转型社会中各种自信模式的区分,则需要引入自信模式转换的概念。自信模式的转换有关当前文化多样、多元化发展中个体自信如何在各种模式之间选择的问题,即文化层面如何区隔各种自信的发展模式,在实现宏观层面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同时,实现各群体自信品质的发展。模式转换概念给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个性品格概念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框架,如自立[11]、自信[12]自尊[13]、自强[14]等,这些概念不仅在内涵层面上与西方文化有差异,在建构过程和意义选择上也可能存在本质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和不同,对于培育优良的个性品质、塑造民族品性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毕重增,黄希庭.自信心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5.

[2]GELFAND M J, RAVER J L, NISHII L,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tight and loose cultures: A 33-nation atudy[J]. Science, 2011, 332(6033): 1100-1104.

[3]DRESSLER W W, BALIEIRO M C, RIBEIRO R P,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sona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urban brazil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7, 65(10): 2058-2069.

[4]杨中芳.中庸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构念化:兼本辑导读[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7):1-17.

[5]毕重增,黄希庭.清晰度对自信预测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2):271-273.

[6]毕重增.自信品格的养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7]杨中芳,林升栋.“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到底在测什么?[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7):59-77.

[8]徐慧金,邹智敏.反中庸,还是非中庸?——检验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反向计分的有效性[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7):43-58.

[9]王登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9.

[10]HARRINGTON J R, GELFAND M J. Tightness-looseness across the 50 united st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22): 7990-7995.

[11]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J].心理学报,2006,38(3):382-391.

[12]毕重增,黄希庭.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24-229.

[13]黄希庭,尹天子.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J].心理科学,2012,35(1):2-8.

[14]郑剑虹,黄希庭.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5-18.

责任编辑曹莉

网址:http://xbbjb.swu.edu.cn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6)01-0107-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西部和边疆项目“自信的文化心理机制研究”(14XJA190001),项目负责人:毕重增;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自尊自信的文化心理与培育”(14SKB007),项目负责人:毕重增。

作者简介:毕重增,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21

DOI:10.13718/j.cnki.xdsk.2016.01.015

猜你喜欢
自信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