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以《鸦片战争》为例

2016-02-23 07:02孙淑松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清政府鸦片

孙淑松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 100091)

核心素养引领下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以《鸦片战争》为例

孙淑松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 100091)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历史教育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近年来,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体现在北京文综试卷中.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应对措施.当然,对学生历史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养,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每节课做起,逐渐浸润渗透.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尝试对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准备

1.查阅关于鸦片战争的书籍,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朱英《中国历史十五讲》、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2.整理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

3.安排学生阅读资料,进行批注.

4.阅读学生批注,选择典型的批注进行课堂展示.

二、教学过程

【导入】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偏僻乡村,村民林宾日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当时福建巡抚徐嗣曾正在访查民情,到林家避雨.徐巡抚为政清廉,深受百姓拥戴.林宾日就给孩子取名林则徐,希望他日后也能向徐巡抚看齐.林则徐果然不负父亲期待,1811年考中进士.此后,他平步青云,1832年被破格提拔为江苏巡抚.林则徐为我们今天所铭记,除了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外,还跟一种毒品有关——这种毒品就是鸦片.今天,我们透过林则徐的后半生,学习鸦片战争.

1.国帑虚糜终懊悔,为毒消得人憔悴

鸦片是从罂粟中提取出来的毒品,长期吸食,容易成瘾.阅读材料一,概括鸦片的毒害.

材料1 其(鸦片)烟入腹,能益神气,彻夜无倦色.然越数日,或经月,偶吸之,无大害.若连朝不辍,至数月后,则侵入心脾,每日非如期呼吸,则疾作.俗呼为瘾.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痿顿不能举.即白刃加其颈,豸虎出其前,亦惟俯首受死,不能少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1]109

学生:鸦片使人身体羸弱,意志颓废.

既然鸦片损害身心健康,为什么会在中国泛滥?展示表1,总结18世纪之前中英贸易的特点.

表1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年平均差额》(单位:两)

数据来源:TheCrucialYearsofEarlyAnglo-ChineseRelationsby Earl H. Pritchard.

学生:英国对华出口低于进口.

从数字来看,英国进口数额远超过出口,处于贸易逆差.这造成了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至于驻马德拉斯的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信中说:“我们缺乏现款的苦恼有增无减.因此,我们此处不可能提供任何现款来供应你们(购买茶叶).”[2]

为什么英国处于出超地位呢?展示表2,总结英国对华贸易特点.

表2 《东印度公司输华商货的盈亏1775—1799年每年平均数》 (单位:两)

从表2看,英国对华出口主要是毛织品和棉布,总体处于亏损状态.结合材料2,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材料2 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0年的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称:“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器,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3]

学生: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毛织品和棉布.

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大量银元流入中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展示表3,总结19世纪初期中英贸易特点.

表3 《英国对华贸易变化图》(单位:万两)

学生:英国走私鸦片急剧增加;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既然鸦片走私既损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又造成白银外流,结合材料3思考,鸦片为何屡禁不止?

材料3 1826年,广东省建立了一支专门捕捉鸦片走私船的巡逻船队.但没过多久,这些巡逻船便让(鸦片)走私船每月缴纳三万六千银两,而允许它们从身边悄悄通过.“有许多人以为鸦片走私船,装上鸦片之后,于深夜间偷运.事实上,这些走私船不但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贸易,并且他们就在巡缉官船的前边行进,并且一直运到广州.对于不明了中国行动和性质的人看来,最奇怪的是:中国官吏的船只,也常用作走私鸦片之用.”

——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1]254

学生:中国吏治腐败.

除了扭转贸易逆差之外,英国还希望倾销他们的工业品,尤其是棉纺织品.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需要进口原料和输出商品,因此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人口众多、市场广大的中国.

鸦片大肆泛滥,吸食者迅速增加.到底是哪些人在吸食鸦片?阅读材料4,总结吸食人员的身份特征.

材料4 各级官员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4]

学生:以官吏为主.

官吏是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官吏吸食鸦片直接危害清政府统治的稳定.加之林则徐在奏折中强调如果不禁烟,就会引发财政危机,道光皇帝受到触动.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2.突如其来的战争

路上,他如常地看报纸,却不再专心,总是抬头来偷看她,与她对话。她就淡淡地应着,然后她接到他的邀约:晚上一起吃饭。

1838年11月,林则徐启程赴广东.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林则徐从北京到达广州历时4个月.与此基本同时的19世纪30年代初,史蒂芬孙已经制造出新型机车“火箭号”,时速达到58千米.该机车从北京出发,日夜不停,1.5天就可以抵达广州.4个月对比1.5天,为什么存在这种差距?

学生:技术的差距.

技术差距的背后体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下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烟贩们持观望态度.林则徐张贴了一份通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并派兵包围十三行,导致十三行物资供应中断.

在林则徐的强大压力下,英美烟贩交出了2万多箱、237万斤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彻底销毁了鸦片.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鸦片走私集团策动议会对中国发动战争.1840年4月,议会以271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军事行动的提案.英国内政大臣罗素在下议院发表了一番谈话.阅读材料5,总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材料5 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为(清政府)对女王陛下的商务监督和臣民所加的侮辱和损害取得赔偿;要为英国商人在暴力威胁下所受的损失取得赔偿;最后,要向中国取得保证,同中国进行贸易的人员和财产将来应受到保护,不受侮辱和损害,而且应把贸易保持在一种合适的地位”.

——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1]315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除了索要战争赔款,还要为工业品打开市场.战争就这样突如其来地降临在毫无准备的中国人身上.

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挑起战争.此后,英军一路北上,两个月后抵达天津大沽口,要求跟清政府谈判.道光皇帝惊慌失措,派直隶总督琦善去跟英军洽谈.琦善劝告英军撤回广东,承诺广东政府与英军谈判解决鸦片纠纷.英军撤回了广东.

英国人撤回广东后,迟迟不见清政府的特使.1841年5月,英军再次进逼广州,相继攻陷厦门、定海、镇江.1842年8月,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扬言攻城.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军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材料6 二、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5]31

学生:开放通商口岸.

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海沿江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损害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不平等的.不过,大家换个角度想想,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对中国有没有积极作用?

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倾销,开始打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外国人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所以,开放通商口岸,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贸易自主权;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7 三、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5]31

学生: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英国以武力强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但是,客观上来说,英国人把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国香港,推动了中国香港的快速发展.

从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占香港岛来看,我们既要看到这损害了中国主权,同时列强侵略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本着客观、辩证和全面的原则进行.

第四、五、六条主要是关于清政府向英国人赔偿鸦片损失和军费2100万银元.大量赔款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经过层层摊派,最终转嫁到民众身上.

材料8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英商按例缴纳.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5]32

通过协定关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进一步冲击了自然经济.

三、“多面”林则徐

其实林则徐并没有参与鸦片战争的全过程.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沿海北上,攻占定海,抵达天津.道光皇帝惊慌失措,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并为战争失利寻找替罪羊.1840年9月,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后来把他发配到新疆.

从1845年开始,道光皇帝重新起用林则徐,先后调任其担任陕甘总督、山西巡抚、云贵总督.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卒于途中,谥号“文忠”.

关于林则徐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有的人推崇他,称颂他御敌有方,并称如果当时林则徐在抗敌一线,就能击败英军.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翻译西方报纸杂志,已经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但他在给清帝的奏折中仍然声称中国一定能战胜西方,有明哲保身之嫌.在此提供几则材料,请同学们阅读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材料9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1841年林则徐致密友的信件)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6]

材料10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1839年9月1日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奏折)

——《林则徐全集•奏折》[7]1310

(英军)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1840年7月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奏折)

——《林则徐全集•奏折》[7]1564

学生:从材料看,林则徐的言论前后矛盾.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则材料中,林则徐谈话的对象并不一致.材料9是他写给密友的信件,里面透露了他的真实想法.材料10中的史料是他写给道光皇帝的,提出了御敌之策,但他的御敌之策明显与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一致.为什么呢?这背后反映了林则徐什么心态?

学生:明哲保身.

作为封建官僚,保住禄位是林则徐要考虑的内容.清政府作为“天朝上国”的优越地位由来已久,如果林则徐贸然上奏道光帝,指出西方比中国军事优越,会遭到道光帝的严厉训斥.但我们不能就此全面否定林则徐.林则徐不敢公开指出中西方之间的差距,这是时代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凭林则徐一人之力可以解决的.正是林则徐积极翻译西方报刊,才使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正如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的:“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8]

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应该具有历史的眼光.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情境中,从当时的社会出发,探讨他的进步与保守.如果我们把林则徐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可以看到,他引领了一个时代.

四、鸦片战争的回声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终.面对创巨痛深的苦难,清政府理应奋发图强,除旧布新,推动中国的崛起.但事实恰恰相反.

林则徐在被发配到新疆期间始终关注国事.他的朋友源源不断地把京城的情况传递给他.他把这些信息汇总,整理成了《软尘私议》.书中他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上下的反应非常愤懑,写道:“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而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9]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南京条约》墨迹未干,清政府已经忘记了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讳言战争.言语之间,我们读出了林则徐的失望和无奈.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1843年7月,美国为了诱导清政府签署《望厦条约》,派遣顾盛来华.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顾盛此行,总统亲自挑选了向清政府呈递的礼单,包括: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模型、蒸汽挖掘机模型;关于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的书籍以及《美国百科全书》;电话机、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这些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和装备.清政府查看了这些礼品后,斥之为“奇技淫巧”,全部予以退回[10].看到这种情境,我脑海里涌现了茅海建教授的一句话: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11].

五、课堂小结

朱可老师认为:“教材解读重在主题的把握,贵在概念的理解,意在逻辑的疏通,难在内涵的挖掘,如此,才能提升教学立意.”[12]为了将鸦片战争复杂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本课设计了两条主线:其一是鸦片战争为明线,其二是林则徐的生平为暗线,明暗搭配,并配以或趣味横生、或含义深刻的资料,引领学生对历史的立体感知.同时把历史资料的甄别利用方法渗透进讲课中,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概括归纳,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和论证能力.

本课除了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批判性思维外,还在课堂上渗透历史的和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要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面、客观、辩证、中肯的评价,不能以今天的评价标准苛责古人.以林则徐为例,既应该让学生看到传统士大夫在面临仕途危机时的明哲保身,也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林则徐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从被动接触到主动接受的心路历程,理解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历史地位.虽然在认识程度和层次上,他很难称得上有多深入,但在当时,他通过翻译引入西方书籍,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使执迷于天朝上国中的部分中国人意识到中西差距,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作为当时的历史人物,林则徐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

[1]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09,254,315.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98.

[3]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60.

[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1,32.

[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22.

[7]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奏折[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310,1564.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4.

[9]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529.

[10][美]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M]. 姚曾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1-126,139.

[1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45.

[12]朱可.深入解读教材 提升教学立意——以人民版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2(7):20-24.

(责任编辑:马玲玲)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清政府鸦片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