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的词汇化、语法化及其演化动因

2016-02-23 05:49徐光宇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谓词动因连词

徐光宇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不”“光”的词汇化、语法化及其演化动因

徐光宇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运用词汇化理论和语法化理论梳理现代汉语递进连词“不光”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理据。在重新分析语法机制的作用下,“不”“光”经历了由述宾结构到偏正结构,再由偏正结构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又在类推作用下语法化为递进连词。“不”“光”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是功能扩展的过程,“不”“光”的语义由实到虚,形成了一个较显著的演进序列。

“不光”;词汇化;语法化;动因

目前,学术界对“不光”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的虚化过程以及表限制义的功能属性上,而对“不光”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关注得比较少。学术界对“不光”的词性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不光”是副词兼连词,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代表[1-2];二是认为“不光”是连词,以《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为代表[3-5]。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词汇化与语法化发生的条件、如何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等问题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分歧较大、问题较多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词汇化是新的词汇形式的历时演变,而语法化是语法形式的历时演变。词汇化和语法化不是对立的,是一个词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6]。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光”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

1 “不”“光”的词汇化

1.1 “不”“光”两词连用

据考察,“不”“光”两词连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仅有1例:

东汉六朝时期出现两例:

这三例“不”“光”都是作为述短语出现的,即“不(V)+光(N)”。例1中的“不”“光”义为“没有光亮”,“不”是动词,义为“无”“没有”;“光”是名词,义为“光亮”“光芒”。例2中的“不”“光”与前文“错谬”“失序”和后文的“蒙孤”相对应,都是述宾短语。例3中的“不光”也是“没有光亮”之义。

1.2 “不”“光”不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

词汇化后,“不”的“没有”义开始虚化,“不”“光”不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这种演化可分为先、后两种结构式:先是“X不+光”式,后是“X+不光Y”式。

1.2.1 “X不+光”式

这些例子中的“不”与前面的副词语义联系极为紧密,甚至可组合成词,“莫不”“岂不”。这时可分析为“X不+光”。

1.2.2 “X+不光Y”式

此时可分析为“X+不光Y”。例7~11五例中,虽然“不光”前面还有“何尝”“更”“全”“好”等副词,但与这些副词的语义关联不强,而与“光”后的“明”“辉”等语义关联紧密,可以解释为一个限定关系的双音节词“光明”“光辉”。这时的结构层次是“不+光明(光辉)”。

“不”“光”的这一演变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为“不”“光”凝固成词起到了过渡作用。

1.3 偏正短语“不+光”

北宋时期,偏正短语“不+光”已经形成,但例子较少。

例12和13中的“不+光”已经是成熟的偏正短语,否定副词“不”修饰形容词“光”。词汇化后,“不光”由偏正短语变成了一个副词。

2 “不”“光”的语法化

2.1 语法化为副词

根据笔者对语料的分析,明代,“不+光”已经有了成词的迹象,主要表现为“光”开始由形容词变为副词;清代,“不光”已经用为副词,但数量较少;民国时期,用为连词的例句大量出现。

例14中的“不”“光”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是“又不+光”,另一种是“又+不光”。但无论哪种分析方法,“光”已由形容词虚化为副词“只是”义。关于“光”的限定义是从何而来,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意见。王静认为限定义副词“光”是从动词义引申而来[7];沈煜认为是从形容词义“光滑”引申而来[8]。笔者认为,“光”的限定义是由形容词“空”“尽”义引申而来。“空”“尽”已经含有表范围的含义,加上否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

例15中的“不光”位于句首,作为一个整体修饰后面的谓语;例16、17、18中的“不光”前面都有其他副词修饰,也分别位于分句的句首,其副词词性已较为成熟。

2.2 语法化为连词

连词“不光”形成于民国时期,主要集中在小说中:

民国时期,例子的数量虽然不多,载体形式也较单一,但此时的“不光”在意义上表示递进,可与“不但”互换;在形式上与“而且”“相反”等关联词相搭配,且省略后完全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功能上可以和关联词语搭配连接各个分句。因此,民国时期,“不光”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连词。

3 “不”“光”词汇化与语法化演变的动因

“不”“光”的成词过程有三个明显的变化。意义上,“光”的“空尽”义逐渐减弱,并最终失去此意义。同时,“不光”开始具有限定的意义。句法上,“不”和“光”由支配关系变为修饰关系,再变为凝固结构。位置上,“不光”由句中、句末发展到复句或分句句首。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孤立结构“不”“光”变为“不光+是+名词短语(名词)”或“不光+谓词性短语”,表示具有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的含义。这是“不光”和其所连接成分相互决定的。“不光”后的“是”可以省略,名词性短语(名词)或谓词短语具有[+数量少]这个语义特征。“不光+名词短语(名词)”“不光+谓词性短语”的基本语义特征就是[-限定]和[+范围]。

这三例中“不光是你一人”“不光我是这样”和“不光慌急”都具有[-限定]和[+范围]的语义特征。

第二阶段,“不光”作为限定义范围副词,一般总是要对与之相连接的体词性短语(体词)或谓词性短语(谓词)进行限定,从语用上讲,说话人心理往往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即说话人心理总会有一种预设,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分句无论在数量、范围还是程度上都比“不光+S”更进一步,即递进。这里的“不光”更多是在推理、类推作用下产生的。

如上面例(22)和例(23),其中例(22)除了限定义外也具有一定的递进义,这正是从副词“不光”发展到连词“不光”的过渡带,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9],连词“不光”逐步清晰,最后定型为递进义连词。除此之外,汉语史上许多“不+限定义范围副词”[10]都虚化为了递进义连词,如“不但”“不单”“不仅”等[11]。借此也可以佐证“不光”虚化的动因和机制。有关“不+限定义范围副词”笔者另有文章论述。

4 结 语

“不”和“光”最早作为述宾短语出现,经过重新分析,述宾短语“不+光”变为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X不+光”和“X+不光Y”;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X不+光”和“X+不光Y”再变为偏正短语“不+光”。偏正短语“不+光”后面的组合成分由零组合到与名词短语(名词)或谓词短语(谓词)搭配组合,其中心语的地位逐渐消失,并词汇化为副词“不光”。其中“X”是副词,“Y”是附加在“光”后面的语素。经过类推,副词“不光”又进一步虚化,发展到可以连接两个有递进义的句子,完成了其递进连词的语法化过程。其语义,由实到虚;句法,由支配到修饰再到凝固成词;位置,由句末到复句或分句句首,功能,由限定到递进。“不光”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形成了一个渐变的序列。

[1]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0-14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7-108

[3]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0-61

[4]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21

[5]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8-69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9-151

[7]王静.“光”的虚化历程[J].宜宾学院学报,2010(4):77-79

[8]沈煜,龙国富.试论限定副词“光”的语法化机制与动因[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1(2):9-29

[9]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10]李德鹏.“不X”类双音节动词的词汇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95-101

[11]刘群.现代汉语连词若干特殊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文学院,2014:27-28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14

2016-03-28

徐光宇(1992-),女,黑龙江鸡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H13/H14

A

1673-2006(2016)08-0055-03

猜你喜欢
谓词动因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