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02-23 11:05王艳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王艳春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麻醉风险评分表(ASA)1~2级上肢手术患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则应用浓度为0.2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不适症状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作用更显著, 且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是临床中较为合适的使用浓度。

【关键词】 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同浓度;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01

临床研究显示, 局部麻醉药物的容量与浓度是臂丛阻滞效果的关键因素[1],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 在外科手术麻醉以及急性镇痛过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局部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 本文通过分组研究对患者使用不同浓度药物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60例ASA1~2级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的神志清醒、未出现肢体神经损伤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 手术时间<4 h。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4岁, 平均年龄(41.24±7.63)岁;体重45~73 kg, 平均体重(54.6±7.2)kg。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41.05±7.27)岁;体重48~72 kg, 平均体重(54.1±7.8)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以及0.1 g苯巴比妥钠, 入室之后将患者的静脉通道开放, 对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神经阻滞操作, 调整好刺激频率、脉冲宽度以及初始电流等指标。当刺激电流下降到一定范围之后该区域中存在微弱的肌肉抽动则提示准确的定位, 立刻进行药物推注。观察组患者应用浓度为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应用浓度为0.25%的盐酸罗哌卡因, 注射剂量为30 ml, 每注射5 ml之后缓慢的回抽以预防药物进入血管[2]。

1. 3 观察指标 给药之后对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进行评定, 通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对患者上肢运动神经阻滞功能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始时间为(4.51±2.89)min, 对照组为(7.36±3.03)min;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294.6±17.9)min, 对照组为(184.7±17.1)min;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阻滞起始时间为(5.82±3.77)min, 对照组为(9.87±6.68)min;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241.6±51.5)min, 对照组为(167.3±31.4)min。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2例霍纳综合征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两组均未出现气胸、膈神经麻痹、局部麻药中毒以及喉返神经阻滞等其他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 是一种左旋式1-丙基-2, 6-盐酸哌啶酰胺异构体[3], 盐水化合物的分子量是329 D。相对于传统应用的布比卡因, 两者虽然有相似的化学结构, 但是盐酸罗哌卡因对人体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毒性更低, 且由于其独特的性质, 能够降低手术过程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4], 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几率, 对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是非常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相关文献提示, 容量和浓度是影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重要因素, 阻滞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臂丛神经鞘充盈容量以及达到最低的有效浓度[5]。因此, 增加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物的容量和浓度能够促进麻醉的效用, 提高阻滞的成功率, 延长麻醉时间。本组研究的结果提示, 盐酸罗哌卡因对于运动神经阻滞作用与容量及浓度相关, 药物的浓度高, 运动神经阻滞的时间就越快, 且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 且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是有学者应用浓度为0.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发现组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提示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膈神经阻滞, 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0.375%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作用更显著, 且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是临床中较为合适的使用浓度。

参考文献

[1] 赵波.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5):64-65.

[2] 陈江, 宣泽英, 申燕, 等.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的应用.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3(1):23-24.

[3] 刘彦.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2):596-597.

[4] 杨静, 刘舰杭, 欧可可, 等.盐酸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麻醉致肌肉强直痉挛1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23):4418.

[5] 顾晨桃, 王爱忠, 江伟.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5(11):940-942.

[收稿日期:2015-08-10]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