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理论与实践

2016-02-24 12:37李凤
求知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整体素质通识教育

李凤

摘 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专业交叉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从高度专业化转变为整体素质的全面化。西方国家从高专型人才培养模式到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各国知名高校纷纷采用通识教育课程。本文通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理论背景分析,了解通识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整体素质;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的背景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首先掀起了一场大学科学发展的热潮,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到了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到来,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教育开始成为为科学服务的领域,成为工业发展动力之源。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被定性为“为工业发展培养高专型的人才”。

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讓科学与技术高度融合,呈现出行业分界模糊、学科专业高度交融的新形势,传统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各国教育界陆续进行相关改革,促使传统专业性教育理念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界的迫切任务,各国开启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实践探索之门。

二、全面提高学生整體素质的实践探索

1.通识教育的产生历程和内涵

从古希腊开始,自由教育一直被西方社会所推崇,并致力于培养人的探索求知精神。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以培养全能的哲学家为目的,完善了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 “泛智论”,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各类文化,拥有广博的知识,受到全面的教育。西方在进入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次明确提出了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者为完整教育体系的理论。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高等教育以专业化教育为核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学科分类过于专业,知识贯通严重分裂,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标准化、产品化的人,失去了人格和素质的完整性,这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重大冲突。

1829年,美国鲍登学院首次把通识理念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讨论这种通识理念下的教育模式。直到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通识教育的地位得到正式确定。该报告中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思考、沟通、判断、认知能力的人,并且在哈佛大学开始实行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齐全的通识课程体系。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传统自由教育、英国博雅教育和美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旨在改变传统的过分功利性质的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其人生价值。

2.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全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当今知识全球化、专业融合化、学科分界模糊化、创新性人才竞争激烈化的时代大趋势,各国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打造了众多创新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强调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通过各类知识的内化,把学生培养为拥有高度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通识,顾名思义,即具有“通才识博”之意,其实施目标是改变从前过度重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同时具备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通识教育理念,二者理念上实际是相通的,都是强调把学生培养为有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所以,通识教育就是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实践探索,并且是就目前来说最为成功的探索方式。

参考文献:

[1]申国昌,程功群.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教育理念的转变[J].江汉学术,2014(1).

[2]曹 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2).

猜你喜欢
整体素质通识教育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整体素质 全面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如何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