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世界文化

2016-02-24 17:41罗多弼
神州学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世界传统文化

罗多弼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人类需要共识,需要世界原创,全人类的共同原创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冲突、维护和平。而个中文化传统是人类遗留的宝库。因此,绝对要避免世界文化的形成导致传统的消失。未来世界文化应该追求多样化,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然也应该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可以给未来世界文化提供什么?一个例子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最近几十年真正加入了世界文化,以我亲身体验而言,1967年,我从瑞典北方搬到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斯德哥尔摩只有两三家中餐馆。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现在至少有200多家。

在文学、艺术、音乐、思想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有许多宝贵的作品应该收入世界文化。中国文学具有世界上非常少有的从未中断的传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作品,不少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外国语言,比如《诗经》、唐诗宋词、《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等等。不少作品已经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亮相,全世界都有人欣赏。当然,也还有很多作品仍有待于世界各地的读者发现它们、欣赏它们。

值得收入世界文化的中国文艺作品都有各种特点,这些特点使世界文化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有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水墨山水画等。但有的特点则表现为艺术家们的特性,画家八大山人最重要的特点恐怕就是他的个性。文化方面的特点很宝贵,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如何保留和发展多样化,各路文化传承的特点极其宝贵,绝对不要失去。

展望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本质上表现出一种属地性,换言之,与其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截然不同,不如说是针对人类各种文化的共同主题的变色。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在深层的意思上还是很像。

比如,孔子说“君子不器”,康德说“要以人为目的,不要以人为手段”。这两句话的意思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代表了一种尊重个人的人生观。在如何看待人欲的问题上,中国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态度。正如道教、佛教等都存在着一种灭欲的倾向,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经表现了类似的倾向。同时两股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倾向,对欲望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比如,中国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认为,正因为将天理和人欲截然分开,所以理成为了压迫的工具,用戴震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以理杀人”。戴震觉得,允许老百姓满足他们的欲望是王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这个意思我觉得和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思想代表边沁很像。

东西传统文化在深层次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共识,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是很有道理的。

这种共识无论在今天还是未来世界都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人类需要一种基本的共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要记住《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一个跨文化的产物,该文件的起草者有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去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是张彭春先生,他非常重视儒学,参加编写宣言的时候,他认为儒家传统可以提供极其重要的资源。写作过程中,张先生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可以说,《世界人权宣言》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传统。

作为现代人,我们和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应该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目的,因为君子不器,人的特点是他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也就是说需要界定他是谁,需要选择,需要给他一生赋予什么内容和意义。这个过程肯定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可是难以否认社会的现代化已经给越来越多的人以越来越大的空间来支配他们的生活,界定他们一生的本质。

如果从这种带有纯粹人文色彩的人生观出发,我认为一个人应该认同什么传统,认同传统里面的什么成分,应该是经过自我思考的认同,而不是因为我是瑞典人,就一定要认同具有瑞典特征的一切价值观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保留,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必须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可以对传统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通过思考来决定吸取什么,抛弃什么,这也是现代人的权利。更何况,比起没有经过思考的盲目认同,经过思考的难道不是一种更有价值的认同吗?(作者系瑞典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教授、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席)

猜你喜欢
世界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