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的现象及其本质

2016-02-25 18:35白力新疆自治区党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新丝路(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新疆

白力(新疆自治区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的现象及其本质

白力(新疆自治区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而推进的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 各民族的和睦共处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当前,新疆正处在两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贯穿“一条生命线”即将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意义重大。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共同创造了诸多奇迹。本文通过分析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现象并揭示其本质,进一步认识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现象;本质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的讲话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2]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可可托海是个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小镇,是个传奇的地方。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可可托海的各族干部、职工、群众胸怀祖国、勇于担当、团结一心、为国分忧,不仅创造了诸多奇迹,也铸就了各民族不分你我、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的典范与奇迹。在可可托海,民族团结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感情的体现。

一、可可托海的奋斗史是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历史

可可托海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因盛产稀有金属而闻名,这里出产的锂、铍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是我国军事工业、航天事业必不可少的高级原料。

可可托海的矿产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曾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外部压力巨大,红色政权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维护独立与尊严,各民族建设者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伟大实践并铸就了卓越的历史功勋。由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这座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一直鲜为人知。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英雄的可可托海人,却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在祖国西北边陲大山深处的矿区中,在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一是为我国“两弹一星”提供了锂、铍、铯等稀有金属原料;二是靠着“挺直脊梁,还清外债,为国分忧,无上光荣”的信念,在严寒下饿着肚子,靠镐头挖、铁锨铲,一天工作15到18个小时,完成生产向前苏联抵债矿产品的艰巨任务;三是以可可托海人特有的智慧和勇气,以永不言败,锲而不舍的执着和信念,把可可托海打造成了国家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新疆第一座工业矿山,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各类专业人才,为新中国的稀有金属事业和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名副其实的“英雄矿”、“功勋矿”。

可可托海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卓越的历史功勋,一个基础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各族人民亲密无间的团结。在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在当时可可托海环境艰苦、条件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多民族的可可托海人正是凭借着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的交

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感,凭借着不分民族、互相帮助、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才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托!当时的可可托海,有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族等15个民族的职工,各族职工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可以说,可可托海的建设发展既是一部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二、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现象

在可可托海,人们习惯于把不分族别的民族团结称作是“可可托海现象”。它告诉我们:这种没有“民族”之别的团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

1.生死相依 团结协作

可可托海矿务局少数民族工人人数最多时达到1687名,占工人总数的36.8%,少数民族技术工人283名,占技工总数的31.4%。各族干部常年一起劳动,建立起了不分你我、共担风雨、亲密无间、甚至达到生死相依般的深厚情谊。1965年冬天,在水电站建设期间,为了帮助内地来的技术人员宗家源做技术勘测,两名哈萨克族工人不顾个人安危,在雪深、坡陡、路滑并且高达百余米的悬崖上,用一根绳子分别绑在三个人的腰上,前后保护着宗家源一路前行。事隔多年,老科学家宗家源先生谈及此事时仍然感慨万千:“把生命交给少数民族兄弟,我放心。”[3]

正是这些来源于艰苦环境下锤炼的民族兄弟情谊,使各族职工在共同劳动、生活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从内地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民族兄弟技术,民族兄弟也像尊敬自己的兄长一般敬重这些从内地来的专家和技术人才。这种集体分工中的紧密联系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铸就了博爱包容、感恩互助的团结精神。

2.交叉居住 亲如一家

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可可托海各族群众形成了“大通院”式即交叉嵌入式的居住格局。所谓“大通院”,是指没有隔墙,每排平房都两面住人,家家户户排对排、门对门,隔壁相邻、对门相依的居住样式。一个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助。这里常见类似矿务局福利科司机王军元家的钥匙,常年放在隔壁维吾尔族邻居木胡大家里,孩子放学、他出差回来都能进到家里这类故事;也盛传着退休职工韩文秀的老伴和儿子、儿媳去世后,与不足十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安度了晚年、将小孙子抚养成人的动人故事。

“大通院”这种独特的交叉嵌入式居住模式,深刻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使当地各族群众之间长期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借鉴,也有利地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互学互助 共同提高

可可托海在早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各族干部、职工相互学习技术、语言、习俗,成为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习惯。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氛围与习惯不仅培养了新疆历史上第一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产业工业,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

当时就有少数民族兄弟被汉族技术人员精湛的技术深深的折服,有的汉族技术人员被少数民族兄弟称作“技术胡大”。有些少数民族老工人是中苏合营期间就在矿区工作,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有相当丰富的生产经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很强,在工作技巧和方法上给各族干部、职工提供了许多帮助。这种生产中、生活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带来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自觉的交流、交往与交融。

4.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名篇中曾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4]这个目标就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从偿还外债到为“两弹一星”提供原材料,可可托海人勇于为国分忧、敢于牺牲、团结奋斗与国人一道用团结的力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

共同的需要让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信仰目标增强了认同意识,强化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共同的信仰目标不仅强化了祖国认同,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各民族在习俗、饮食、礼仪文化上越来越接近,从而形成了具有可可托海特色的民俗民风。

综上所述, 可可托海的建设者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可可托海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分忧、为国争光。正是有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有了可可托海卓越的历史功勋和辉煌。

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关注并探究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现象,展示其成果,总结其经验,揭示其本质,对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可可托海民族团结现象的本质

早在1987年,可可托海就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00年,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被自治区党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诸多殊荣的背后,是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团结奋斗,亲如一家,让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丰硕果实。可可托海的民族团结现象从本质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可可托海矿务局自觉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都配有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占到干部总数的26%;企业内部发文、开会等正式场合均使用汉、哈萨克两种语言文字;坚持每年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办8—10件好事实事等。通过上述工作,矿区各族职工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蔚然成风,民族团结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地涌现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祖国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坚实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里,各族职工真正感受到翻身当家作主人的责任感。少数民族农牧民第一次放下羊鞭、走进工厂,由农牧民转变成为 “企业人”。 在新中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使各族人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各族干部、职工、群众为了共同的事业,为了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为了国家的富强,居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团结奋斗在一起,形成了团结奋斗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了对祖国的深深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期盼与强劲动力。

3.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是民族团结的关键

毛主席曾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5]因此,可可托海矿务局高度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干部和技工时,对民族职工总是优先考虑。当时矿务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工人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途径一是外地培训。将少数民族职工送到外地大中院校学习深造,毕业后回矿务局从事干部工作。50年代曾选还派少数民族工人赴苏联学习深造,近距离学习和借鉴苏联先进的采选工艺。经过培训的职工大多能够走上重要岗位。

途经二是就地培训。从工人中选出优秀分子就地进行3—6个月的汉语培训后提拔当干部。经过培训的少数民族同志,有的成了车间班组的业务骨干,有的担任了班组长,有的被提拔为技术员或车间主任。

途经三是工作培训。主要做法是传、帮、带。当年,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吕永信教授来可可托海支援技术攻关时期,就带出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后来大都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成长成了矿务局或选矿厂的领导。机修厂汉族老技工赵英明十年如一日,把一名原来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只会放牧的哈萨克族青年哈衣旦培养成了四级机械工人。在可可托海,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4.民生保障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可托海人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可可托海矿务局重视关心职工群众生活,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优先保障民生,增强了可可托海人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1)工资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一是工人的工资高于干部。六十年代初期,矿区医院院长一个月的工资不到200元,而工人每月能拿到240-250元左右。二是工人工资高于全疆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乌鲁木齐市工人工资平均水平是50-60元。

(2)文体生活高于全疆基本水平

自20世纪50年代初,可可托海就建有两个大型俱乐部,灯光球场、游泳池、溜冰场等一应俱全。电视台设有汉、哈萨克两种语言频道,企业创办的《矿山报》设有汉、哈萨克语两种版本。矿区专门成立了业余文化宣传队、豫剧团等,排练一些短小精悍的小节目到基层演出,宣传队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生产情绪,活跃了文化生活。使各民族人民因文化的吸引心心相通,紧紧融合在一起。

(3)教育规模高于全疆一般水平

可可托海自1958年起先后建立了:矿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中专、电大工作站等,到1989年,发展成为包括职业教育、中专教育、中技教育、电大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

(4)医疗卫生优于其他地方水平

矿区医院是当时阿勒泰地区唯一的一家现代化医院,服务人口达五万余人。据统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矿区医院每年接待牧区病人三万余人,占全院就医人数的43%。各种医疗设备、手术器械一应齐全,可以做一些眼球异物摘除术、肾切除、颅损伤修复等高精端医疗手术。说起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老干部徐国醒的故事,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徐国醒1958年在野外矿点工作中被受惊的马甩下马背,头部撞到山石上,导致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像植物人一样昏迷了53天。经过矿区医院的精心抢救和治疗,恢复了清醒并一直健康生活着。像这样的大手术矿区医院做过很多,也令矿区医院因此名声大噪。

5.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民族平等,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更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可可托海民族团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民族相互帮助,实现了各民族平等。早期的可可托海人由于都在矿上工作,在企业化基础上的生产岗位上,大家按照统一标准定岗、定酬、定岗、定责,各民族职工不论人口多少,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相同,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可可托海各族职工群众认为,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就是帮助自己,少数民族帮助汉族也是帮助自己。

6.从娃娃抓起是民族团结的未来

教育战线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让融情教育深深扎根于各族孩子们的心田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保障。矿务局非常重视在孩子当中开展民族团结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日常化、生活化,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遍校园。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6]可可托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证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就是拉近各族人民心与心的距离。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习近平.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3.17 新疆日报

[2]习近平.考察新疆时的讲话 2014.3.17 新疆日报

[3]《可可托海干部教育基地教学资料》

[4]《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04页

[5]毛泽东.《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页。

[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09.30 新华社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新疆
民族团结之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