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普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

2016-02-25 18:35吕朋飞吴琼石牛志民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辽宁科普

吕朋飞 吴琼石 牛志民(辽宁医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辽宁科普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

吕朋飞 吴琼石 牛志民(辽宁医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新一轮振兴和发展的良好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赶超世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针对辽宁科普人才匮乏、队伍稳定性差、自身科学素养低等问题,加大重视程度,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制度保障、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培养适应科普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科普;人才;对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64

科普在国家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甚至决定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在21世纪,发达国家纷纷将国民科学素养作为衡量自身进步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美国、英国、日本先后发布自己的科普计划项目,如美国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英国的《超越与机遇——21 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科学素养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价值,并对本国国民科学素养的标准或要求提出具体措施。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需要快速赶超,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基础。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新一轮振兴的经济转型关口和再创辉煌的艰巨任务,辽宁省公民科学素养对上述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大辽宁公民科学素养的宣传。众所周知,科学素养的提高除了依赖必要的基础场所设施设备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人的因素是一切因素中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辽宁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就辽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队伍人才匮乏

科普工作的开展者自身科学素养是决定其工作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工业基础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享有优势。但近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以及重工业发展的瓶颈,辽宁作为教育大省的优势不再明显。特别是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船转型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低,难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经济发展趋缓,在2015年辽宁的发展速度跌至全国最后一名。外在的经济发展限制了辽宁科普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限制科普人才培养、队伍的建设。项目组在2016年1月至2016年2月对辽宁部分科普场馆进行调查发现:辽宁科普队伍人才十分匮乏,所调查的科普场馆专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200人,虽然该数据不能反映辽宁科普人员总体数量,但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科普人才队伍的总量明显偏低;专业科普人员少,无论是专门的科普场馆,还是其他公益单位肩负科普任务的单位,专门的科普人才数量都很低,特别是专门科普人才,其专业人才占据其所在单位人员总额的比例甚至低至11%左右,也就是专门的科普场所其从事专业科普的人员仅10%,大部分人员从事管理或者研究工作;科普人才老龄化严重,辽宁作为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此种情形在科普人员方面体现比较明显,甚至部分场所将临近退休、其他岗位无法胜任的人员调剂到科普岗位,将科普工作视为退休人员的中转站。

第二,自身科学素养有待于提高

科普人员自身科学素养是决定其宣传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辽宁科普人员的整体科学素养还有待于提高。辽宁省科普人员中高学历者不多,硕士研究生就已经是专门科普人员中的高学历,甚至有的年龄大的科普人员没有学历。我们不以学历看人才,但学历也反

映了其作为技术宣传人员的教育经历、专业背景。职称低,在我国科普工作人员虽然被列入职称评审范围,但辽宁科普人才特别是直接从事科普宣传的人员职称普遍比较低,高级专门人才很少好进行科普宣传,即便个别高级职称人员参与科普宣传工作,也大都是形式上、过场式的。自身科学素养低则对科普工作的理解程度就浅,不重视自身的工作。科普人员的专业构成不合理,科普工作毫无疑问属于技术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有专业结构科学合理的科普人员作为支撑,但辽宁的科普人员专业结构分散度不够,除部分科技场馆的地质气象专业人才外,大部分兼职科普人员集中在医疗机构,在农业、宇宙、数学等专业的科普人才微乎其微。除了前期的学习学历外,科普人员在后续的培训学习中获得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不多,调查中发现,有的科普人员已经从事10年的宣传工作,但没有参加过一次科普研究的会议,撰写研究论文者也不多,甚至有的科普人员从未参加培训也不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研究。大部分科普人员将科普工作看做仅仅是讲解性的工作,仅知道科学中的技术状态,对其机理或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严重影响科普工作效果。

第三,自我认同感低,队伍稳定性差

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在科普实践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特别是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对科普人员权益维护的不充分不到位,导致部分科普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低,大部分科普人员将其视为自己营生的手段,很少有科普人员将科普工作多社会、经济、科技的重大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在政府待遇低下的情况下,科普人员缺乏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导致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比较低,在科普工作中很难发挥最佳精神状态。这种认同感低的原因除了科普人员自身科学素养低,对科普工作认识不足外,还与外部的环境存在重大关系。国家缺乏对科普工作的合理支持是导致科普人员自我认同感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直接的体现是国家乃至省区对科普研究项目支持的不多,经统计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辽宁省科技厅等近年研究项目可以看出,作为基础研究的科普项目少之又少,大部分项目分布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研究领域。科普人员获得奖励的机会也很低,就调查组调查的231名科普人员而言,因科普工作获得奖励的不足1%,省市区颁发的科普奖励少,科普人员缺乏外在的社会认同特别是代表政府的认可。当然,社会公众对科普工作和科普人员认识不足也是科普人员自我认同感低的重要原因。

科普人员外在激励政策少、内在自我认同感低,则必然导致人员变动频繁,队伍的稳定性差。调查组发现,5年至10年一直从事科普宣传工作的人员比例不足20%,从事科普工作10年以上的科普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科普岗位成为辛苦的代名词,辛苦3年或者5年则要求领导予以调换,所以长期热衷科普工作的人员少,科普人员也在不停调换中。

第四,团体科研院所科普人员无暇开展科普

社会团体和省内的科研院所科普人员在占据辽宁省科普人员的大部分,比例比较高,影响比较大。但社会团体与科研院所的科普人员几乎不设专门岗位从事科普宣传工作,大都是身兼数职,科普工作仅是其众多科研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还被认为并不重要的一种,因科普开展好坏不影响科研人员的奖励、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和论文好坏决定着其升迁及直接利益,所以社会团体和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者大多是一种挂名式科普,真正开展科普的人员场次时间并不多见,甚至有的医疗机构人员偶尔下乡义诊就是全部的科普工作了。

辽宁科普对辽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以及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绝非仅是科普场所自身的建设的问题,而是影响国家科技进步乃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发达国家之所以制定科普计划甚至颁布法律,恰恰是看到科普的重要作用。我国虽然也不断强调科普的重要意义,但国家地方政府与民众包括科普场所及其人员对科普的重要性宣传得多,理解的少。这种重视不仅是科普人员对自身的认可和反思,更要有外在的制度物质保障。我国的科普费用逐年增加,甚至其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但科普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本身的费用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想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其出路必然要求我们对科普进行高度重视,从制度和措施以及物质方面为科普提供坚实的基础。那种认为仅依靠引进人才就可以解决科技创新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因无论怎么引进人才都不能最终解决人才培养匮乏的问题,何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哪个省区乃至国家不在引进人才,作为引进人才的大国——美国,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其道理就在于引进人才不是最终的保证,真正的保证在于自己培养人才。由此可见,辽宁作为经济大省,想实现再次跨越性发展,必须加大科普力量,培养自身的社会环境与科技人才。

第二,加大科普工作自身宣传力度

科普作用和意义的理解直接决定科普工作的效果。科普人员自身科学素养高低影响科普效果。所以我们在加大科普人员自身科学素养培训的同时,必须加大社会普通民众的科普工作宣传,确保民众从简单的知识宣传认识中走出来,真正理解科普工作的实质本质,从而对科普工作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增强科普人员自身认可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社会科普意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新媒体有利条件下,辽宁应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纸质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科普工作自身宣传,在加大科普场所利用率的同时,促进民众对科普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顺利开展科普工作提供社会外在环境和条件。

第三,提供制度保障

科普人员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在重视科普工作的前提下,科普制度和人才建设规定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我们要加大各种科普场所的建设,同时也加大对科普人员的保障力度。包括拓展科普人员的职称晋升途径、增大科普人员奖励力度、提高科普人员在单位比例、设立科普人员定期培训机制、保障科普人员的研发费用,从而为年轻的科普人员提供更大的保障和发展空间,将科普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在科普人才管理方面,也应制定能者上、庸者让、平者下的机制,也能留住更多更好的科普人员,确保科普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从而从人才管理机制、物质设施保障条件、培训学习途径等方面完善科普人员工作制度,推进科普人员对科普工作。

第四,赋予科研院所科普工作职责

辽宁省内很多机构或单位授予科普工作,但就实质而言,真正开展科普工作的单位人员不多,效果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其原因就在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作为公益性单位,其更多承担的是科研任务,而科普性的工作被视为没有经济效益的次要工作。从而出现“一流人搞科技,二流人做科普”的错误认识。这与科研院所没有被赋予强制性的科普任务不无关系。包括科研院所人员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工作考核都与科普工作毫无关系,科普工作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展现社会责任的手段,真正有意义的科普工作开展的不多,影响好的科普活动更是不多见。所以,我们应学习发达国家的规定,赋予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括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员对社会的科普工作,并将科普工作开展好坏纳入其职称晋升、待遇享受的重要考核内容,单位社会职责履行好话也是其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督促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的职责。最终真正开发利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科技优势,壮大科普队伍建设。

第五,引入社会竞争机制

科普人才的管理制度落后是科普人才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还根源于科普场所的公益性质,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科普场所,更多执行着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人才管理机制。从而导致等靠要的思想仍占据主导,科普人员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为增强科普效果,必须对科普人员改变管理机制,引入社会竞争机制,好坏在经济待遇、社会奖励、岗位聘任等方面明显区别,促使科普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在外部环境条件保障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我挖掘,自我发展,激情投入,创造人人向上、力争上游的合理竞争工作环境,促进科普人员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提供更好的科普活动。

总之,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再次振兴和发展,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而科普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我们在坚持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社会环境,这些都以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为要件。所以我们应在制度、物质、思想等方面,加大科普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辽宁科普事业健康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专题调研项目:“辽宁科普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NKX2015109;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辽宁科技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ziglx-18;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管理智库项目:“辽宁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研究”,项目编号:ZK2015035;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扩大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L13BGJ008。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辽宁科普
辽宁之光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辽宁舰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