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对想象的研究

2016-02-25 12:45
关键词:意向性胡塞尔现象学

胡 斌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基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对想象的研究

胡斌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摘要: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自然思维模式下,想象往往局限在对实体化的心理表象进行改造,只是对心理表象进行分解、组合、关联等操作。运用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审视想象活动,能发现在自然思维模式中进行想象存在的种种局限,找到更多想象变更的路径和方法。从立义质性、立义方式、立义质料及其关系进行想象变更,能进一步解放作者的想象力,并对艺术活动中种种基于想象的修辞方法予以一致的解释。

关键词:现象学;胡塞尔;意向性;想象

想象在虚构性和真实性艺术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想象不仅受到心理学的关注,也受到哲学家的关注。康德和胡塞尔两位哲学大师都对想象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康德认为想象是感性和知性结合的基础,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功能,并对想象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出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1]101胡塞尔突破了康德对想象的论述,运用意向性学说对想象与感知、不同类型想象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分析。

本文中想象概念的内涵与康德、胡塞尔定义的内涵一致。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不仅指以再造为目的的单纯想象(包含艺术想象),也指回忆、期待和真实性想象等。运用意向性理论审视艺术活动中的想象,就能发现在自然思维模式下进行想象存在的种种局限,找到更多的想象变更路径和方法。从质性、立义方式、质料及其关系进行想象变更,能进一步解放作者想象力,并对艺术活动中种种基于想象的修辞方法予以一致的解释。

一当代心理学、文艺学理论对艺术想象的解释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认为:“从机制方面说明想象的特征时必须强调指出,它的实质是表象改造过程。”[2]377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借鉴了这一观点,认为“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3]248。粘合、夸张、拟人、典型化和联想是对表象进行改造的基本方式。根据对旧表象改造程度(新颖程度)的差异,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3]250-251。由此可见,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想象本质上是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的心理过程。

国内学者也普遍基于心理学理论对艺术想象活动进行阐释。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创造的定义可以认为是:根据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们加以剪裁综合,成一种新形式。”[4]178-179朱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创造的想象”就是艺术想象。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想象需要对意象材料进行剪裁与重组的过程,剪裁的对象显然就是实体化的心理表象。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对审美想象的论述是:“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mental image)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则可以在知觉材料(包括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的基础上,脱离知觉对象的局限,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5]174虽然编者并未对心象涵义进行界定,但使用了英文名称mental image。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mental image,也可以称为心理图像,就是外部世界在头脑中的表征(A mental image or mental picture is the representation in a person’s mind of the physical world outside of that person)[6]。因此,这里的心象就是在头脑中出现的知觉表象和记忆表象。而且,编者将知觉心象与知觉对象并列使用,显然可见,审美想象就是对实体化的知觉表象和记忆表象进行改造的心理活动。此外,鲁枢元等人主编的《文学理论》也认为:“艺术想象是人类想象的一种,是作家艺术家调动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7]110可见,国内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艺术想象指向的对象是实体化的心理表象。

认为艺术想象是对知觉心理表象进行改造的观点,虽然能对很多艺术想象活动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该理论难以对一些想象性的修辞活动进行充分的解释,比如通感,诗句“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就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语言学界初步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通感的心理基础是想象与联想,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元的相互沟通与综合”[8]24。但是,在通感中是如何进行想象的呢?如何对心理表象进行加工的呢?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通感涉及意象图式、隐喻(认知域之间的投射)等心理机制[8]21。可见,通感不是仅仅涉及到心理表象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想象观难以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其次,该理论不利于充分解放想象思维活动,因为把知觉体验实体化,也就意味着想象时更容易仅仅指向知觉表象的改造,而容易忽视从知觉的立义质性、立义质料和立义方式及其关系来改造已有的知觉体验。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能使我们发现原初知觉体验的复杂结构,发现自然思维模式下想象的种种局限,找到更多实现想象变更的路径和方法。

二胡塞尔对想象的相关阐述

(一)胡塞尔对知觉和想象的区分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认为:“想象是通过图像相似性的特有综合而得到充实,感知是通过实事的同一性综合而得到充实,实事通过‘自身’得到证实,因为它从各个方面展示自身,但在此同时却始终是同一个实事。”[9]61胡塞尔通过相似性与同一性来区分想象活动与感知活动,通过图像相似性进行的想象显然将知觉体验实体化,并未彻底实现现象学的转向。胡塞尔现象学经过先验转向之后,彻底悬置了客观的外在世界,但在一段时间内,胡塞尔对感知与想象之间的区分也感到困惑。在1904—1905年讲演以后,胡塞尔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思想,认为知觉和想象都属于直观意识行为,并用“机体性-非机体性”、“现前-准现前”和“原初性-再生产式”三组对立的概念对它们进行了清晰的区分[10]131。这样,胡塞尔就把知觉活动与想象活动区分开来。按照此区分标准,回忆、期待、真实性想象、单纯想象都属于想象。

(二)胡塞尔对各种想象活动的区分

胡塞尔从设定与否来区分各种想象活动。设定与不设定是用来规定一个意识行为在进行时是否带有意识对象的存在信仰[9]549。胡塞尔认为想象活动也是一种直观行为,直观行为肯定就存在对象,但对存在的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设定的或不设定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专门对设定与不设定进行了界定:“设定的行为是:感性的、在设定性意指的一束光中获取对象之物的感知、回忆和期待。”[9]549设定行为不是指想象时存在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认为是真的东西,因为胡塞尔已经悬置了外在世界,“人们很容易将设定性的行为标识为认知为真的行为,而将它们的对立面标识为臆构性的行为”[9]578。不设定的行为则是“相应的、由于其存在价值被剥夺而是异常的感知,如摆脱了对显现物之现实的所有设定的幻想,同样还包括任何一个单纯想象的情况”[9]549。胡塞尔以小说和故事为例来说明不设定想象,我们不相信其中的讲述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否认也不怀疑这些东西,也不对其作出现实的真假判断,而仅仅是单纯的“臆构”[9]579。回忆、期待、真实性想象属于设定的当下化,单纯想象属于不设定的当下化。

(三)单纯想象是奠基于知觉和记忆的反思活动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未明确论述知觉和想象之间的联系。不过,倪梁康先生认为胡塞尔已经暗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胡塞尔指出:想象把握的“不是对象本身,也不是对象的一个部分,它只给出对象的图像,并且,只要这个图像还是图像,就绝对不会是实事本身”[11]62。不过,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指出,“想象活动意识的本质应该是,被想象的不只是这个世界,而且同时还有‘给与’此世界的知觉”[12]191。而且,“每一再现在其下一层级上都包含着知觉的再现变样”[12]178。在这里,他已明确指出想象奠基于知觉活动。

在胡塞尔那里,想象包括回忆、期望和单纯想象。胡塞尔认为反思的本质就是朝向过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回视”意识活动。另一位现象学家许茨也指出:“只要我生活在我的活动之中,并且被引向这些活动的客体,那么,这些活动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当我把它们当作我关于过去的、完全限定的经验来领会,因而是通过回顾领会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13]286-287许茨是在论述反思的意义建构作用,但也指出反思是一种“回顾”。因此,回忆显然是一种奠基于知觉的反思活动。

那么,单纯想象也是反思活动吗?如果用“回视”来衡量,就会发现回忆是努力“再现”,而单纯想象是努力“再造”。如果用再造性来衡量回忆和单纯想象,就会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再造的程度和是否有意进行再造。倪梁康先生明确指出:“现象学的反思或者是一种回忆性反思,或者是一种经历了有意变化的反思。”[11]107他认为艺术想象(也是单纯想象)是一种反思活动,因为反思的特点是具有再造性,回忆、想象和符号意识都或多或少进行再造。可见,单纯想象本质上也是一种反思活动。

那么,回忆(再现性想象)和单纯想象(再造性想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倪梁康先生认为单纯想象是基于回忆进行的,因为在艺术想象“成为现象学反思性研究之前,都必须经历双重变化:它们必须被有意识地原造出来(有意性变化),然后又被再造与反思之中(再造性变化)”[11]112-113。因此,单纯想象是奠基于知觉和记忆的反思活动。

(四)现象学反思与自然反思

反思可在自然思维模式下进行,也可在现象学思维模式下进行。何谓现象学反思?胡塞尔对现象学反思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反思是这样一种行为的名称,在这种行为中体验流连同其复合关联体(体验因素、被意向物等等)的出现,成为显然可把握的和可分析的”[12]123。现象学反思关注的是体验复合体,而不仅仅是心理表象。在自然思维模式对知觉体验进行反思,反思指向的是实体化的心理表象。因此,反思,既可基于自然思维进行,也可基于现象学思维进行。想象作为一种反思活动,既可以基于实体化的心理表象进行,也可基于复合的知觉体验进行。

基于现象学思维进行回忆和单纯想象,意味着想象变更获得更多的途径。在自然思维模式进行想象,想象仅仅指向实体化的心理表象,往往只局限于表象本身进行变更,作者往往只是对表象本身进行分解、组合、关联、变异等操作,对复合性知觉体验意向作用一侧的内容进行想象变更的途径非常有限。在现象学思维中进行想象,想象指向的是一个体验复合体,是一个在个体与世界相遇中不断展开和被构造的意义世界,而不是一个实体化的心理表象。因此,在想象变更不仅可以从知觉体验的内容一侧进行,还可从知觉体验的行为一侧进行,这样一来,想象变更就有了更多的路径和方法。因此,运用现象学意向性理论来审视想象活动,就能发现自然思维模式中进行想象的种种局限,并自觉运用现象学思维进行想象变更,从而让想象获得更多的自由,更有利于艺术创作。

三胡塞尔对客体化行为(包括知觉)的意向性分析

意向性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意向性是指“每一个(意识)行为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当然,这个某物不是指向所谓自在之物,也不是自然思维设定的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于意识的对象。“意向性既意味着意识构造客体的能力,也意味着意识指向客体的能力。”[14]166当然,这里的客体也不是外在客体,而是外在客体在意识中显现的统一体。那么,意向性是如何构造客体的呢?胡塞尔把意识行为区分为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而非客体化行为奠基于客体化行为。客体化行为包括知觉、想象、符号意识、图像意识等活动,知觉、想象属于直观化客体化行为,后者属于非直观性客体化行为,非直观性客体化行为奠基于直观性客体化行为。“每一个具体完整的客体化行为具有三个组元:质性、质料和代现性内容。”[9]95客体化行为中不同要素相互作用构造出知觉或想象对象。

质性是指什么呢?胡塞尔认为,“信仰的各种方式,单纯的搁置、愿望、怀疑等等”都属于质性。信仰又可以进一步分化,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胡塞尔进一步明确了设定信仰与知觉、愿望、希望等之间的关系。存在信仰是一种元信仰,怀疑、推测、猜想是元信仰的变样,“怀疑、希望、问题等等规定为诸样态化(Modalisierungen)方式,在其中通过设定使其意指意向性对象”[10]89。可见,元信仰和信仰变样不在一个层次,而且元信仰更为基础。倪梁康先生认为,质性可分为设定和不设定两种基本方式。李幼蒸先生认为,“自我朝向(关注物)的方式(相信地、不相信地、喜欢地、憎恨地、功利地……)即为设定方式”[12]452。鉴于此,本文综合倪梁康和李幼蒸两位先生的观点,认为质性是一个描述意向性意识行为态度、立场规定性的概念。

那么,质料又是指什么呢?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指出,立义质料是指“对象究竟是这个、还是在那个‘意义’中被表象”[9]99。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胡塞尔认为,“似乎更适当的是仅将‘意义’一词定义作质料”[12]234。那么,意义又是指什么呢?胡塞尔认为:“‘意义’即这个意向对象的‘在方式中的对象’……就是意向对象的一个基本部分。”[12]232他认为意义不是意向对象全部,而仅仅是其一个基本部分,是对象的“对象核的内容”。当然,意义也不是感性材料,因为质料“应当是在行为中赋予行为以特定对象的东西”[9]504,它总是指向它的对象,而感性材料不具任何意向性。因此,笔者认为:质料就是意识活动中侧显的意向对象(不是观念对象)中被规定的部分或被突出显现的部分。

立义形式是指对象如何被表象。胡塞尔把立义形式区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直观性立义,一是符号性立义。直观性立义包括感知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方式。感知表象有可进一步划分为听觉表象、视觉表象等形式。因此,作为最为基础的知觉活动,它包括质性、立义形式、立义质料以及对象等要素。质性是指存在的设定和它的变样形式(如怀疑),质料是指对知觉感性材料意义给予后形成的对象的“前侧”,立义方式就是“看出……”“听出……”等指向质料的知觉方式。

图1.知觉活动的意向性结构图

任何一个体验都是一个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结构。同样,知觉意识也包括知觉作用侧和知觉对象侧。前者包括知觉质性和立意方式,知觉质性包括知觉态度与情感,立义方式包括“看”“听”等知觉形式;后者包括知觉对象中被突出显现的部分(质料)和未被突显部分(见图1)。这些结构化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活动构造知觉对象的过程。在艺术想象中,想象变更指向知觉体验复合体,只要对其中任意一个要素或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变更,就能使原初的知觉体验发生变化。

四基于意向性理论进行想象变更的途径和方法

回忆和单纯想象都是奠基于知觉意识的反思行为,是知觉质性、立义方式、质料、展示性内容共同构成的体验复合体。因此,在回忆和单纯想象中可对知觉体验的不同结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想象变更,让曾经出场的体验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以新的样态出场,从而超越原初的惯常的生活体验。

(一)通过变更质性来变更质料

胡塞尔指出:“在较高层的意向对象中,被评价者本身可能是由一种新的设定特性围绕的意义核。”[12]204在这里,新的设定特性是指“有价值的”、“可喜爱的”、“快乐的”等等作用方式,“所有这些变样都不只是从外部而且也是内在地影响着价值意识、评价的意向作用,以及相应的意向对象”[12]204。相对于知觉活动,回忆和单纯想象都属于较高层次的意识活动,在想象中有意识变更知觉意识的质性,会内在地影响意向对象的显现,当然也就意味着知觉质料发生变化。

(1)一轮满月,慢慢从山边升出来,倒影映在湖水中。

(2)一轮满月,悄悄从山边爬出来,倒影掉入湖水中。

句(1)(2)中,反思的对象都是一轮上升的满月,但是句(1)是在自然态度下进行的,由于潜在地受到设定的客观外在事物的局限,不仅缺乏想象,而且对事物的感性呈现关注不够。句(2)显然对句(1)的知觉质性进行了想象变更。在这里,把设定的客观外在事物悬置起来,从自然态度向审美态度转变,在想象中改变原初知觉体验中的立义态度,并让相同的展示性内容(感觉材料)呈现不同的现象和意义,在想象中超越了日常知觉体验,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能不断突破日常体验而获得快乐。由此可见,想象是克服日常知觉中自然主义态度的局限、让已有知觉体验以新样态重新出场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二)不变更立义方式而变更质料

在知觉活动中,立义方式是指“看出……、听出……、闻到……”等知觉行为本身,质料是知觉行为对感性的展现内容进行统整的结果。在立义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变更知觉质料能让事物以不同的样态呈现出来。(图2、3、4中A表示立义方式,X1、X2等表示同一意向对象X的不同侧显部分,即质料。)

图2.不变更立义方式而变更质料的想象

由于日常知觉受到日常态度、日常思维、日常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知觉立义方式与质料之间容易形成稳定联系,导致知觉体验具有稳定性和模糊性。在回忆性想象中,能自由转换原初知觉体验中知觉的焦点、角度和背景,让边缘的、不在场的体验呈现出来,在质料变更中使日常体验呈现出新的样态。

(3)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申同庆,田丹丽《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4)它(国槐)那墨绿色的叶片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朱耀儒《古城国槐郁葱葱》)

句(3)(4)中,知觉对象类似,都是大槐树;立义方式都是“看出……”,但知觉质料却不同,句(3)“枝繁叶茂”中凸显了大槐树枝叶的繁茂及在风中的动态,句(4)“叶子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凸显了大槐树叶子厚、密。句(3)(4)没有发生质性和立义方式的改变,只是在再现的基础上改变了质料。

在单纯想象中,可有意识突破知觉立义方式与质料之间的惯常联系,借助情感和想象直接对知觉质料进行自由变更,使之异色、变形,实现对日常体验的非常超越。

(5)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浓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那种凄艳的红色。(莫言《枯河》)

(6)蔷薇花般盛开的晚霞,是她圣洁而光艳的脸庞。

在句(5)中描写的景物,“水淋淋的鲜红月亮”显然是对日常知觉体验中的质料(水淋淋的、鲜红的)进行了夸张性的变更。在句(6)中,进行异质性变更彻底改变了知觉体验中的质料,“蔷薇花般盛开的晚霞”显然是对晚霞知觉的质料进行了彻底性改变,同样“晚霞是她圣洁而光艳的脸庞”是对脸庞的知觉的质料进行了彻底性改变。可见,借助情感和想象,对日常的知觉质料进行了夸张性变更,能使熟悉的、日常的体验新颖化和陌生化,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冲击力。

(三)既变更立义方式又变更质料

在日常知觉活动中,由于知觉条件、知觉习惯的影响,特定的立义方式与特定的质料之间存在稳定的联系,事物总是以相似的样态呈现出来。比如月亮,我们总是以“看……”方式和它的形状、颜色发生联系。因此,对于同一知觉对象,如果改变立义方式,一般都会改变质料。

图3.既变更立义方式又变更质料的想象

在艺术想象中,如果能强制打破立义方式与对象的日常联系,使质料发生变化,让事物以非日常的样态出现。

(7)山路暗松筱,幽禽语前后。(梅尧臣《提壶鸟》)

(8)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阙题二首》)

句(7)(8)中,知觉对象类似,都是写在山路上行进的感受。在句(7)中,表现的是日常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看到路边茂密的松树和竹子,使行进的小路变得幽暗;听到深谷中各种鸟儿的叫声。在句(8)中,作者打破了视觉与对象之间的日常联系,借助想象强制变更立义方式,用触觉感知山路的景物,同时使质料发生变化,让惯常的事物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在艺术创作中,许多作家都能自觉运用想象突破立义方式与对象之间的日常联系,甚至让事物以不可能出场的样态出场,创造出意义丰富而生动的意象。

(四)变更立义方式而不变更质料

在知觉活动中,知觉立义方式的改变一般都会使质料发生改变,但也可借助想象,强制让立意方式改变而质料不发生改变,从而打破立义方式与质料之间常规联系,在它们之间建立非日常的或非现实的联系,使对象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

图4.变更立义方式而不变更质料的想象

(9)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10)在那温暖晨曦里,独自静听花开(的声音)。

句(9)中,“看见”与“花开花落”是一种日常联系;在句(10)中,借助想象打破了人的知觉阈限,克服了立义方式与质料之间的日常联系,让“听见”与“花开”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原初体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让事物以非原初的样态出场,超越日常知觉世界,凸显人的情绪性体验,产生了新奇的艺术表达效果。

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往往是综合运用以上的变更方式,能让事物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让更多的不在场的、不可能样态出场,不断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让原初体验世界在想象中呈现出新的样态和意义。当然,本文基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对拟人、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进行了一致解释,认为这些修辞方法的背后的心理机制都是想象,而且不同的修辞方法采用了上面不同的想象变更方式。本文仅从“超越论唯我论”论述了想象活动,实际上想象还可以基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进行[14]137,从自我通向他者,不断超越自我体验和日常体验,为艺术想象活动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笔者将在其后的研究中基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对想象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朱智贤,伍棠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彭冉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Mental image[EB/OL].[2015-02-11].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ental_image.

[7]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9]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M].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鲁多夫·贝尔奈特,依索·肯恩,艾杜德·马尔巴赫.胡塞尔思想概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4]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唐普]

作者简介:胡斌(1971—),男,四川南部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写作学。

收稿日期:2015-03-09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116-06

猜你喜欢
意向性胡塞尔现象学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