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继愈先生认识与继承传统的智慧

2016-02-26 00:51
学术探索 2016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周 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论任继愈先生认识与继承传统的智慧

周 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任继愈先生主张儒家是宗教,中国传统文化是高度宗教性的文化。然而,传统文化必须得到继承,任先生就积极主张继承传统文化。那么问题是,任先生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者,一名无神论者,在宗教遗产与文化继承这两边,他是如何协调与处理的呢?其实在认清宗教本质的同时,任先生并不讳言宗教,而是极力主张学习历史、整理国故,既批判有神论,又积极地去粗取精。尤其是高扬爱国主义的文化精髓,改造传统文化的宗教性,这就是任先生的智慧,他对于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服务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任继愈;宗教遗产;文化继承;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传统文化的性质问题。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释道二教为宗教无疑,但儒家是否是宗教却争议很大,而当代儒教问题的提出者就是任继愈先生。他不但认为“儒家是宗教”,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也是宗教文化。另一方面,任先生还是以批判神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创始人。所以问题也随之而来,任先生是一位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学者,但同时要批判宗教神学,那么他就必须面对并处理好宗教遗产与文化继承这对矛盾。习近平主席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大会上曾呼吁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1]*《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弄清传统文化性质的基础上处理好宗教遗产与文化继承的问题便是当务之急。因此,任先生处理这一问题的智慧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

要继承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清传统文化的性质与内容,然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继承方法。弄清传统文化的性质尤为重要,性质是一物是其所是的内在原因,对于一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任继愈先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者。毛泽东曾在1963年12月30日发表的《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当时我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宗教的文章很少,而“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教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任继愈先生是少有的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来剖析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

任先生得出的结论就是,“儒家是宗教”。儒家作为最大的主流文化,是否是宗教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整个传统文化的性质问题。但任先生通过比较分析,肯定并坚持“儒家是宗教”的结论,也进一步点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意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教的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

自古儒家与释道并称三教,它是否是宗教本不是问题。“儒家不是宗教”的思想始自梁启超,此后蔡元培、陈独秀都对儒家的宗教性进行过否定。在这些学界、政界都有话语权的人物的影响下,“儒家不是宗教”遂成定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先生提出“儒家是宗教”,自然反对者无数。然而,这个结论的理论意义却相当深刻。从宗教学角度讲,这表现了任先生深厚的宗教学素养,即是否只有类似基督教的宗教才是宗教?一般宗教学原理究竟是什么?从文化学角度讲,这体现了任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深刻理解,[2](P410)即中国文化是否是非宗教的,中国文化是否能脱离人类思想发展普遍规律而成长起来?所以讲,对儒家是宗教的认定,是一个只有高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家才能得出并始终坚持的认识。

质言之,任先生主张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是宗教文化,中国的文化遗产的实质是一份宗教遗产。因此,我们紧接着要追问的就是,这份遗产的价值在哪里?

(二)传统文化的优点

任先生始终坚持要继承传统文化,因此他很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他认为至少有四点优良传统值得称道:[3](P199)第一,“中国文化有着对外来文化融合交流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是在不断融合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魏晋、隋唐、元明清文化都包容了大量汉以外的文化传统。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敦煌壁画里的西方文明,云南的多民族传统,这都体现了华夏文明开放吸纳的优良传统,因此中国文化是丰富的活的。在哲学上,董仲舒的儒学是吸收孔孟、道家、燕齐方术、阴阳五行等各派思想而形成的,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三教汇通的结果。所以中国文明在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中,不断综合、创新、升华。今天我们必须继续秉持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努力吸纳一切优秀传统,再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第二,“中华民族有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优良传统”。从老子、范缜到王夫之,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个朴素的唯物论传统,虽不可能达到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高度,但已是难能可贵了。其实,还有一个作为过程性的无神论传统也很值得称道。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再迷信鬼神,王充否认天人感应的可能性,再到张载、王廷相等儒者的气论哲学,都是对鬼神去神秘化的努力。虽然这条系统没有彻底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却是走向无神论的过程,可以算是一种过程性的无神论传统。这对于中国文化中理性传统的形成有极大裨益。

第三,“中华民族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优良传统”。任先生认为,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有两个传统,以老子为代表的“贵柔”体系,即以柔克刚、以进为退等;另一条是《易传》的辩证法体系,强调变化、发展、刚健等思想。其实,庞朴先生专门研究过儒家的辩证法,他的《儒家辩证法研究》就专门提出了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三分六种辩证法范畴。庞朴先生的研究对中国辩证法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体现了中国辩证法思想的丰富性。

第四,“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农民起义中的爱国主义主要反对专制、暴政,屈原、文天祥的爱国主义以忠君为核心,现代的爱国主义以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为宗旨。虽然古今的爱国主义有所不同,但这份满腔的爱国热情是一以贯之的。甚至任先生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外国不一样,马克思主义是三个来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来源,就是爱国主义。”[4](P306)所以说,把爱国主义落到实处,其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当然优点归优点,任先生不忘告诫说:“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我们的一切传统文化都是什么灵丹妙药,包医百病,比西方高明万倍。我们要正确地看待我们的传统,给予适当的地位,既要看到我们封建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不能停留在封建文化优良传统的水平上自满自足,以为人家还要学我们的封建文化,到底是我们比人家高明,那是很危险的。”[5]他从辩证的角度看到传统文化有问题,其实就是宗教性的问题。因此尽管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点,但宗教性始终是作为理性与智慧的阻碍者。宋元明清时,儒教因其强势地位而拒绝一切其他思想,叫世人迷信皇权上帝,最终沉沦于无知的自大,近代的屈辱已是有目共睹了。

总而言之,任先生对传统文化是有感情的,但不是盲目的。所以他看到了我们文化的性质,懂得我们文化的优劣,且立场鲜明,因此他认识与继承传统的智慧对我们是会有启发的。

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与传统隔绝很“悲哀”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考察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课标展厅内,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主席深知文化立国的道理,“去中国化”的“悲哀”指的就是国将不国的局面。

传统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汉字文化。任先生就曾指出汉字简化带来的当代与传统的隔断问题很严重。他认为,汉字简化的方向是对的,但做得太粗糙,他举例说,颐和园曾办慈禧太后生活展,结果把“太后”写成“太後”。[5](P221)其实,笔者发现曲阜孔庙里新立的“後土神位”也闹了这个笑话。“后”乃帝王,与作为方位的“後”意思迥异。任先生还批评说,“鬥”与“斗”,“幹”与“干”也本不是一个字,合并了就乱了。所以任先生一贯主张“识繁用简”,不能忘本。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改造过的传统文化问题很大,应该抓紧普及,从小抓起,否则要闹大笑话。

其实任先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他曾主编过《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囊括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文艺等十个门类,100个专题。每个专题7万字,皆由一流学者撰写,相当于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其实继承好传统文化他还另有深意,任先生说:“我觉得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而且比政治课更有效。”[6](P231)质言之,没有了历史文化,国将不国,没有历史感的人民也不懂得真正爱国。所以说,普及历史文化,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

什么是爱国,爱国不同于爱物,人与国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国是人的属性,所谓爱国,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与身份这个属性,并自觉地把这种民族属性彰显出来。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标志,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标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民族有自觉的认同,让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区别开来,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

任先生在谈到基础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时曾强调说:“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孩子对古代的东西非常隔膜,尽管数理化考得非常好,奥林匹克竞赛得过奖。我去看过安徽的少年班,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少年班要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光学这个科技不行,这跟外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5](P220)重视科学技术没错,但其他国家也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没有民族性的,如果中国的孩子只懂得科学技术,那么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根据在哪里呢?就是说,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民族认同要从小培养。

无独有偶,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说道:“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墨道法等“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里的重点就是“有别”,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必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据所在。无疑,这个根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是中国人的标志。

所以说,任先生、习主席都不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站在民族认同的高度来谈传统文化的,这就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历史使命与民族大义,意义非凡。

(三)继承传统文化是现实需要

虽说传统文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批判继承以后的传统对今天的时代仍有不小的裨益。比如改造后的“忠”,任先生说:“失去国家保护的民族只好任人宰割,‘爱国主义’就是今天对‘忠’的新诠释……比如现代企业诚信精神,对中国人来说,它与传统的‘曾子三省’的‘忠’就有着传承与革新的关系。”[7](P272)今天的孝也一样,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足,无力自养的老人还是需要依赖家庭的保障,缓解社会救济的压力,所以“孝”也适应现代的中国。

忠孝只是传统文化中诸多价值的一种,全面清理、诠释、发展传统文化里的各种价值,对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解决不失为一种方法。如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说:“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理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传统文化。习主席在《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任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与精神就是爱国主义,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唯一的来源,就是爱国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爱国主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用传统文化解决理论问题。

社会需要、理论需要这都是中国的需要,其实世界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该具备世界眼光,看到它也是一份属于世界的遗产。

任继愈先生在《国际汉学》辑刊的开卷语中写道:“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悠久的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东学西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汉学(sinology,又称中国学)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学术事业,中国文化属于全世界。”这就是国际视野,比如“对于孔子的研究,不光是中国人的事,也是全世界关心文化事业学者的事”。[8](P54)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样化的重要环节,与其他文明一道共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

质言之,“我们对传统文化研究得愈透彻,对建设新文化就愈有利。‘文革’时期我们走过弯路,搞什么评儒批法,走回头路。这是倒退。现在我们走上了正轨,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大家要努力”。[9](P302)新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所以继承传统文化缘于现实需要。

三、如何继承有宗教性质的传统文化

(一)学好历史,整理国故

继承传统文化大体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即学好历史与整理国故,前者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后者则是对文化学者而言的,不论是否关涉宗教,都要学习、研究。

任先生说,继承传统的方式就是“学历史,历史可以补充政治课”。“现在最缺的是历史教育,我们在骂日本人的时候说不要忘记历史,可我们自己却在忘记,我很担心。南京的学生就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地点在哪里,也不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什么地方。”[10](P213)传承文化是一个方面,可能树立危机意识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学好历史,就能知道兴替,文化的继承就已在其中了。尤其年轻人能学好历史,那对于文化继承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关于整理国故,任先生不仅对学者有要求,更是亲力亲为。任先生的右眼早年就几近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2,但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他仍坚持主持完成了各类古代文献总集的编纂工作。

其中,任先生主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呕心沥血15年,于1997年完成了106卷,共1.2亿字。此后,又继续为《续编》奔走呼号。在一份向中央领导报送的《论证报告》中,他指出:编辑出版《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发挥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这“是使整个《中华大藏经》事业的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需要”。[11](P91)在他看来,整理传统典籍,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而是需要花一生的心力去做的事业。然而,令我们遗憾,更令先生遗憾的是,《续编》还没来得及完成,先生就已经与世长辞了。

任先生主编的另一套关于古代文献的类书是《中华大典》,始于1989年,2010年全部出齐,共7亿字,规模是《永乐大典》的2倍,《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其实,编纂《中华大典》初期,编委会严重缺乏资金,向国家借了1800万元,最后只还了720万元。后来国家正式拨款了,才解决了经费问题。任先生何以非要坚持这项工作呢?他说:“形势很紧迫。我们国家的文化经过‘文革’的摧残,文化已经形成断层。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滑坡,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12](P66)说到底,整理古代文献,就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

任先生的古代文献整理工作不止这两项,此外他还主编了《道藏提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等书。这些工作与任先生的文化高潮观密不可分,他说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第一次高潮是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次高潮是唐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必将迎来第三次文化高潮,今天积累资料,就是为第三次文化高潮做准备。[13](P200)其实整理国故并不讨好,任先生为此放下了大多数写自己东西的机会,其他编委会成员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他们仍坚持这份执着,这是从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着眼,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质言之,继承文化传统有两个最基础的方法,其一是学好历史,其二是整理国故。习主席在《讲话》中呼吁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我想,按照任先生的意思,要真正做到继承与发展,首先就要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只有让年轻人牢记历史,才能从根本上传承文化。同时整理古代文献,不断弄清我们祖先的心路历程,总结先人的思想经验,由此方能有效地弘扬我们的文化。

(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好历史与整理国故是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在认识了以后,就需要明辨与取舍。这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儒教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有进步与局限两方面。很明显,儒教作为宗教传统,其惰性很突出,胡适当年主张全盘西化就因为这一点。因此说儒教对社会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在谈到现代化的阻力问题时,任先生说:“我找到的结果就是封建的残余势力太大了。”“干部子女经商从政靠关系,这就是封建的东西。”“《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我们的《东方红》却唱大救星。就是因为我们差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我们是直接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14](P152~161)

任先生曾举过一例说,华人王安创办的王安公司,与IBM同时起家,此后多年间王安公司不论是经济还是技术实力都超越IBM数倍。然而1992年,庞大的王安公司却宣告破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王安坚持要让自己的子女接掌他的公司,而非选择他身边最有才干的家族外的人。家族世袭成为王安公司最终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儒教的致命问题。

但儒教真是一无是处吗?任先生说:“中国没有儒教传统也不行。”[10](P218)任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形式就情有独钟,他几次提到“可以考虑‘恢复’科举,我们不考科举的内容,但是那种形式值得借鉴。”[10](P214)他认为科举制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科举制度严格公平。清朝后期虽然腐败,但科举舞弊不会轻饶,鲁迅家族就是受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而没落。胡适的孩子三次没有考上北大,蒋梦麟的女儿也没考上西南联大。但是现代,“我就看北大解放以后有变化,高干子弟可以随便进……没有照顾就进不去,我眼看着北大滑坡的。”[5](P225)因为严格所以也公平。[15](P71)其二,科举制度鼓励自学。国家需要创新人才,但缺乏造就创新人才的条件。比如现代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学生自己的时间,不能发挥自己的爱好,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这样不会出人才,有人才也埋没掉了”。[5](P223)

除了科举这一具体机制的价值,任先生还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特点是持续发展。他说:“中华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前进,与时俱进。这一点很特殊,只此一家。”“(中国)是亡过国的,不过它是亡在自己兄弟之间的斗争中。一会儿是老大当家,一会儿是老二当家,但传统没有变,文字没有变,意识没有变。不但没变而且持续发展。”他举例说,现在的马字、鱼字和甲骨文都是差不多的,而希腊人已经不认识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了,印度人也不认识梵文了。在精神层面上更是持续的。“我们的意识形态也是持续不断地在发展,团结一致、不受屈辱,一致抵抗外国侵略,形成了一个坚强的传统。”[10](P210)他举例说,中国人被骂汉奸,这是比被骂祖宗还要严重的事。秦桧考上状元,做过宰相,书法也写得很好,但是一副字都没留下来。这就是一种重视人品的传统,只要人品不好,其他的成就是不被承认的,这就是一种好的传统,几千年不曾中断。

质言之,只有懂得取舍才能学会继承,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的:“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三)理解历史性,悬置有神论

以上总结了两种任先生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学好历史与整理国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打包式的全面认识,不论它的好坏对错我们都要认真面对、分析。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有用的东西继承发扬出来。比如科举制度的形式是好东西,可以借鉴;以人品评价作品是好传统,应该继承。这两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宗教性,但围绕宗教的还有大量的一般价值,因此我们在认清传统文化的宗教性之外,不必谈宗教色变。任先生对待宗教遗产与文化继承的大智慧就在这里,他清醒地知道主流文化的宗教性,所以他坚持批判有神论;同时他也知道,在宗教的外围,还存在着现代人也急需的具有高度民族性的一般价值,所以他坚持呼吁继承传统。

通过以上两点,任先生有他文化继承的一般原则:首先是,理解历史性。

任何思想、价值都有历史性,唯心主义有历史性,宗教也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说某种理论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历史的进步性。任先生举例说:“五四时代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过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按照思想衰减现象,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长久不衰。戴震提出‘以理杀人’,禁止寡妇再嫁,干涉子女婚姻,家长绝对统治,族权武断乡曲,孔子对此毫无责任。鲁迅笔下的‘四铭’、‘鲁四老爷’之类的人物是儒教铸成的典型,与孔子思想无关。”[16](P41)这就是说,不能因为后期的儒家有各种不是,于是对早期的儒家也进行否定,进而对整个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是错的。所以,在认识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意历史性的问题,不能因为它在今天有负面效应就简单否认它的价值,也不能因为它在过去是进步的,就肯定它对今天也是有益的,这就是实事求是。

任先生一贯注意到历史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任先生率先打破哲学研究中两军对阵的局面,认为唯心主义也具有历史进步性。他说:“人类从没有宗教到有了宗教,表明人类已经有了一个自己异化的精神世界。这个异化的精神世界,动物就没有。从不知道有宗教到产生了宗教,这应当看作人类的一大进步。”“宗教是如此,与宗教相伴而生的唯心主义也标志着人类的进步。”[17](P216)这就是对历史性的正确理解,是实事求是地做研究。

今天我们来回顾儒家的传统,也应该秉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殷商的宗教风气极盛,遇事必占卜。到了春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即继承祖先崇拜的传统,又不囿于对祖先神灵的迷信。这个“远”字既体现了“祭不欲数”的虔敬,又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是典型的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孔子的智慧。是故孔子的宗教改革就是历史性的进步。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说:“鬼神,二气之良能。”(《正蒙·太和篇》)在理学家看来,鬼神不能仅仅是超验的存在,而一定要将鬼神之为鬼神的本质解释清楚。结果,理学家找到了气论,并以此为现象背后的根据。如此,尽管理学家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们观念中的鬼神已不是单纯的神秘存在者了,而是一种可以认识的,向常人敞开的存在,这又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所以讲,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宗教的,但经历宗教阶段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概莫能外,不必讳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始终处于一种革新的、进步的过程中,这是需要肯定的。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了。

其次是,悬置有神论。

我们知道任先生对有神论的批判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宗教的,宗教的核心是有神论。要继承这样的文化,批判继承是一方面,面对具体情况还需要一种独特的对待有神论的方法。任先生主张学习历史、整理古籍、利用好科举的形式、继承好优秀的道德等等。在这里,任先生做的就是继承好有神论外围的一般价值,至于有神论,则先放一放。我称此为“悬置有神论”的方式。

“悬置”是现象学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指看待事物不受束缚的状态,即认识者放弃一切对该事物所拥有的先前的认识,让认识对象如其所是的存在。就传统文化而言,其宗教性是在研究以后赋予它的一种认识,悬置的目的就是叫我们把所有的前认识放到一边,即把它的宗教性放到一边,把我们需要的传统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就好。如任先生说:“中国人十分看重祭礼,认为它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18](P45)所以有些祭礼是可以恢复的,比如祭祖、祭先贤。在祭祀过程中,我们可以悬置有神论,强调仪式的神圣性,从而增强仪式本来所要达到的凝聚力培养的目的。其实,每年9月30日被确定为烈士纪念日,这就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先贤,所以悬置有神论是可以做到的。

进一步说,有神论本是作为核心存在的,因为宗教必以有神论为核心。所以悬置以后的呈现,总的来说是一种没有实质、灵魂的“形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在抽离有神论后,填补入“爱国主义”这个新灵魂。

“爱国主义”是任先生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在抗战期间,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徒步从长沙走到昆明,一路上他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爱国主义。后来他主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来源,就是爱国主义。他对冯友兰、熊十力等老先生的最高的评价就是爱国主义,他认为汤用彤、贺麟、金岳霖等先生能接受马克思主义,也是爱国主义在起作用。[19](P11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任先生的所有学术贡献、教育贡献背后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这是任先生的灵魂。我们完全可以用爱国主义这个灵魂来替换有神论,注入传统文化,从而改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今天继续发挥它的光与热。

总的来说,继承传统文化是建立新文化的必由之路,另起炉灶是没有出路的。拿中国哲学来说,“中国哲学的新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继承,不能脱离旧的传统构建一套与旧哲学完全脱节的体系”。[20](P111)就是说,要建立新文化就必须以改造旧文化为先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离开了传统,一切都是空谈。然而旧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先不要盲目地做价值判断,随意取舍,而是要全面认识,然后去粗取精,这就是任先生的智慧。接着任先生的逻辑再往下走,我们还可以改造宗教传统的实质,即用爱国主义这个文化精髓取代有神论这个文化旧灵魂,从而彻底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1]李申.任继愈——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43).

[2]任继愈.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A].任继愈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3]任继愈.世纪老人的话——任继愈访谈二[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任继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A].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任继愈.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6]任继愈.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学者的心愿[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7]任继愈.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A].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8]任继愈.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A].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9]任继愈.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迎接文化建设新高潮[A].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0]任继愈.对话哲学家任继愈:穿越古今的旅行[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1]张新鹰.“没有什么比事业更重要”[A].我们心中的任继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任继愈.任继愈:民间力量17年推动盛世修典[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3]任继愈.关于中文古籍的保存保护[A].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4]任继愈.世纪老人的话——任继愈访谈之一[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5]任继愈.哲学家任继愈:我看教育[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6]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增益现象[A].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7]任继愈.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A].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8]任继愈.国学大师任继愈访谈[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9]任继愈.实说冯友兰[A].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0]任继愈.总结传统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A].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1]任继愈.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9.

[22]任继愈.任继愈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3]任继愈.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4]《我们心中的任继愈》编委会.我们心中的任继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李 官〕

Religious Heritag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Study on Mr. Ren Jiyu’s Wisdom in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OU Yun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201418, China)

In Mr. Ren Jiyu’s opinion, Confucianism is a kind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eligious nature. Bu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must get inherited and Mr. Ren was just the scholar who insisted to pass down our culture. However, the question is that how Mr. Ren, as an atheist, dealt with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religion and atheism. In fact, Mr. Ren didn’t avoid the religious natu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he absorbed the fine thin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itiqued theism. At the same time, his patriotism is a good succedaneum which can replace the theism as a new sou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 argue that this is where Mr. Ren’s wisdom lies in.

Mr. Ren Jiyu; religious heritage; culture inheritance; patriotis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ZD034)

周贇(1985— ),男,上海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儒学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研究。

G02

A

1006-723X(2016)10-0124-07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