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问近思“僵尸企业”

2016-02-27 17:00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僵尸失业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内经济立新破旧已到紧要关头。自去年年末以来,来自高层的清理“僵尸企业”的声音格外频繁。一时间,“僵尸企业”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经济热词。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将处置“僵尸企业”列为2016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僵尸企业”有何危害?如何才能让其入土为安呢?

何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在我国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僵尸企业”的危害

一者,“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财政不断输血,浪费资金资源,形成一个无底洞。一方面,“僵尸企业”占用各类资源却不产生与之匹配的效益,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长年依赖借贷发放工资,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使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僵尸企业”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

二者,“僵尸企业”形成逆淘汰机制,让劣币驱逐良币,抢夺了其他健康企业的机会。“僵尸企业” 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僵尸企业”会让一个区域改革创新氛围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变成“僵尸行业”和“僵尸经济”。 “僵尸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牵涉众多,地方政府只能继续输血。不仅拖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更是占用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延缓改革的推进。

“僵尸企业”清退的难点

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困难在哪里?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的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流动的障碍小,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从实践看,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难”:一是启动破产难,二是协调破产难,三是审理破产难。

“僵尸企业”清退10方

(1)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补偿,鼓励企业的去产能行为。政府通过成立专项基金、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适度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直接收购或间接补偿可能是一个有效方法。

(2)妥善处理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风险的掣肘。一方面要以补助和失业保险金等方式对失业者提供资金救助,维持其在失业期间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失业人员和调整转产人员的职业培训。

(3)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减少金融风险的掣肘。其方法有:政府推动的外部处置和银行自主的内部处置;加大冲销坏账的力度和速度;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有毒资产。

(4)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在破产清算社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兼并重组能减少产能存量和调整结构,控制增量。同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政府推行限产、减产和转产等去产能政策,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5)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建立产能监测体系。采用设备注册制度有利于了解设备情况和对产能进行管理,建立产能检测体系有利于把握产能利用动向和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

(6)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关停“僵尸企业”必须要设定明确而严格的标准。

(7)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新产能捆绑。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增加先进新产能进行捆绑,以避免去产能对企业造成过于剧烈的冲击,在循序渐进去产能的同时实现产能存量的升级。

(8)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健全市场退出机制。通过企业自行注销、进入破产程序以及资本退出机制等市场化退出机制让市场主体自身调整,从而淘汰或转移过剩产能。

(9)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大而不倒”预期。很多“僵尸企业”认为最后政府一定会刚兑兜底,打破这种预期必须抓住典型,发挥杀一儆百、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

(10)改革官员考核机制,明确去产能目标,破除地方政府的无效保护。推动官员考核机制从GDP导向到效率导向,把重点行业去产能的目标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实量化指标。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僵尸失业
笔记本电脑“僵尸”
失业预警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