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2-27 07:57周斌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

周斌

(新乡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南新乡453003)

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周斌

(新乡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南新乡45300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发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本科高校

2010年9月,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到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为了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同意高等学校设置140个相关本科专业,以保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生产与管理活动,并且取得创新成果、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的总称[1]。根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不同功能、层次和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研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2]。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将产业需求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导向性”“创新性”等特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要突出产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国家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这七大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个省份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出整体的安排和部署。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有具体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多方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类型、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要走政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需要按照多方协作对话,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实现政府、高校、企(行)业、科研院所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校校、校政、校企、校所合作双赢。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单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充分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撑的多方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突出实践的教学过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主要是指面向该产业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要抓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专业技能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再到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都应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四)多样的师资队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给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人才培育方面,要重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在教学工作方面,要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这样的转变必然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冲击。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教师队伍,已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建设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兼备、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兼备、熟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企业生产的教师队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二是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三是保证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教学条件。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整体,立足点都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曹振斌教授曾提出人才培养的新“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符合度,师资队伍及其他办学条件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符合度[3]。新“三个符合度”抓住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三个环节构成了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完整环路,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即根据社会需要和产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动态,在把握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行业背景及区域环境,凸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科学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中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对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地方性和办学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升级催生了技术结构的变化,而技术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人才素质、能力、专业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与特色,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出发,做到专业对接产业,统筹优化专业规模与结构。因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进行结构分析,建立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专业结构体系,及时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设置新型专业,不断淘汰旧专业,开办新专业,拓宽专业的适应面。同时,这些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产业行业专家资源库,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行业和区域内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

(三)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制度。通过调研,确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的岗位,分析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然后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设计、整合培养环节与课程结构。强化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有效地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获得与具体的知识点、课程、实践等培养环节相对应。其次,建立开放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吸纳学者教授与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行)业专家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培养方案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需要在对产业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岗位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适应专业课程定位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原则,以实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建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理清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适应当前及未来岗位群对学生的综合要求;加强课程间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注重课程内涵建设,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吸收新兴产业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识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构建“专业平台+产业模块+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专业平台指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这两种课程均为必修课,以保证战略性新兴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体现了“厚基础”和“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产业模块指产业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训练模块,侧重于相关产业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实现对不同产业及产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了对“强能力”和“高素质”的要求;企业课程指依托企业技术骨干,利用企业生产科研设备,将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在生产现场。总体而言,专业平台课程考虑了学生的共性发展并兼顾了学科的专业特征,产业模块课程则主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个性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教学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深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对相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各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探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发此类课程,并将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六)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首先,政府应积极发挥引领、指导及政策导向作用,促进校企紧密对接,搭建学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的桥梁。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尊重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瞄准区域发展中对新兴产业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拓宽与企业、行业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减少产学双方在师资、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上的重复投资,提升办学效益。再次,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加强双方联合技术攻关,畅通专业技术协作与信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同时,引导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转变观念,主动参与产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参与组建高校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定期举办企业专家报告会等。最后,通过技术咨询、专利发明、专有技术转让、项目研究、新兴技术培训等,推进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七)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着力打造一支既擅长教学科研又具有产业创新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让高校教师带着项目和任务到企业中顶岗实习,通过与企业技能专家、研发人员的深度合作,帮助企业切实提高生产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从学校聘请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身上学习到相关经验,或从校企合作平台中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采取顶岗实践、挂职锻炼、考察调研、合作研发等实地培训模式,鼓励专任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和锻炼,让他们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在一线跟踪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总之,通过在校企双方间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解决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还要规划好具体方案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这类高校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李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3(1):60-65.

[2]孙爱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56-59.

[3]曹振斌,杨欢亮.更新观念实现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原则[J].高等理科教育,2008(5):59-71.

责任编辑 郭华敏

G642.0

A

2095-7017(2016)12-0050-04

2015年度新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LXZ2015-51)

周斌(1982—),男,河南光山人,新乡学院党委办公室秘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