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农民起义”的甄别与研究

2016-02-27 23:21徐德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乱农民

摘要:张泽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编的《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一共收录了237起唐五代的农民战争史料。如今,笔者重新分析研究这些史料,对农民起义进行甄别。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这一概念,所谓的农民是现代虚拟的一个概念,而起义只是人们对反对暴政的武装力量的一种褒奖与赞誉,实际上农民起义应该被称为民变或民乱。本文试以《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为依据,从现代视角对唐五代的农民起义重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民;起义;动乱

我国自近代以来受阶级观念的影响,总是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表示出极大的好感,此书的编写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书中收录的农民战争或农民起义果真都是农民发动的吗?我们来看书中关于农民的战争和起义。

一、与农民无关的动乱

人们通常认为农民起义是由农民发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以下称《汇编》)收录的唐五代共237次起义中有多起的发动者与农民无关,把这些事件说成农民起义是不合适的。

最明显的,这些动乱的发动者不是农民,而是与农民毫不相关的人群。其中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类人群:官僚(包括军队将士)、宗教人士、少数民族成员。这些人是脱离农业生产的,因此,他们不是农民,把这些动乱称为农民起义是不合理的。

(一)由官僚(包括将士)发动的社会动乱

在《汇编》一书中总共有15次由官僚(包括将士)发动的社会动乱,其中有一些是典型的政治事件,而非农民起义。

如“广德二年(764),是夜,军众喧躁,劫节度使崔寓家财及民家财产殆尽,皆重装而行,吏不能禁。”这是典型的下级官员(将士)对上级不满而引发的小规模反叛,造成的影响是极其细微的,通常表现为下属驱逐上级,或是剥夺上级性命或瓜分财产。这些政治骚乱和农民起义无关。

(二)带有宗教性质的社会动乱

唐朝是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朝代,很多宗教都得到了繁荣发展,但宗教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关于宗教的负面影响。在《汇编》中就有14次社会动乱是由宗教(邪教)人士发动的。如“长庆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张韶与卜者苏玄明,于柴草车内藏兵仗,入宫作乱,二人对食于清思殿”等。

这则史料很有意思,按史料,这两人(染坊作人和卜者)是在发动农民起义,然而他们起义的形式却是在宫中对食,很明显这也不是农民起义。

(三)由少数民族发动的社会动乱

在《汇编》一书中的237次农民起义中,有43次是由少数民族所引起的社会动乱。从史料中得出,少数民族的叛乱主要由三种原因:

1、由部分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的本质决定的。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他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习俗,有时不得不借助掠夺这种暴力方式获取生产资料,如“时稽胡贼五万余人掠宜君”等。这些行动虽然造成了动乱,但是由于他们的目的仅局限于获取生产资料,因此不属于农民起义。

2、由于民族压迫而造成的武装冲突,如“高宗时,蛮群聚为寇。……国家知汝等为贪吏所苦,非有他恶;可悉归田,后去者为贼。……境内肃然”等。这些类似的动乱也没有推翻政权的意图,只是想通过反抗换取更加清平的生活环境。这也不属于农民起义。

3、某些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野心,如“夏四月庚寅,兰池州叛胡显首伪称叶护康待宝、安慕容,为多览杀大将军何黑奴,伪将军石神奴、康铁头等,据长泉县,攻陷六胡州。兵部尚书王晙发陇右诸军及河东九姓掩讨之。”

这三种原因中,前两者占大多数,在少数情况下,当他们的生活受到自身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外来民族(主要是部分汉人官僚)的压迫时,他们才采取一些强制的暴力措施;而由少数民族首领政治野心引发的政治动乱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唐前中期这样强盛开放的朝代,各个民族总体上都得到了发展,没有起义或推翻中央政权的必要。因此把书中所记的由少数民族引发的社会动乱都说成农民起义是不合适的。

二、与农民相关的动乱

与非农民相对的,有一些起义看起来确实是由农民发动的。但事实上,中国古代一直都没有农民这个词。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模糊的概念:农民究竟是指务农之民、有地之民,还是有农村户籍的人?古代没有农民,所谓民,是指士、农、工、商四种身份,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古代的农并不是现代所说的农民,它包括土地的所有者:现在所说的地主和自耕农,但是却不包括土地的使用者:雇农、佣工、佃户、部曲和流人、移民等。农必须占有土地,他们和生产资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土地,那么农就不成为农,而只能成为流民或者雇工。所以古代的农都是有土地的,他们既是所有者,也是使用者,占有土地多少并非决定是否农民的关键,现代把占有土地多的人定为地主,而把占有土地少的人定为农民,这是不科学的,在逻辑上也很不严密。那种和地主对立的农民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既然古代没有农民而只有各种不同的民,那么农民起义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这些由各种各样的民引起的社会动乱不应该叫做农民起义,而应该叫做民变或民乱。

在《汇编》中收录的史料中有28起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也被称为“贼”、“反”或“叛”。但是与其他的盗贼不同,它们的首领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杀守令、攻郡县、盗库兵、释囚徒,甚至设置百官、建立政权,他们有的只是自称“三老”、“将军”,有的干脆自称“皇帝”、“天子”。他们的目标就是取朝廷而代之,而不是为了解放民众,更不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实际上应该定性为反政府武装。如“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義玄、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等。

反政府武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发生于社会下层,它们的领导者少数为官吏、海盗、妖贼、大姓、富户等,而大多数在史书中只言其籍贯称“××人”,不知道他们的身份是什么,但是本书中把这类反政府武装都视为农民起义了,如“九月,丙申,渝州人张大智反。十月,张大智降”。另一类发生于社会上层,它们的领导者有郡丞、属国都尉、太守、将军以及宗室与诸侯王,这类反政府武装有少数也被本书视为农民起义,这是非常不严谨的做法。如“正月辛巳,如洛阳宫,次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谋反,伏诛。”其实无论是由谁领导发起的,它们的性质都一样——反叛朝廷。组织武装发动叛乱的原因完全是政治性的,即使有天灾或人祸的背景,那也只是煽动民众起来造反的借口而已。

反政府武装是非法的叛逆,无论发生于社会下层还是社会上层,朝廷对它们的态度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一律予以镇压。绝大多数反政府武装都遭到镇压而失败了,不管它们正义与否,一律被史家记录为“谋反”、“叛乱”、“逆贼”。相反的,极少数反政府武装成功地推翻了朝廷并建立了新朝廷和新政府,也不管它们是否合理,统统被史家记录为“革故鼎新”、“膺天受命”。这个道理就是“成王败寇”。

通过以上的甄别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所界定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完全是在阶级斗争理论支配下虚构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社会动乱,没有一起是农民反抗地主的阶级斗争。

参考文献:

[1]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胡如雷.唐末農民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方积六.黄巢起义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诸葛计.唐末农民战争战略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5]黄敏兰.评农战史专题中的严重失实现象[J].史学理论研究,1995:(4)

[6]黄敏兰.究竟是谁否定了农民起义?[J].探索与争鸣,2005:(11)

[7]黄敏兰.中国农战史专题的形成与发展——在领袖、政权及史学家的三重作用下[J].齐鲁学刊,2006:(4)

[8]黄敏兰.一场农战史论争所折射出的研究方法问题[J].河南:史学月刊,2006:(6)

[9]叶文宪.论中国古代的反政府武装及其相关问题[J].河南:史学月刊,2007:(6)

[10]叶文宪.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的甄别与研究[J].河南:史学月刊,2013:(1)

作者简介:徐德(1991-),男,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旅历学院专门史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

本论文受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206 一定加上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动乱农民
金钱、机器与动乱:从历史看疫后繁荣 精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乱七八糟”源于两场动乱
浅谈民主与科学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Reasons why gorillas are endangered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