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文化的传播学分析

2016-02-28 03:32姜若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4期
关键词:符号

姜若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表情包文化的传播学分析

姜若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从20世纪80年代的ASCII字符到颜文字、emoji表情再到目前火遍社交网络的表情包,网络表情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作为当下网络环境中炙手可热的社交产物,表情包文化被视为网络亚文化的衍生品,但是从其整体的性质特征以及盛行原因来看,表情包文化的繁荣有着值得讨论的传播意义。

1 表情包性质分析

1.1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表情包文化作为一种非言语文化系统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近年来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流行趋势,针对表情包的性质定位,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从形式上被分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两类,前者以语言为依托,后者则以不同于言语的动作、姿势、言语的细微变化、穿着打扮以及装饰品为表现的凭借。1就沟通动机而言,表情包可以承担起传播信息与表达情感的双重诉求,但是就表达形式上来说,表情包更倾向于作为非言语沟通的产物而存在,虽然在当下网络的诸多表情包中有搭配图片或动图出现的文字说明,但是相较于相伴有语音存在的传统言语沟通,这种形式更多被划分在非言语传播的行列。简单来说,语音的发出与屏蔽是目前判定表情包是否作为非言语沟通形式存在的标准。表情包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实现一种非正式的、模糊的表情达意,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有别于精确的表达方式,迎合了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产生的沟通诉求。

1.2 基于符号学视角

同语言符号一样,表情包作为无声的类语言,也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传播环境中的。从索绪尔的二分法理论来看,图片、动图、配文是表情包的能指,表情包所承载的情绪表达与信息内涵是其所指,例如:在经典的小黄脸表情包中,“大哭”图片是能指,对应“悲伤情绪”的所指,“憨笑”图片也是能指,对应“开心情绪”的所指。但是与语言符号一样,表情包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存在固定的逻辑关系,这与符号的任意性有关,比如“小黄脸”中的第一个表情“微笑”,在所指上原本指向“愉快情绪”,但是随着语义的演变,在目前的许多对话中“微笑”表情存在着“敷衍”对方意欲终止对话的意味,在符号任意性的基础下,表情包有了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空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符号是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借助符号去表达自己,同时也通过符号去理解他人或者评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2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中,人们在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时的镜像有两种,一种是“他物镜像”,另一种是“自我镜像”。3“自我镜像”是指人们通过发送表情包去对自己进行一种符号化的展示,可能尽管在生活中,他们与聊天者彼此认识,但还是会选择用一种符号化的形式对自我形象进行一种二次建构,这不仅仅是因为对话平台发生了转变,也和自我镜像机制发挥作用有关。表情包在这里的性质,就是用符号互动与镜像搭建的媒介来进行定位的。

2 表情包的特征分析

2.1 多模态特征

这种多模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式与种类两个方面。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表情包属于一种极为灵活的话语形式,它可以是以文本、图像、动图等单一方式表现出来的元素,也可以是将上述资源集约整合之后所形成的化合物,这是表情包的多样性在其自身表现形式上的体现。这种多模态的存在形式使人们在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互动时,减少了以往文本交流的单向性局限,增强了言语的表意性,使沟通过程变得趣味化。除了表现形式的多元,随着近年来制图技术与用户参与制作意识的提升,表情包的种类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增,尤其是随着上网群体身份差异的明显化,表情包的生产制作呈现出了鲜明的供需关系。发展到现在,人们可以自己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制图软件进行表情包的自主设计和制作,将自己或者熟人的照片设计成风格各异的表情包,喜好倾向与技术优化成为了推动表情包种类多元的重要因素。

2.2 高语境的视觉修辞

相对于文字而言,表情包的表意灵活但模糊,就像上文所提到的,不似文本那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编码和检索,但相比之下,表情包是一种高语境下的视觉修辞。虽然表情包在表意的追踪上不能像文字一样精准有力,但是在承载的信息量上并不亚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讲,表情包在一定含义上属于热媒介的范畴。在2015年9月3日国庆阅兵的当天,我国台湾女星范玮琪因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爱子的照片而引来网友的攻击,声讨其不爱国,在范玮琪后续的微博回应中她配用了一张“史努比”的表情图片,看似与事件毫不相干,但是有网友称“史努比”的英文单词是“snoopy”在英语中有“多管闲事的人”的含义,疑似对网友进行反击,但是并没有文本那样明确的证据,这种高语境的符号在传达上具有较大的安全感,是一种极具延伸力的视觉修辞。

2.3 网络亚文化特征显著

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网络文化,表情包与主流的文化价值走向无法精密吻合,但却同当下的网络话题结合甚密,并且成为了网民用来展示个性,表达情绪的出口。在网络表情包中不乏个性突出、调侃批判意味强的典型代表,比如:暴走漫画的系列表情包,采用原创漫画中搞怪、夸张的表情图案作为创作素材,并配备表情包说明“从此节操是路人”,用来体现产品无厘头、搞笑的特性。同宏观意义上的网络亚文化一样,表情包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行为与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这样的亚文化产物对青少年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承载力极强的表达方式,表情包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情绪缓冲带。

3 表情包文化盛行的原因

3.1 视觉中心主义的驱动力

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当中,视觉信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占比高达83%,而来自于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的信息只占获取信息总量的17%。4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印证,人们所经历的生活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随着视觉中心主义的强化,作为视觉动物的人们遵循自身习惯去开创或完善更多适应性较强的信息获取方式,例如:摄影摄像技术的精进、网络直播的兴盛、VR技术的走红以及网络表情包的广泛应用等。现在的许多社交软件中都开发了语音与应用表情包的功能,绕开具体的信息量,就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上来看,表情包的使用效果的确相较于语音更直观、更便捷,比如:获取一条10秒钟的语音信息需耗时10秒,但是一条表情信息在网络连通的瞬间就可以到达信息接收者的视域,并产生相应的解码反应。“可能性与天性的结合促成了现代人类的‘图像化生存’”5,表情包也依附人们基于视觉中心主义的信息获取习惯赢得了先天性的发展优势。

3.2 社会角色的定位需求

在社会生活及网络生活的参与中,人们会依据特定的身份、地位及现实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定位,用社会心理学的话来讲,就叫做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社会互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在互动中人们会根据对方扮演的角色来对其行为进行符号感知,同时也会输出自己的符号以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感知。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表达,它在网络生活中的应用就合理地反映了人们角色扮演的需求,在同一组表情包中,不同的表情就可以定位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且这种调整时刻都在进行,在社交媒体的聊天框中,人们输入了一则表情,定位了一种身份,同时在对方的表情回复中,可以看到他人的角色,同时也能获取他人对自己角色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表情包的繁荣发展,在于准确满足了一种社交领域的供需。

3.3 “技术先行”的推动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论述一经发表便引起哗然,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事实的确证明真正起到信息本质作用的并非是人们所传播的真实可见的内容,而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承载内容之用的传播工具——媒介。报纸内容之所以可以作为信息被受众接受,根本原因在于报纸这个媒介的存在,“技术先行”实则是为“内容创作”鸣锣开道。以1982年的微笑字符为起点,表情包发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表情包不仅在数量、种类上发生裂变式增长,在表现效果上也实现了精致化、多元性的进步,这一点就有赖于后台制作技术的提升。图片后期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的升级换代使官方制作的表情包愈发呈现出精良、生动、共鸣性强的特征,除此之外,一些平民化表情包制作软件与网站的开发和应用,如美图秀秀、斗图神器、Photoshop等,使用户在自创表情包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易行。表情包制作技术的提升为表情包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灵感,正如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所说:“艺术工具先于灵感而出现”6,“技术先行”为人们带来了内容的变革,表情包的发展演变也被归纳在这一行列。

4 结语

表情包是人们对于非言语沟通的一种选择,通过多模态话语形式与视觉修辞的表现手法在社会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表意作用。表情包并非是一种单纯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存在于社会传播领域中的交流工具,它的产生与发展同人们的社会身份、情感定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如何透过表情包的使用现象去观察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形成观测舆论、分析舆论的机制,同样是具备极大研究价值的。

注释:

1.马向真,韩启放.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49-272.

2.余晓冬,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传媒观察,2016(5).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62.

4.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下,2010(1).

5.曾庆香,郭磊.图像化生存:规训与展演——论图像作为符号[J].国际新闻界,2011(2).

6.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57.转引自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7.

[1]马向真,韩启放.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余晓冬,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传媒观察,2016(5).

[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伍静.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分析[J].出版广角,2016(15).

[6]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2010(3).

[7]曾庆香,郭磊.图像化生存:规训与展演——论图像作为符号[J].国际新闻界,2011(2).

[8]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第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9]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姜若雪(1995-),女,河北省沧县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舆论学。

猜你喜欢
符号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符号神通广大
学符号,比多少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符号的由来
添运算符号
灵魂的符号
怎样填运算符号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