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初名记者的记者素养观
——以黄远生、邵飘萍为例

2016-02-28 18:59聂思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聂思宇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试析民初名记者的记者素养观
——以黄远生、邵飘萍为例

聂思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 要:民国初年,时局动荡,战乱连绵,然而正是这乱世之中,多有英雄豪杰出现,新闻业亦是如此。动乱导致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此时的中国新闻业总体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名记者层出不穷,新闻佳作广为流传,这是中国新闻史的幸事,更是时代的幸事。本文试图通过浅析黄远生、邵飘萍的记者素养论来呈现彼时中国对于记者的素质要求,并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国记者;黄远生;邵飘萍;记者素养

清末,以王韬、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名记者群体为人敬仰。他们的出现为苟延残喘的清政府提前敲响了丧钟,在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的时代,他们是领风气之先的改革者、思想家,开中国新闻事业之先河。然而,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新闻业本身而言,他们的报道多是气势恢宏的政论,新闻专业性较弱。即“上述滚滚诸公虽曾以报人著名,但毕竟主要以政治活动家的姿态和学者的面目出现。”[1]然而,伴随着社会格局的焕然一新,紧随其后的民初一代记者,他们既保留了对言论的重视,对政治的热情,对家国社稷的责任感,也开始忠于新闻专业主义,以一个独立报人的身份去记录风云变化下的历史进程,去影响重重迷雾下的社会方向。

“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以余所知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2]这是曾经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汤尔和的感叹,字里行间,无不是对黄、邵二人的仰慕与敬佩。彼时的中国,政治黑暗、政府腐败、战乱连绵、民不聊生,袁世凯对于当时的舆论也几多钳制,多少报纸在风雨飘摇中几经浮沉、艰难生存,多少报人在生死险境中满怀热情,献身新闻。正是如此,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胡政之、徐凌霄……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能永载中国新闻史册。而其中,又以黄远生、邵飘萍尤甚。

黄远生从业余记者开始新闻工作,1912年正式进入新闻界,曾被聘请为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庸言》等报刊,并给《申报》、《时报》等多家报纸撰稿。虽刚过而立之年即遭人暗杀,但在短短四年的新闻生涯中,黄远生勋业彪炳,留下了大量新闻作品,并广为流传。毋庸置疑,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徐宝磺称他为‘通信界之大师’,戈公振认为他是‘报界之奇才’,吴德铎则赞扬他的作品‘一直是饮誉不衰的’”。[3]

与之同时代,但较其稍后成名的报人邵飘萍,则带领他所创立的中国第一大报《京报》,不仅毫无畏惧地亲手敲响了中国封建专制舆论压制的丧钟,还在中国新闻史册上画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汉民日报》的主编,到《时事新报》、《申报》、《时报》的撰稿;从《北京新闻编译社》的创办者,到《京报》的社长;从北京大学的新闻学讲师,到中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邵飘萍在太多方面都能优为之,因此当之无愧被誉为新闻全才。

一、“理论之根据,在于事实”

在新闻真实方面,黄远生在为《庸言》所题写的社论《本报之新生命》中,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见解,“夫理论之根据,在于事实,演绎之理论,绝不如归纳之事实!”[4]除了微观真实,黄远生强调新闻记者应全面报道整体真实,即新闻“当一面求其精确,一面求其系统”。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黄远生一直坚守着“新闻真实”的原则,以其对事实的尊重和客观负责的态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新闻通讯时代。他用连续不断的深入报道,完整地还原了此时社会的整体环境,观照着整个现实社会的真实。

邵飘萍除了提出“唯以报告真确消息为天职”,还主张言论也应该准确、客观,即记者评论要注意 “用真确事实说话”,“报纸上所发表的评论乃依据新闻中的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2]记者之天职就是报告准确的消息,向民众传递最真切的新闻,而新闻评论更是要以此为基石,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地传达意见。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新闻价值的第一要素。黄远生、邵飘萍能在政论大行其道的年代,对记者报道提出如此专业的要求,实属不易。但是今天的新闻业,我们真的做到了前人早已提及的新闻应力求“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相结合,“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为一体吗?

试看网络中那些耸人听闻的报道,有多少是记者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稍作加工就传递给大众的?有多少是记者为搏眼球、吸引受众,添油加醋才呈现给我们的?某某明星被死亡的假新闻还在一遍遍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而诸如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救老人反被讹”的反转剧更是一幕幕上演,这些都在拷问着现代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考验着其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毋庸置疑,“用事实说话”,我们仍需探求。

二、记者必须“知新闻之价值”

邵飘萍创造性地提出了记者业务素质应包括自身的能力和外在的风度两个方面。[5]他认为记者必须有“知新闻之价值”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必须细密与注意,机警与敏捷,更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多种语言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在新闻实践中,邵飘萍总能挖掘到独家新闻,爆出常人不知却想知的政界密文,当然要得益于他熟稔的业务能力。例如,与不同阶层的人广泛交友、建立联系;透析受访对象的心理,“巧做戏”以得到独家信息;仔细观察周边事物,以期找到新闻线索等,都值得我们模仿学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也算得上是我们为人处世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自195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建国后第一个中国高校新闻系,我国便进入了新闻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时代。然而,尽管近年来传媒成为热点,新闻成为很多学生首选的专业,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仍然无法得到保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看来,一方面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学风不纯;另一方面,新闻行业从业门槛低,一些鲜有专业意识的非新闻毕业生也进入到媒体工作。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面临着各方压力,若新闻从业人员无法坚守原则,就极有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抛弃烂熟于心的新闻专业主义。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灾难当前,所有国人的心都被牵动着,而本应起重要作用的天津媒体,却在亿人瞩目下表现得令人失望。思想保守、行动迟缓、方式官僚、鲜见有价值有深度的报道,不得不让人诟病。

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邵飘萍曾明确表示新闻事业不同于其他

事业,它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反映国民的要求。同时,他还呼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着重强调记者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北京特别通讯》中他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呜呼!关于国家之现象,财政如此!外交如此!军事如此!而观于立法、行政两部,则犹是醉生梦死,观于各派、各党之内幕,则又是倾轧成风。”[6]如此辣笔,正是由于他铁肩担负的社会道义。

记者的道德素养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话题,他不仅关乎记者个体,更关乎社会发展。近年来,一些专业新闻工作者在利益诱惑前的自我沦陷现象让人担忧。2014年,中国经济时报报社河南记者站副站长郗永丰等人以新闻监督为名进行新闻敲诈,2013年陈永洲捏造虚假事实报道多篇中联重科负面文章,这些事件都让我们看到身边有偿新闻的屡禁不止。如今,媒体高度介入社会生活,舆论监督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然而,当许多记者正满怀新闻理想,追问事实、探寻真相之时,也有一些害群之马,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敲诈勒索,公然炮制假新闻,将本是服务大众、人民喉舌的媒体,当成攫取一己私利的工具。这一行为不仅使中国新闻界的同行蒙受奇耻大辱,更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如此看来,邵飘萍、黄远生等名记者用生命证明自己的职业操守、道德素养,实在值得今天的记者去细细体悟,认真反思。

四、结语

事实上,黄远生、邵飘萍等一代民初名记者对于记者素养论的说法仍有很多,涵盖了记者采访技巧、道德素养、人际交往、仪表注意等多方面内容,笔者仅仅对其中少部分稍作了整理和分析。这些宝贵的理论经验经受了历史冲刷也毫不褪色,至今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1]赵肖锋.一代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素描[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5:30-31.

[2]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2,256.

[3]王永伦.黄远生新闻思想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22-23.

[4]郭晓蓓.黄远生的“新闻本位观”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33.

[5]沈云龙.黄远生遗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165.

[6]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179.

[7]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23.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