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压力应对:传统儒家应对观及其现代意义*

2016-02-28 01:57史梦薇王炳江程婕婷
心理学探新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

史梦薇,王炳江,岑 怡,程婕婷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2.贵州民族大学水书文化研究院,贵阳 550025;3.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阳 550025;4.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威海 264209)



道德修养与压力应对:传统儒家应对观及其现代意义*

史梦薇1,王炳江2,岑怡3,程婕婷4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2.贵州民族大学水书文化研究院,贵阳 550025;3.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阳 550025;4.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威海 264209)

摘要:传统儒家应对观包含了压力源、应对资源和应对方式三个部分。首先,儒家认为压力的来源就是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儒家的应对资源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理想人格;儒家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也充满了道德因素。纵观儒家压力应对的全过程,儒家既注重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传统儒家应对观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既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个人完成目标、克服困难的动机,也给予个体更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儒家;道德修养;压力应对

在健康心理学领域中,压力与应对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人们的心理压力感不断增强,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严峻的形势需要有效的应对压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者们开辟两条道路:一条是以客位研究视角分析中国人的应对;另一条是使用主位研究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构造适合本土文化的研究基础。客位研究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其成果不能充分描述对中国人应对产生影响的文化特质。所以,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应对方式就必须要从本国文化入手。而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因此探索儒家应对方法是寻找缓解中国人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其宗旨并不如西方哲学一样,增加人们的实际知识,而是一种提高心灵境界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传统儒家文化中并不包含科学心理学中的客观知识体系,也不存在描述和解释一般心理现象的论述。但是,心理活动作为人的天然产物,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会有心理活动的。有心理活动,就必然有各种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传统儒家文化有着独特的干预个人心理行为的手段,并可以对其心理生活进行引导、扩展和提升。

1传统儒家应对观的主要内容

早期心理学的压力研究把重点放在压力与心理、压力与身体反应这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个体的认知、具体的应对方式逐渐在压力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压力的应对研究。Lazarus(1984)提出应对理论,他认为应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个人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另一个部分是应对方式。一个完整的压力应对过程包括压力来源、应对压力的资源以及应对行为,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传统儒家应对观的主要内容。

1.1压力源

压力源是能够引起机体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事件与情境,不同文化中的个体能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压力是个人面对不可控制的事件或情境;而在东方文化中,压力来源于个体内心的不平静。相较于西方压力更多来自外部因素,传统儒家认为压力大多源自个体内部——修养不到家。由于个人没有达到道德的要求而产生忧惧,产生了压力的体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儒家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要求个人正心修身以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具有道德规范就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重视道德也体现在对压力的认识中,即压力的最大来源是个人道德的欠缺,而不是物质的不足。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其关于伦理学的学说,其具体表现为对个人的心性修养的注重,即对“君子”的追求(张立文,1995)。那么“君子”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达到“君子”的状态就可以没有忧愁,没有畏惧,自然就不会产生压力体验。

相反,“君子”人格的对立面则是“小人”人格。小人一般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人之学,而羞人之不能,小人也。(《孔子家语-颜回》)”小人被儒家所否定,不仅如此,小人这些特点还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失败。“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荀子-荣辱》)”总之君子光明磊落,所以胸襟坦荡。而没有达到君子的人格,处于小人的人格状态则会多私欲,常有压迫之感,不能达到心理的平静状态。

1.2应对资源

在应对过程中,个人拥有的外在条件或者内在素质来降低压力体验、提高应对行为,这些应对条件或应对的内在素质被称为应对资源。个体对压力的应对依赖于其具有的应对资源,一般来说应对资源包括生理资源、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传统儒家侧重于心理资源,通过构建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理想人格作为应对资源。

儒家理想人格的五种基本因素理论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五因素理论即:仁、义、礼、智、信,此为五种儒家基本的道德修养(燕国材,刘同辉,2005)。“仁”实际上是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体悟,具有人生终极观的意义。意义的寻求可获得生命秩序感、有效感,“仁”作为终极观,使个人获得关于生命意义的根本理念,有效的构筑了生命意义感(景怀斌,2012)。生命意义在压力应对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作用在于加强自我强度。个人的自我强度包括对刺激的梳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压力时,自我强度会使个人意志坚定、不轻言放弃;也促使个人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具有忠诚和宽恕的品质;而“礼”则要求个人遵从社会规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人际之间的压力;而儒家对智慧的要求实际上就是鼓励个人拓展生命智慧、社会生存智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则使个人不停的自我反省以监督自我动机,从而获得内心的均衡与和谐。

1.3认知与应对行动

对压力的认知方面,儒家首先强调了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的积极进取精神,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事业追求上,儒家都主张依靠刚毅的精神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遇到困难时,个人要自强自立,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困难。当压力来临时,要认识到压力的积极作用。儒家认为压力是存在的,是由个人不能左右的因素决定的。压力可以磨练人的品质和能力,经受住压力考验的人才能成就事业。因此,要接受压力,但不要自我放弃,借机锻炼自己,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当遇到通过个人努力并不能克服的困境时,命成为化解难题的办法。个人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应该为这些困苦负责,因为它们是由个体不能左右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个人遇到困境要接受,且不用为此负责。但是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追求或逃避现实,忘记自己的责任,而是在外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自己。而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因此要保持对自己未来的乐观性认识。

除了认知方式,儒家强调应对行动的重要性。儒家的应对行动分为内在和外在行动两种。内省就是儒家强调的内在应对行动。儒家重视个人的责任,责任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但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不能时刻保持符合社会规范的状态,内省用来加强自我约束、对自己进行再观察再认识,从而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人格。“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只要做到内省,就会没有忧虑和惧怕。儒家的自省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把握的含义,而有研究表明具有自我把握能力会更有信心应对压力(Pearlin & Schooler,1987)。

儒家重视道德,要求个人不仅要把道德内化成为自己的品质,还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而积极的外在的应对行动就是对道德品质的实践。当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的目标也要通过辛苦的付出才能达到。儒家式应对除了内省,更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学习和行动对儒家应对压力来说同样重要。“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不埋怨命运、不怨恨他人,积极的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从而获得人生的真谛。儒家倡导的学习内容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人伦日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指导个人的应对行为,但是可以提升个人的能力和处世经验,有效避免再次进入同样的压力情境。与此同时,行动也是压力应对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与西方提倡针对压力的积极行动不同,儒家的行动更多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彰显。虽然儒家认为困苦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但是这并不代表个人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还需要把日常接受、内化的道德表现出来,通过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在困境面前,君子怀抱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动走出困境。

2传统儒家应对观的道德性及其心理学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并不如西方哲学一般重视知识论与逻辑,它的重点在生命与德性,出发点是敬天爱民、成仁成圣的道德实践(牟宗三,1974)。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切的根本,社会的兴衰治乱、个人的前途命运和身心健康都与道德修养紧密联系。道德涉及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在应对压力方面,道德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整个压力应对的过程中,不论是压力来源、应对资源还是应对方式,传统儒家压力应对都有深深的道德烙印。

纵观儒家压力应对的全过程,儒家既注重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内在道德修养从现代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内在的主观感受,道德修养会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人感受到的积极的、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自律和自控。更重要的是个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体悟生存的意义、乃至更高的存在,成就天人合一的境界。实质上,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自觉的塑造自我的性格、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与此同时,个人也保持内心的平衡、满足的状态、并拥有正确对待外部影响的心理能力。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仅仅停留在内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道德修养的实践也是传统儒家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内在应对方式——内省,就其本质来讲是自我控制,带来的实际应对效果有二: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使个人在接受压力的同时还能避免类似的压力情境。而外在的应对行为——“学”和“行”也是与道德紧密联系的,在应对的实际效果上,“学”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扩展自身的应对资源;“行”则是问题集中式应对方式。外修是建立在内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体验、实践内养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身心一体、天人相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个人的所作所为均“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外修为手段,个人的品质得以呈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最高理想。外修的最终结果使得外在规范不再是死板的、僵硬的约束,而是与自我内心追求合一的表达。这样,外修使个人能够自觉的遵从社会规范,减少个人感受到的外部压力。而且通过外修行为,强化了个人的信仰,增强其追求最高理想的力量,客观上提升了个人对压力的耐受性。

两者的并存预示着儒家应对方式既看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又看重内在道德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主观的心理状态离不开个体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外在表现为个体提供积极、愉快的心理感受。当然,良好的外在表现也需要个人主观的构建。理想的应对方式应该是个人内外协调一致的状态,因此要想有效地应对压力就要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努力,既要加强内在的修养、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自己。从外在行为来讲,就是把内在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恰当的、有益的行为减少压力事件产生的机率以及对自我心理产生健康、积极的影响。

3传统儒家应对观的现代意义

儒家通过各种修心、修身以及一些实践活动在自我提升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儒家式应对在当前保持国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儒家应对观赋予个体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个人面对困难时也会坚持并且寻找解决的办法。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儒家把个人的追求放在日常道德生活中,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天下这一套循序渐进的阶段和要求,把理想的实现落实在个人日常生活的可寻之处。个人只需做好基本的内在道德修炼,然后依次一步步的打点好家庭最后治理天下,达到儒家的最高理想。从日常生活入手就能达致理想,这样的途径大大增加了个人完成理想的期望值,即便遇到困难,也会有积极的情绪反应并且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儒家应对观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甚至是天道联系在一起,个人的行为因此充满了神圣性、个人也有了更高的责任感,提高了个人完成目标、克服困难的动机。儒家总结天道的特征并据此推演出理想人格——君子的准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熹,1983)”在天地万物的运转演化中,儒家得到做人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把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指向天道,只要个人照规范做事便是践行天道。个人遭遇困境时,依天行道的思想化解了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为其应对行动找到终极意义。另外,儒家提倡的个人行为准则由于是天道的演化,无形中增加了个人的责任感,同时也使个人在压力面前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儒家应对观给予个体更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传统西方文化坚持二元论的基本思想,认为世界是一种人与物、思想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构成,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已成为指导西方临床医学、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准则。但是,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实际上并不平等,主体总要优于客体。西方心理学自然也承袭了这种理念,应对方式非此即彼,很少能够融合在一起。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应对行为中。而儒家赋予个人更多的自我调节方法,把西方文化中相对立的应对方式融合起来,形成儒家式的应对观。儒家应对观把精神性应对方式与非精神性应对方式结合在一起,既有积极的解决问题的非精神性实际行动,又有通过转变认知、寻找生命意义的精神性应对方式。总之,儒家应对观把西方文化中不相容的应对方式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自我调节的内容和个人应对压力的方法。

4结语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寻求内在超越的同时也强调积极的实践,这就从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动两个方面化解压力、解决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源是“物”文化,导致现代人在“心与物”、“内与外”、“形与神”之间更看重外在的物质占有和形体的享乐,出现了精神贫乏和信仰危机。这些精神、心灵层次的缺乏必然引起现代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各种压力体验。因此,当前许多关于压力的负面体验并不是普通的心理咨询或是治疗能够解决的,需要解决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儒家认为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特定的身心修炼达到对身心自我控制的目的。身心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升自我境界、体认更高的存在以达到个人与社会、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而应对压力只不过是自我控制的一个次要功能。压力在儒家看来主要是因为个人修养不够,应对之道就是通过醒悟、认识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总之,儒家思想认为有德行的人并不会有压力,感知到压力的存在必定是修养不到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内在心灵与外在行为的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从而缓解或消除压力。儒家应对在本质上就是充实、完善个人的日常生活,拥有积极的、能够获取人生真谛的生活方式就能够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就可以坦然地接受人生的压力与困境。建立一套抵御压力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就没有烦恼、没有压力,而是通过这样一套生活方式能够不断的体悟人生的完美和意义,遇到任何痛苦、不顺能够泰然处之,正确的看待压力。

参考文献

景怀斌.(2012).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4),58-61.

牟宗三.(1984).中国哲学的特质(p.20).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燕国材,刘同辉.(2005).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心理科学,28(4),780-783.

张立文.(1995).孔子仁学形上学.孔子研究,(1),25-29.

(宋)朱熹.(1983).四书章句集注(p.54).北京:中华书局.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Pearlin,L.,& Schooler,C.(1978).The structure of coping.JournalofHealth,19,2-21.

Morality and Stress Coping: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Shi Mengwei1,Wang Bingjiang2,Cen Yi3,Cheng Jieting4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2.The Sui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3.Tourism and Service Colleg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4.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Law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264209)

Abstract: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contains source of stressors,coping resources and coping style.Source of stressors is defect of moral;Coping resources is based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Cognition and coping are full of ethical considerations.Traditional Confucian coping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but also has to guide practice.It i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elf-efficacy,but also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o complete the goal,and give the individual more self-regulation approach.

Key words:Confucian;ethics;coping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社科博[2013(7)]。

通讯作者:程婕婷,E-mail:chengjieting@126.com。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6)03-0195-04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
问题导向式专题化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策略探讨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BOPPPS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Bb网络教学平台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研究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