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瓴”之“建”词义溯源

2016-02-28 21:06夏永声
学术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字典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夏永声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6)08-0175-02

学海酌蠡

“建瓴”之“建”词义溯源

夏永声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6)08-0175-02

“高屋建瓴”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引三国如淳说:“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翻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建音蹇。”《汉书·高帝纪》复用此语,唐颜师古也用上说,注音“建,音居偃反”。今人陈直却认为“建”是“建置、建砌”义,“瓴”是屋檐角上用以滴水的瓦片,所以“高屋建瓴”义为“在高高的屋顶上建砌瓦沟用以导水”。[1]胡丽珍持类似观点而没有注意到陈直的结论。[2]

我们认为,裴骃所引如淳的解释可信。《说文·瓦部》:“瓴,瓮似瓶也,从瓦令声”,《淮南子·修务》“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里“瓮、瓴”连用,这说明“瓴”可释为“盛水的瓦器”。陈直、胡丽珍对“建”的解释则难成立,因为《史记》原文不是“高屋建瓴”,而是“居高屋之上建瓴水”。抛开“水”字,只分析“建瓴”的结构,这是断章取义的误解,不过由来已久。梁简文帝萧纲的《弹棋论序》里就已经有了“建瓴高屋”,把“水”字省去了;宋代曾极《金陵百咏·天门山》则省为“高屋建瓴”;北周瘐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干脆直接省为“建瓴”,《周书·韦孝宽传》也有“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这种对原典语句的“活用”,加上汉语偶音节奏上的优势,就使得 “建瓴水”的“水”逐渐失落,以致人们将“建”的宾语误解为“瓴”。笔者认为应该还原完整的动宾结构,把“建瓴水”释为“倾倒瓶中之水”。但是“建”如何有了“倾倒”义,却需要解疑。《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等对这个“建”的释义差异很大。

第一种含糊其辞。《新华字典》“瓴”字条有“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高屋建~(从房顶上往下泻水)”,但是“建”字条下没有“泻水”的义项。[3]现代汉语词典》“高屋建瓴”条下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但在“建”字条没有“倾倒”义项。[4]《辞源》“建”字 亦无“倾倒”义项。[5]这三种辞书都没有确解“建”为“倾倒”的原因,不能令人满意。

第二种把“覆、倾倒”作为“建”的一个义项。如《汉语大字典》就引用《集韵》的说法,把“覆、倾倒”处理为“建”字的第八个义项。[6]这种处理我们也不能认同。裘锡圭根据卜辞和金文认为“建”字本来从“”(隐蔽之处),而《说文》讹作从“廴”;“建”字形体正像人“持物树立于‘’内之形,所树之物似是木柱一类东西”。[7]“建”在先秦古籍中多用为本义,如《诗·小雅·出车》有“设此旐矣,建彼旄矣”,朱熹集传:“言出车在郊,建设旗帜”;《尚书·大传》卷三有 “九十杖而朝,见君建杖”,郑玄注:“建,树也。”“树立”既然是“建”的本义,《汉语大字典》所收“建筑、建造、建设、建议、月建”等,自然可析为“树立”的引申义。唯独“倾倒”义项难以看作“树立”义项的引申。

第三种是把“建瓴”之“建”与“建树”之“建”当成两个词。如《汉语大词典》列出两个“建”,第一个读“居万切,去声”,有“树立、公布、建造”等16个义项;第二个读“纪偃切,上声”,意思是“覆,倾倒”,“建瓴”条下还明确说“建瓴”即“建瓴水”之省,意思是“倾倒瓶中之水”。[8]这个看法与裴骃引如淳之说为“建瓴”之“建”注音为“音蹇”,以及颜师古以 “居偃反”注音相合。这就说明,古籍中存在着两个写做“建”的词:一个是《说文》和《广韵》中的“居万切”,属于见部去声,也即“建树”之“建”(记为建1);另一个就是这个“音蹇、居偃反”,属于元部上声的“建”(记为建2)。建1和建2字形相同,但所记录的词不同,读音也不同。

第四种把“建”当成“瀽”的通假字。《辞海》“建”字条第6个义项为“通‘瀽’,倾倒。见‘高屋建瓴’”。《汉语成语词典》《新编汉语成语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9]“高屋建瓴”条都认为“‘建’通‘瀽’”,不但把建1和建2看成两个词,而且试图探讨建2和“瀽”字的关系,对此解释学界有相关研究。孙立新谈到关中方言里把往开锅的面条倒凉水叫做“瀽水”,[10]景尔强认为这个“瀽”就是建2的本字。景文认为关中方言中“瀽”字时至今日还是常用词,意思都是“倾倒”,认为司马迁用建2取代了“瀽”。[11]通假字说有利于讨论的深入,但景文的结论需做一点申述。

从古籍的用例来看,“瀽”字最早出现在宋代。①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诸色杂买》“杭城户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是目前发现的“瀽”字的最早用例。因此,不能说《史记》中是“建”字取代了“瀽”字,只能说司马迁借“建”字记录了当时语言中表示“倾倒”义而读作“居偃反”的这个词;而最晚从宋代开始,人们才开始用“瀽”字来记录它。到了元曲中,“瀽”字开始大量出现,如《随何赚风魔蒯通》有“我为甚的瀽一碗浆饭水,烧一陌纸钱灰”;《温太真玉镜台》有“把一盏酒瀽一半在阶基上”;等等。徐嘉瑞认为元曲中的“瀽”字,都是“倒”的意思。[12]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的夏阳,夏阳即今天的韩城市,属于关中方言区。朱正义认为,“《史记》的语言,是对汉代的口语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司马迁所依据的口语,主要或基本上是关中地方的,也就是说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的。”[13]冯玉涛考证了《史记》中“安堵、不起、不侵、豆比、乾没、苦恶、期期、先后”等词,认为它们都来自关中方言,有着雅言中没有出现过的意义。[14]建2所记录的词,除了《史记》本身和《汉书》对《史记》的移置以外,找不到其他用例。因此把这个词的源头看作关中方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1]陈直:《史记新证》,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

[2]胡丽珍:《高屋建瓴之“建瓴”新解》,《辞书研究》2011年第3期。

[3]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5]广东、广西、湖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7]裘锡圭:《说“建”》,《古文字研究》1989年第17期。

[8]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宋永培端木黎明:《汉语成语词典(修订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陈博:《新编汉语成语词典》,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10]孙立新:《西安方言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

[11]景尔强:《关中方言词语考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13]朱正义:《〈史记〉与汉代语言及关中方言》,《渭南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14]冯玉涛:《史记疑难词语考释》,《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责任编辑:陶原珂

夏永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韶关学院文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510631)。

猜你喜欢
大字典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最有思想的句子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利用《字汇》校正《汉语大字典》例释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