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的哈尼族地方媒介形象研究——以《红河日报》的哈尼族报道为例

2016-02-28 14:14黄涵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红河哈尼族哈尼

黄涵琪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系,云南 红河 661100)

框架理论下的哈尼族地方媒介形象研究——以《红河日报》的哈尼族报道为例

黄涵琪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系,云南 红河 6611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哈尼族作为一个人数不多、外界了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区。本文将运用框架理论对《红河日报》的哈尼族报道进行分析,并对地方媒介在哈尼族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真实、客观地呈现哈尼族形象提出建议。

哈尼族;媒介形象;《红河日报》;框架理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在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主要以哈尼族和彝族为主。在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曾提出,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是人们了解现实环境的重要窗口,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量越来越巨大,但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选择、加工等之后所呈现的环境,它制约和影响着人的认知和行为。

一、框架理论

人类学家贝特森最早提出“框架”的概念,之后被引入文化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新闻与传播领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等概念。框架理论认为,媒介的框架能帮助新闻工作者快速地处理海量的信息,并通过选择、加工后有效地呈现给受众。

二、研究发现及分析

《红河日报》由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员会主办,是红河州综合性的地方党报,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本文分别选取了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前后的两个时间点的相同月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是2006年6~8月和2013年6~8月,同时也是对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前后关于“哈尼族”的报道进行一个比较。

数据呈现:

第一,报道数量。通过对2006年6~8月与2013年6~8月红河日报关于“哈尼族”报道的检索,《红河日报》在“哈尼族”该关键词的报道数量方面,2006年6~8月为33篇,2013年6~8月为129篇,除去重复的,还有123篇。从数据统计可看出,在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红河日报》对哈尼族的报道在数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

第二,报道体裁。《红河日报》关于哈尼族的报道体裁方面,2006年6~8月期间,以一般地名公告出现,消息、通讯报道为主,评论性、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文章为辅。其中有11篇报道为一般的公告,提到的“哈尼族”以地名等出现;7篇报道为消息和通讯报道;15篇哈尼族文化等相关的评论性文章、散文和诗歌。2013年6~8月期间,报道体裁与之前比较相似,消息和通讯报道仍然作为主要的报道体裁,其中增加了11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以“哈尼梯田如何发展和建设”为主。

第三,报道篇幅和版面。在报道的篇幅方面,2006年6~8月的报道篇幅多以500字左右出现,与2006年相比,2013年6~8月间哈尼族相关报道的篇幅有所增加,多以800~1000字呈现。版面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2006年6~8月期间,报道版面主要集中在报纸第三版,共有17篇,其余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头版、第二版、第五版和第六版这4个版面。

第四,报道主题。报道主题是报道框架重要的呈现,它反映了报道框架中对哈尼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侧重。通过对报道的标题、版面和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2006年6~8月期间主要以“梯田文化”的议题为主。诸如,如何实现旅游与梯田文化的结合、梯田文化的保护等,“经济建设”议题为辅,以及少数民生议题构成。2013年6~8月期间,议题与之前有较大的不同,呈现的格局主要以“经济建设”议题为主,其中又以“美丽家园”“中国梦,红河路”等建设项目、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为主。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2006年以及2013年6~8月期间《红河日报》报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哈尼族形象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建设中的“困难户”现象。在《红河日报》所建构的哈尼族形象中,突出展现了通过政府各项经济建设工程和项目,哈尼族被“帮扶”的形象,哈尼族村寨和哈尼梯田的经济发展状况描绘的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图景,但是对哈尼文化以及传承并没有得到重点报道。二是以“哈尼梯田”为中心的文化形象。三是被边缘化的角色。作为红河州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相关的报道并没有得到地方媒介的重视,是经常被边缘化的角色。

对此,《红河日报》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点建议来建构和丰富哈尼族的形象:一是增加报道数量。作为红河州重要的地方媒介之一,在对本民族的报道数量方面太少,虽然哈尼梯田申遗前后红河日报对哈尼族相关的报道数量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二是丰富报道体裁,实现议题多样化。无论是申遗前后,关于哈尼族的报道多集中在村寨、哈尼梯田建设等方面,但是民族文化、节庆日介绍、人物等相关报道太少,如此呈现的哈尼族形象与真实中的形象会造成偏差,使得受众对于哈尼族的了解受到限制,同时会使读者阅读起来缺乏兴趣与新鲜感。三是加强对哈尼文化传承的呈现。无论是在2006年还是2013年的报道中,都有对哈尼族文化习俗、节庆日的介绍,如“哈尼美食——戈奎蘸水”“哈尼族苦扎扎节后的第一个街天情况,气氛欢乐”等,但是数量很少、篇幅短,没有形成系统的介绍,让读者无法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四是尽可能还原哈尼族民族形象,克服对少数民族的媒介偏见。

[1] 邵静.媒介框架论:中国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呈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13:90.

[2] 黄昕.框架分析视角下“官二代”媒介形象建构[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79.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8-89.

[4] 万新娜.框架理论下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J].当代传播,2014(6):107-108.

G216.2

A

1674-8883(2016)20-0114-01

黄涵琪(1989—),女,云南人,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全球化与传播专业,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全球化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红河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