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政治质量存疑的编辑加工技巧——以一篇海外博士生来稿为分析对象

2016-02-28 14:14林士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原稿文稿期刊

林士平

(西南政法大学 期刊编辑部,重庆 401120)

文稿政治质量存疑的编辑加工技巧——以一篇海外博士生来稿为分析对象

林士平

(西南政法大学 期刊编辑部,重庆 401120)

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不能以“文责自负”为由,对一切来稿皆原文照登。尤其是对于可能存在政治质量瑕疵的稿件,必须慎重而细致地处理。与此同时,一些编辑技巧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与核实引文是三种主要技巧。而且,这些编辑技巧的发挥是建立在良好的编辑素质与敬业精神基础之上的。实证表明,编辑劳动有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提高文稿质量和构建和谐编创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文稿加工;政治质量;编辑技巧

编辑出版工作并非仅仅是文稿收集、整理和复制,事实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包括内容质量在内的综合质量的“把关人”和“工程师”,尤其是期刊的政治质量在期刊质量综合考评中所占的权重相当大,甚至可以达到一票否决的程度。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政治生态的变化,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因此,学术期刊编辑把好稿件的政治质量关就显示出特殊的意义。对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来说,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一般期刊,因此,需要编辑人员增强政治素质、学术修养与业务能力,这对于保障期刊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文稿的加工需要编辑人员付出极大的耐心,对于文稿中相关政治问题的文献出处的查询核实工作需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勇气,即使是编辑人员付出的巨大的劳动,但在最终的出版物中并没有任何地方标明编辑的劳动过程,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却得到保证,这就是编辑人员最大的功劳,正如交通运输企业一样,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学术期刊的出版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也是最大的社会效益。本文拟以一篇学术文稿中有关政治问题的编辑加工处理的经验为例,说明这一命题。

一、编辑加工技巧举要

(一)追根溯源——对于指代不明的处理

《现代法学》2015年第4期发表的《国家荣誉制度及其宪法建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与纽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一文。[1]总体上政治质量合格,但在原稿中有个别地方不符合宣传口径与事实,编辑人员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本着尊重学术、尊重作者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对个别地方进行了订正,将修订意见提交给作者确认后再进入出版流程。

原稿中的有些误差不具有显在性,但仔细甄别就能发现。如原稿为:“现代国家荣誉制度中被表彰而获得‘非世袭制’的荣誉……现已经对政治人物构成的‘建国神话’的叙事和逻辑结构进行了充分研究[9]”。表面上看,这个句子没有什么问题。但编辑人员查看了参考文献[9]所指向的文献。该文献为:Harrison H.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33-172.由此不难看出,该文献指向清帝退位的1911年(清宣统三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爆发)至1929年北伐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这段历史期间。那么,这篇文章主题在于研究我国宪法上的国家荣誉制度。那文章中的内容就涉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阶段。因此,我们不能不区分旧中国与新中国。文章中笼统地使用“建国神话”来描述,而且只有当读者查看参考文献才知道所指为旧中国,这类表述至少是不严谨的,因此,编辑人员修改为:“国外学者已经对民国时期由政治人物构成的‘建国神话’的叙事和逻辑结构进行了充分研究[9]”。这样一来,既明确了研究者为外国学者,同时又指明了所建之国为“民国”。从而防止了让读者误读为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对新中国的评价。直言之,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事实,而不可能是什么“神话”。

(二)正本清源——对于提法不当的处理

原稿写道:“诚如研究者所指出的,该项规定中之所以把烈士①定义追溯到辛亥革命而非1929年中共建党,这说明是将‘是否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作为衡量构成烈士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追溯到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合法继承者。[51]”编辑人员在处理该段文字时认为,经过认真的阅读和领会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第二段载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无论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其它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明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2]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对于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不宜使用“合法继承者”来表述。进一步查阅作者引用的文献,文献为:Hung C.The cult of red martyr:Politics of commemor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sory,2008,43(2):279-340.为外文文献。对于持不同政治见解的国外学者提出的观点,并非不能提及,但国内作者应当表明态度。如果是持赞同态度,那就应当首先审查外文作者的观点是否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议相符合,如有不符合,应当进行编辑加工处理。经编辑与原稿作者沟通,本段修改为:“……追溯到辛亥革命意味着对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积极评价[51]。”[1]

(三)核实引文——对于文献引用不实的处理

对于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言论的引用也应当特别仔细地审阅。如该文原稿写道:“毛泽东主席在对于草案的批示中专门指出‘奖章不应于军委颁发,而应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这样才具有国家统一奖励的意义。’”编辑人员审阅到此段时,凭直觉就感到应当核实该文献的出处。作者在参考文献中标明为出自《光明日报》,具体内容为:慕崧.新中国军队奖励制度是如何建立的[N].光明日报,2011-01-26(11).编辑人员认为,党和国家领导的指示应当有权威出处,《光明日报》当是权威媒体,但文献责任者仅仅是个人,仍然需要进一步核实。编辑人员通过网络查找,得知责任者慕崧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编研室原主任、编审,该编研室担负着编写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职责,这样一来,文献的可信度得到初步确证。不过,编辑人员还是不放心,就直接查阅了文献指向的《光明日报》2011年1月26日第11版上的该文。报纸上的原文如下:“8月16日,罗荣桓、赖传珠、徐立清将两个奖章条例(草案)及奖章图案呈毛泽东审批,并提出3点意见:1.奖章不应由军委颁发,而应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这样才具有国家统一奖励的意义”,“毛泽东于10月24日批示:‘周总理:此件请你处理。勋章、奖章等,应当由政府来颁发,请与有关同志商定。’”[3]经此查证,充分说明作者原稿中所引用的文字有误。因此,编辑人员按照首发媒体的原样将原稿的相关内容加以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及时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作者进行了沟通。最终修改为:“毛泽东主席在对于草案的指示中专门指出‘勋章、奖章等,应当由政府来颁发’[22]”。[1]这样处理,既保持了作者原稿文风的基本风格,又充分尊重了引用文献所指明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处理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历史文献之时,容不得半点疏忽,一定要保持文献原貌,核实出处。在该处的处理中,编辑人员认为,尽管该文献出自公民个人,且《新中国军队奖励制度是如何建立的》一文是报纸发表的文章,因此,没有在文章中注明毛泽东主席审批意见的原始档案源自何处,但考虑到作者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编研室原主任、编审,作者所引用的文献档案应当有可信的出处,同时,《光明日报》作为国家级正规媒体,在发表该文前必定会对文献出处进行核实,只是由于报纸文章与学术期刊文献不同,没有列出正规的参考文献表,因此,仅从文章本身看不到原始出处,但编辑人员认为该媒体是可以信任的,因而保留了该参考文献表中的相关内容。

二、作者的反馈

笔者将在编辑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成文之后,考虑到其中内容涉及该海外留学人员的原稿修改前后的部分内容,便将拟发表编辑经验一文的意图告诉了该作者,同时将成文初稿发给他审阅。远在美国纽约的作者不久便用即时通讯工具回复:“编辑老师,您好!看完您的文章很是受益。之前看到您在稿件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根据编辑部的操作规范,加工修改后的文稿需要经由作者确认),就非常感动。刚刚读了您的这篇文章,更能理解和领悟您修订中的用意与心力,特别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把关,以及对于文献资料的考证。真的是辛苦老师了,我也为自己的文章能够作为‘分析范本’而倍感荣幸。您文章中所剖析的三个问题,都是原文中存在的问题。之前看您的校订稿时,也没想到需要如此费心推敲文字的表达、查证文献。简单的修改背后,有那么多讲究和用意。非常感激、感动。”

编辑人员从来就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与各学科的著名学者相比,编辑的话语权较为边缘化,编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辅助性质,辅助性的工作只是表明它的主次作用,并不能否定它的必要性,比如军队的后勤工作,往往是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后勤保障部队的编辑队伍,它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在期刊编辑界工作30多年的编辑人员,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得到作者的如此肯定和赞扬,这是一种职业荣耀,也是和谐编创关系的充分体现。文稿加工工作看似平凡而繁琐,事实上,华丽壮观的文化大厦皆由一砖一石建成,而每一位编辑人员的辛勤付出,都是在为中华文化的宏伟事业添砖加瓦。

三、启示

通过以上例子,笔者在处理该原稿的过程中有三点认识:

第一,编辑人员一定要具有政治敏锐性。我们不难看出,在处理政治质量存疑原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一定要有政治敏锐性,尤其是对党史、国史、军史,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问题或提法,不能仅仅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就行了。如前述第一个例子,如果不仔细查看英文参考文献,断然很难发现其中隐性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人员的论文时,更应当仔细,这类文章的文献来源构成复杂。特别是受国际学术期刊引文著录范式(比如《芝加哥论文格式(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的影响以及是对一些英文文献的引用,一定要认真查看核实,毕竟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在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同时,要注意所引用文献的意识形态倾向。第二个例子中,如果不查看《光明日报》原文,也很难发现问题。编辑人员能够发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

第二,编辑人员要有敬业奉献精神。仅以上二例来说,要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肯定会耗费编辑人员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但从预防政治质量事故或瑕疵的角度考量,笔者认为,花再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是值得的。如果等到事故之后,则悔之晚矣,无论对期刊、对作者、对编辑人员来说都是损失,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难挽回。这对于那些事务繁杂、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编辑人员来说,更具有针对性,不能因为赶工作进度,就忽视了“细节”,有些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高校任职的学术期刊编辑,更不能以教师课时来类比编辑工作时间,也许,处理这样一篇政治质量存疑的稿件,要花数倍于处理一般稿件的时间,但工作报酬并没有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增多,不过,这不能成为我们“偷工减料”的理由,个人的成绩与奉献,并非仅是物质标准来衡量,同时,如同交通行车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率一样,出版政治质量合格是最大的安全与效率,党和国家将出版重任委以编辑出版人员,我们就有坚守好阵地的意识与决心,就应当为此倾尽全力。

第三,编辑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以第一个例子来说,如果编辑人员不具备学术品质,对于英文文献不加关注,很难发现原稿中存疑的问题,同时,编辑人员对于文史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基础,该英文文献的作者亨利•哈里森(Harrison H.)之所以选择1911 ~ 1929年的期间的中国历史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此期间是即辛亥革命爆发至北伐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这一历史期间,正是旧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背景,对于如何在文章中正确使用表述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编辑并非以“剪刀加浆糊”或者“原文照登,文责自负”为职业心态来处理文章,文责归文责,出版责任归出版责任,若编辑人员没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很难顺利完成学术把关与消灭政治差错的责任。

总之,编辑出版无小事,谨此以同行共勉。任何在普通人看来可以容忍的文字差错,或者标点符号误用乱用,在编辑出版物的过程中,就是不可容忍的。尤其对于出版物中政治性错误,我们认为应当实行“零容忍”,否则造成谬误流传,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注释:①原稿此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政部1950年所颁布的《关于革命烈士的几点解释》中所指的烈士范围。

[1] 王理万.国家荣誉制度及其宪法建构[J].现代法学,2015,37(3):74-85.

[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06-27.

[3] 慕崧.新中国军队奖励制度是如何建立的[N].光明日报,2011-01-26(11).

G232

A

1674-8883(2016)20-0256-02

林士平(1963—),贵州贵阳人,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期刊编辑部副编审,2008年获得“重庆市十佳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2014年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玉笔奖”。

猜你喜欢
原稿文稿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期刊问答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