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策略———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分析

2016-02-28 16:48翟立强黑河学院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2期
关键词:钢铁产业钢铁企业一带一路

■ 翟立强 黑河学院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策略———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分析

■翟立强黑河学院

本文为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美国TPP战略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14E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钢铁产能迅速扩张,实现了超预期的高速发展。近年来,经济增速回落,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中国钢铁产业遇到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等诸多问题,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推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也将使中国钢铁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摆脱现实困境。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探讨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促进我们钢铁产业健康发展新策略。

一、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过剩日趋严重

钢铁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本投入规模大,投入与产出之间时滞较长等主要特征,极易引发产能过剩。采用产业集中度(CRn指数)与产能利用率两个指标对中国钢铁产业产能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产业集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产业集中度越高,最具竞争力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越强,能够有效阻止新企业进入市场,控制了行业企业数量的过快增长。2007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CR4为17.3%,2010年上升到21.7%,2012年为21.5%,2014年CR10仅为36.6%。

数据表明,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速度缓慢,并处于偏低水平,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确在不断攀升。譬如,2007年日本钢铁产业集中度CR4为74.8%,2010年上升到78.8%,2012年已超过80%,2014年达83.4%。产能利用率反映企业的投入有效利用程度,是判断产能过剩最直接的指标。2010-2014年,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2.1%、82.3%、80.3%、72%与70.69%。数据表明,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3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已低于80%,产能过剩日趋严重。自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钢铁产业进行新一轮产能调控,先后颁布并实施多项产业政策,确实淘汰掉了一批落后产能,但新增的落后产能超过淘汰的落后产能。2006-2012年,中国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0.76亿吨,但新增产能高达4.4亿吨,在建的产能规模依然偏高。

(二)钢铁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利润降幅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能扩张速度绝大多数年份超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但受行业过度投资、国内外市场需求放缓、出口贸易摩擦增多、资源与环境制约、行业融资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钢铁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利润大幅下降。2014年全国钢企实现利润2192亿元,同比下降15.3%。2015 年1-6月全国大中型钢企实现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下降17.9%;实现利润16.4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216.8亿元,增亏167.7亿元。根据重点钢铁企业公布的2015年1-9月经营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亏损正不断加剧:宝钢实现营业收入1221.9亿元,同比下降14.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下降55%。鞍钢实现营业收入415.6亿元,同比下降27.3%;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8.9亿元,同比下降196.2%。首钢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下降25.3%;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5.7亿元。沙钢实现营业收入68.1亿元,同比下降11.1%;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0.73亿元,同比下降239.2%。

(三)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近年来,中国钢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2011-2014年钢材出口总额为513亿美元、515亿美元、532亿美元和708.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9.2%、0.5%、3.4%和31.6%。从出口结构来看,主要以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的粗钢出口为主。2014年粗钢出口量为0.84亿吨,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高达89.7%。与此相对应,中国主要从日本、德国进口高附加值与高技术含量的冷轧薄板带、中厚特带钢、电工钢板等钢材品种。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引发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钢铁产业已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1996-2012年,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共147项,启动调查方多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采取的手段趋于多样化,涉案产品品种逐渐增加且由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与此同时,部分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欧美对中国钢铁产品启动类似调查。2012年中国钢铁产品遭遇26项贸易救济调查,2015年1-6月中国钢铁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已高达58项,启动调查方涉及欧美、亚洲、拉美等地的20个国家。2015年11月,美欧9家钢铁协会发表联合声明,称全球钢铁行业正遭受产能过剩危机,中国钢铁行业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影响者,并反对2016年12月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二、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一)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中国钢材的出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其普遍选择。沿线国家中的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泰国、印尼等国都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但却面临资金匮乏、技术与装备落后、建设经验不足等现实约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营运能力,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能够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融资支持,2015年12月25日亚投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已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投入第一单。

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总体向好,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作用突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中国企业对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为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在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达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同时,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一批互联互通项目顺利推进,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马伊纳克水电站已经投入运营,中塔公路一期项目已全线贯通,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已开工建设。由于钢铁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其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对钢材的市场需求,也必然有利于扩大中国钢材的出口。

(二)有利于钢铁企业与欧盟先进技术的投资合作,不断拓展第三国市场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期间,中欧共同发表的《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要为促进双边互利的贸易投资交流创造开放的条件。目前,双方已在金融、能源、生态园区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展顺利,经贸合作实现了快速、均衡发展。

2003年欧盟钢铁产业通过建立欧洲钢铁技术平台(ESTEP)共同致力于技术研发,在稳定与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实现了行业的低碳发展。借助ESTEP,欧盟钢铁产业已在新熔融还原工艺、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CCS)等低碳技术研发领域实现突破,并研发了清洁高效的钢铁技术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总部分别位于卢森堡,瑞典与德国的全球最优秀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SSAB与蒂森克虏伯,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强调持续研发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在生产能力方面,而在技术水平与市场绩效方面则表现不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钢铁企业尤应彻底改变以往过度注重钢铁出口规模,而轻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质量的传统做法,加强与欧盟钢铁企业的投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双方的生产能力、技术研发与管理经验等优势相结合,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欧盟互联互通项目,积极拓展第三国市场,深化互利共赢格局。

(三)有利于实施铁矿石进口多元化战略,降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

铁矿石对于钢铁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其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中国铁矿石储量丰富,原矿储量与铁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铁矿石人均储量与铁矿石品位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铁矿石品位低,增加了开采与冶炼成本,提高钢铁生产成本,导致对铁矿石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钢铁企业成为铁矿石国际市场上最大需求方。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进口量的80%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2- 2014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为65.1%、68.8%与78.5%。受铁矿石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铁矿石国际市场价格谈判缺乏议价能力等因素影响,中国钢铁企业蒙受了巨大利益损失。

中国是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必须要拥自己的话语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乌克兰、印尼等国铁矿石资源也很丰富,又与中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互补性较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应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并推动产业链高端延伸。因为自然资源向来属于政治敏感领域,中国钢铁企业也应根据沿线国家的国情采取矿山投资、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与上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施铁矿石进口多元化战略,降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与进口风险。

(四)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降低TPP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高调加入并主导TPP谈判以来,亚太地区国家纷纷加入,使其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战略效果逐步凸显。2015年10月,TPP谈判基本达成协议,各方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各成员国钢铁产业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互补性。美国、日本的钢铁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亚太地区是其钢材出口最重要的市场,同时该地区也是全球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于美国、日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随着TPP协议基本达成,将改变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格局,钢铁产业生产环节分工与布局也将随之调整,将阻断周边亚太国家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市场准入,使中国钢铁产品遭受“贸易转移效应”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同。沿线各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希冀能够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对话与合作更为频繁,政治关系更为密切,而良好的政治关系是相互之间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提。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降低了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同时沿线国家拥有强劲的市场需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条件,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从而降低美国TPP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新策略

(一)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经济欠发达经济体,制度环境差异大,据《华尔街日报》公布的2013年数据,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三个指标综合考量沿线各国的制度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欧洲国家制度环境质量普遍较好,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对其进行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中亚地区各国制度环境质量三项指标分值均较低,中国钢铁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将会遇到较多障碍,投资成本与风险偏高;而亚太地区中的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项指标分值较高,越南、印尼、印度等国三项指标分值均比较偏低。

沿线国家中WTO成员所占比重不高,多数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且市场基础薄弱,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存在覆盖面低与保护水平不高等问题,已难以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针对钢铁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中国政府应尽快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保障体系,构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在遵循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与沿线国家签订新的BIT,提高对投资的保护标准,增强法律保障,维护企业投资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促进钢铁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优化贸易结构,拓展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空间,化解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争端,降低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二)政府强化钢铁产业高度市场化政策导向,改进产能调控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对钢铁产业进行多轮的产能调控,以期促进钢铁产业健康发展。譬如,《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政府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财政奖励、考核问责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通过财税、金融、贸易、土地等各项政策与钢铁产业政策衔接,加强政府政策对钢铁产业的宏观引导。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而产业集中度则出现“逆集中化”的趋势,钢铁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有鉴于此,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合理地界定行为边界,应强化钢铁产业高度市场化导向,改进产能调控政策,改变以往采取的产能总量控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彻底清理各类歧视性准入政策,扩大钢铁行业的市场开放度,引入外部竞争。政府产业政策应以无歧视性的间接手段为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减少行业的无序竞争。

(三)促进中国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树立钢铁企业良好的形象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黎成果,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将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钢铁产业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先进钢铁国家通过不断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开发环境和谐型炼铁工艺技术、新型悬浮炼铁技术等突破性节能技术,以加快实现钢铁产业的低碳发展。中国钢铁产业低碳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低碳工艺创新力与新能源研发动力不足,整体能耗水平远高于韩国、日本等国,同时缺乏必要的环保治理措施。

中国钢铁企业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环保技术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在煤调湿技术、高炉优化与智能控制、热轧余热回收等领域实现突破,鼓励钢铁企业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降低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应确立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企业深化合作,针对高尖端技术的研发可以采取联合攻关方式,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整合钢铁产业链,促使合作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外直接投资中要尊重东道国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制度,积极参与当地的公共事业,保护当地雇员的合法权益,树立中国钢铁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钢铁企业加强战略供应链管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领先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战略供应链管控能力较弱,而安赛乐米塔尔、浦项制铁等世界领先钢铁企业,都是通过国际兼并重组、与上下游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等方式,提升了其战略供应链管控能力。

譬如,2006年安赛乐与米塔尔合并,组建了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与三井物产、商船三井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增强了战略供应链管控能力;浦项制铁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资源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稳定资源供应的同时通过投资参股下游产业保障钢铁产品销售的稳定性。中国钢铁企业应向世界领先企业学习,根据沿线国家的国情采取矿山投资、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与上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下游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合作共同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钢铁企业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与上下游优秀企业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战略供应链管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赵宁.国际先进钢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启示——以河北省钢铁产业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4(9).

[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 .理论月刊,2014 (11).

[3]徐朝阳,周念利.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J].经济研究,2015(2).

[4]桑百川,杨立卓.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5(8).

猜你喜欢
钢铁产业钢铁企业一带一路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与展望
河北省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关于钢铁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人大财经委化解过剩产能
新时期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以钢铁产业为例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关于钢铁企业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