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体现“真”“善”“美”
——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用原则缺失的思考

2016-03-01 10:58乔继华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6年9期
关键词:准则语境原则

乔继华

在日常的听课、区域性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下简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常将课堂教学以这样三种“质态”呈现给我们:一是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认知语言材料,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然而,到了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时候,学生却显得力不从心、不够自信;二是在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时,学生不善于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选择已学和刚学的词汇、句式开展交流,常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三是在具有中西文化对比的情境中,教师不善于用自身美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以及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三种“质态”?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信息输入量不足、质量不高;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忽视发展学生“对语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邓玉梅,2004,7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关注语言的工具性,不关注语言的人文性,以及在课后、课中缺乏对语用原则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以致于使课堂教学不能体现“真”、“善”、“美”。

一、课堂教学因语用原则缺失而失“真”、缺“善”、欠“美”

语用原则缺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缺乏对语用原则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仅关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达成”、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流程的流畅等因素,而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足且质量高的语言信息、恰当表达形式的指导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影响,造成他们不能自信地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式得体表达,以及呈现美的言行举止的倾向。

1.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失“真”

课堂教学中的“真”是指教师使用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开展教学实践,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输出有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学会用有数量和质量的语句进行有效输出的过程。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仅向学生输出与本课有关的语言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注意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导致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认知语言材料、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而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使课堂教学失“真”。

【案例1】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采用听、说、读、写让学生感知、理解了文本的基本信息,以及本课的语言知识点:Whose...is this? It’s...It’s so beautiful.Thank you.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互动:

T:(手中拿着一件半新且不怎么漂亮的dress)Whose dress is this,Helen?

Ss:It’s my cousin’s.

T:It’s so beautiful.

Ss:Thank you.

接着,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S:(手中拿着一件半新且不怎么漂亮的dress)Whose dress is this,Helen?

T:It’s my cousin’s.

S:It’s so beautiful.

T:Thank you.

【成因分析】数量准则要求说话者输出的语言信息量适中,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输出的语言信息要真实且有依据。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只希望学生熟悉核心句子:Whose...is this?It’s...,而忽视与学生进行以下条理清晰且足够量的语言信息交流:

T:(手中拿着一件半新且不怎么漂亮的 dress)Whose dress is this,Helen?

S:It’s my cousin’s.

T:Is it old or new?

S:It is not old or new.

T:What do you think of it?

S:It’s not too bad.

T:Thank you.

在角色扮演操练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核心句子:Whose...is this?It’s...,而疏忽dress是半新且不怎么漂亮的事实,仍然教学生说“It’s so beautiful”,由此导致其语言输出缺乏真实性。

2.课堂教学中的“善”与缺“善”

课堂教学中的“善”是指教师应用礼貌原则中的宽宏准则、策略准则间接处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参与交流,使其“善”于运用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词和句进行表达的方式。

在学习词和句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先进行机械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词和句的用法后,再设计与词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适应性操练。在适应性操练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出现语用失误,教师不但不给予宽慰与策略上的指导,反而给予批评。如此这般,学生既学不会在生生交流中善待同伴,也学不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善于选择适当的词和句表达,课堂教学因此而缺“善”。

【案例2】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Story time板块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学会了本课的核心词和句,用大组、小组操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elp you?但是,在接下来教师设计的At the snack bar情境中,学生仍然用Can I help you?进行如下对话:

S1:Can I help you?

S2: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glass of milk.

S1:Anything else?

S2:Nothing.How much are they?

S1:They’re twenty yuan.

S2:OK.Here you are.

S1:Thank you.

【成因分析】宽宏准则要求说话者宽以待人,使听话者感受到尊重。情境对话结束后,教师不但不说“You’d better say...”,也不宽容S1用了不符合语境的句子,反而对其进行批评,使学生感到委屈和不解。策略准则要求说话者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其意图,使听话者不会产生歧义。批评过后,教师给学生做了这样的讲解:在At the snack bar中不能用“Can I help you”,要用“What would you like”;至于在商场“Can I help you”表示“MayIshow youanything?”(Paul Procter,1978,527)之意;在快餐店“What would you like?”表示“If you ask someone if they would like something or 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you are politely offering them something or inviting them to do something.”(辛 克 莱 尔 ,2000,967)。教师没能向学生说清楚,导致学生只能记住教师的讲解,而不能形成良好的语用能力。

3.课堂教学中的“美”与欠“美”

课堂教学中的“美”是指教师运用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赞同准则诱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文明、优雅地使用语言,使他们达到语言、举止皆“美”的境界。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善于赞扬学生。在有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中,教师不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培养学生对西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正是教师对赞扬和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忽视,导致学生不会使用赞扬语及形成对西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的言语、举止欠“美”。

【案例3】在教完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板块后,教师播放了“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两段视频,并引导学生就视频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S1:What do people often do at Christmas?

S2:They buy presents for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 and have a big lunch.

S1:What about our Spring Festival?

S2:People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at dumplings.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give children red packets.

S1:What do children do when Christmas Eve comes?

S2:They put a stocking on their beds and wait for presents.

S1:What do children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S2:They have a big dinner together with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只说了声“OK”,接着便带领学生做练习册上的作业。

【成因分析】赞扬准则要求说话者用欣赏的眼光赞扬听话者,使听话者有成就感。学生展示完毕,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表现视而不见,不给予诸如Wonderful!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之类的赞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不到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功。赞同准则要求说话者尽量缩小与听话者之间的不一致,使双方对共同点给予认同,对差异给予理解。展示过后,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不做任何补充与比较,诸如在圣诞节时父母给孩子礼物或亲朋互赠礼物,孩子或亲朋要当面打开礼盒并表示欣赏、感谢之意;在中国的春节,长辈常给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也会当面表示感谢,但不当面打开“红包”。教师对中西文化对比的疏忽将影响学生接纳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阻碍他们未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如何使课堂教学体现“真”、“善”、“美”

传统的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仅使学生掌握合乎语法规则的语句,却不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聚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疏忽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虽能使学生开口讲英语,用英语做事,但是,学生却不能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进行外语教学时,仅仅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了解这种语言结构赖以生存的文化结构……”(欧阳东峰,2000,130)。如何让课堂教学体现“真”、“善”、“美”,使学生既能掌握语言知识,又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没有障碍?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语用原则,理解和应用语用原则,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善”、“美”,并通过不同方式体现“真”、“善”、“美”。

1.学习、理解和应用语用原则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也应遵守这两项原则。但是,教师对这两项原则知之甚少,即使了解一些有关这两项原则的内容,也不主动去探究,由此导致其语言的输出既没有数量和质量,又不能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造成学生语用能力得不到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应学习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两原则的价值取向,应用两原则指导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应追求“真”、“善”、“美”

课堂教学仅满足于在单位时间内(40分钟)向学生输出文本的基本信息,教授词和句的基本用法,指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交流互动,忽视语言文化和人文素养,课堂教学将会失“真”、缺“善”、欠“美”。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应追求课堂教学的“真”——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容量适宜、可信度和清晰度高;“善”——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和句进行有效言语交流的能力;“美”——教会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使用赞扬和求同存异,使其言行皆“美”。

3.课堂教学应体现“真”、“善”、“美”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游戏、歌谣、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却疏于借助影像、网络资源等营造真实的交际场景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开展交流、得体表达,导致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强。因此,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体现“真”、“善”、“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应体现“真”、“善”、“美”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将推动教师在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教育部,2012)的同时,寻求语言教学的“真”、“善”、“美”,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健全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未来学习英语和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基。

猜你喜欢
准则语境原则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