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艺术

2016-03-01 17:35卢荔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6期
关键词:选题音乐

卢荔红

(作者单位: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浅析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艺术

卢荔红

(作者单位: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摘 要:媒介生态的变化,促使媒体竞争加剧,电视节目进入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如何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收视品味,进而实现节目的品牌化,已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电视专题片的选题、镜头剪辑、同期声和音乐使用等方面,对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选题;镜头剪辑;同期声;音乐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定和区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颇有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二者在“真实”的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其所谓的区别,不过是在学术界理论争端的阴影下,在实践领域约定俗成的不同而已。电视专题片在表现形式上是艺术的真实,在选题上一般是自上而下,具有广泛的意识形态基础;电视纪录片则是客观的真实,在选题上一般是自下而上,具有“草根”的个性化形态。至于二者的异同,学界已有连篇累牍的论述,笔者不再列举,现仅就电视专题片的制作链条上,摘出部分环节,略谈自己的认识。

电视专题片以其独特的视觉和领域,为受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或者知之甚少的世界,带领受众进入一个较为陌生的空间,以好奇和新鲜引发受众兴趣,故电视专题片已成为电视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一个重要阵地。集艺术性、审美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电视专题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形成了电视屏幕上的一个新亮点。[1]媒介在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功能下,还要吸引受众的眼球,以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娱乐至死”的理念在媒介繁衍生息,甚至将专题片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但笔者认为,电视专题片对受众认知、价值观、情感和道德观念有巨大的影响,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空间。因此,打造好的电视专题节目,不仅可以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也可通过高质量的专题片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和公众形象。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诸如选题、立意、拍摄、剪辑、解说、配音以及感人的细节和背景,笔者不能一一阐述,截取其中几个方面,做出如下梳理。

1 精心的选题和立意

电视专题片的选题和立意,在整个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好的选题,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要选好题材,策划者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实际情况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判断重大题材的价值取向,确定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2]受众赋予电视专题片的价值不是娱乐,而是要给受众解密鲜为人知的世界,或者客观真实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文化意义,故而专题片的选题和立意要有认知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并满足受众的收视欲望,提升收视率,达到专题片的效果。

譬如,海峡卫视拍摄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客家人》,其中五枚拳的专题片,其选题就突出了地方特色、认知价值和文化价值,赢得了受众较高的赞誉。首先,五枚拳是中国众多拳种中,极少数有着“传女不传男”门规的拳种之一。在很多拳种“传男不传女”的情况下,这种门规有着自己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引发了受众的收看欲望;其次,关于五枚拳题材的地方戏被不断搬上当地舞台,且“五枚拳”走进了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课,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海峡卫视播出这样的节目,可谓接地气的杰作;第三,与五枚拳在当地享有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相比,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其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这一角度审视“五枚拳”,就极具认知价值,也包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通过这档专题片,让受众深入了解被确立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枚拳”。五枚拳始于明代,发源于北方的武术流派,创始人是少林寺僧尼五枚师太,在中原极少传承,但在闽西汀江河畔的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得以继承,成为客家武术的代表性拳种。由五枚师太弟子花鼓娘子梅花带入上杭,并将五枚拳与当地拳种结合,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也就是现在的上杭女子“五枚拳”。这样的选题和立意,符合当地受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受众在节目中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互动,并且,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和普遍性。因此,选题和立意是电视专题片的关键,好的题材能给受众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期待,自然会收到好的社会效果。

2 镜头的剪辑

有了精心的选题和构思立意,加上专题片的精心策划,拍摄人员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在拍摄中截取最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好的选题和拍摄的整个过程,最后要通过剪辑完成作品。专题片的剪辑就像裁缝,有了素材和构思,就要围绕主题和构思裁剪素材。可以说,镜头的剪辑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视专题片有别于电视剧和新闻报道,镜头的剪辑也有不同的要求。“电视专题片具有‘一短四多’的特点,一短就是时间短,一般为15~25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四多就是镜头多、语言多、特技多、字幕多。”[3]针对电视专题片的这种特性,剪辑师要在繁杂的镜头画面中,在符合受众思维逻辑的基础上,创造性裁剪组接,制作出画面流畅的视频作品。剪辑师根据主题和构思对镜头加以取舍,没有固定的范式,这里不再赘述,现将镜头组接中常见的问题,列述如下。

2.1 动静结合

镜头剪辑的常态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这样的组合可保证画面的流畅性和延续性,既有助于在画面中展示事物的细节,也可使画面生动形象。两个相对静止的镜头组接时,要保持两个镜头画面内容的一致性。譬如,莆田电视台《文化莆田》栏目第三十九期《青山绿水,爱在岭下》,在游人结伴而行傍水山路登山的镜头后,紧接着出现一个女子在溪流边洗手的镜头。这两个镜头的组接过渡就十分吻合,既保证了画面流畅,又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个主题画面运动的镜头组接,要根据运动镜头的方向,合理保留或者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达到动接动、静接静的目的。一动一静的两个镜头组接,要寻找运动镜头的停顿处或遮挡处切换,实在没有停顿或遮挡处,就要选择在运动镜头不醒目的地方进行切换。其次,无关镜头的剪辑,要遵守小景少留,大景多留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质感和流畅。

2.2 剪辑节奏

影响电视专题片节奏的因素很多,诸如人物、事物的构图、色彩变化、解说、音效、效果特性,镜头的运动和组接等,但主要因素是镜头的运动和组接。专题片的节奏严重影响着其质量,如果处理不当,要么感觉无精打采,让受众感到乏味;要么跳跃太快,让受众不知所云。节奏的控制,除了拍摄人员根据节目及编导的意图控制摄像机的移动速度外,后期制作人员应根据表现的主题和情节安排,对镜头合理取舍,对长短镜头进行张弛有度的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增强节目的可视性。譬如《青山绿水,爱在岭下》专题片中,长镜头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了瀑布,伴随着瀑布的声响和李梦阳的诗句——“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选择了一组静止镜头,让受众慢慢体会何谓人间仙境。

2.3 声画和谐

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视听艺术,在电视专题片中,声画和谐不仅是表现主题的需要,也是受众的需要。解说词、同期声等有声语言是画面的补充,音乐背景可以更好地渲染烘托氛围,只有声画二者和谐统一,才能彰显电视艺术的魅力。处理声画关系,要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所谓的独立,镜头画面为表现主题的主要载体,声音是辅助和衍生;所谓的统一,在声音与画面的搭配要做到天衣无缝,不能驴头马嘴或虎头蛇尾。相对独立能给受众留下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回味无穷的感受,相对统一能让声音与镜头剪辑相得益彰。

电视专题片的镜头剪辑是一项艺术再创作,在保证画面流畅的前提下,不仅要尊重镜头的真实,还要艺术再现。“视艺术是时空的视觉艺术,画面表现必须具备视觉的连贯性,其主要表现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继承和延续上。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通常情况下是镜头剪辑完成的。”[4]除此之外,音效的搭配,不仅能衍生信息,凸显主题,还能烘托氛围,提升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性和可视性。

3 同期声和音乐的使用

3.1 同期声

专题片的真实,不仅要依靠生动的画面展示,还要有声音的补充,故而同期声是专题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期声是与视频镜头同步记录的现场声音,包括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现场同期声是拍摄现场声音信号的同步记录,具有原始的真实,不仅烘托意境、渲染氛围,还增强画面的生机和活力。采访同期声是现场记者根据提前编好的提纲,针对某一话题,让被采访者直接发言,与电视受众进行交流。同期声对专题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滥用同期声,会适得其反。“同期声是一种独特的造型元素,只有谨慎地、艺术地加以运用,方能成为‘遣词造句’的有效成分。”[5]笔者曾看过个别专题片,将现场的所有声音,甚至噪音全部剪辑到片子中,导致片子吵杂混乱,有的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同时出现,且互相干扰,没有主次,只能听到乱哄哄一片。还有的同期声与事实不符,夜景中添杂着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诸如此类,不但没有发挥同期声的作用,反而使画面显得虚假。

3.2 音乐

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与同期声一样,不是独立的存在,必须为画面所表现的主题服务,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音乐的神奇在于它可以通过旋律,将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电视专题片中,不仅要通过画面和声音展现真实,还要表达情感,但仅通过画面表达情感显然是不够的,仅用声音传递情感,有点单调和苦涩,合理使用音乐,就可以将专题片中角色的思绪、情感以及情节的发展波动,生动地展现给受众。譬如,莆田电视台为国庆六十年献礼之作的《莆田六十年》——莆田崛起专题片中,当镜头出现妈祖像、妈祖庙时,舒缓的音乐仿佛将受众带进了厚重的历史,感受妈祖故里的文化底蕴,当镜头出现在东圳路等现代莆田街区时,改用欢快的音乐,体现莆田崛起的速度和城市的魅力,真是绝妙的组合。

诚然,音乐的选择要考虑与其他要素的相互配合,特别是音乐要与当前展现的画面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音乐的起落,音量的高低,以及乐段之间的过度衔接,都要非常流畅。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与同期声混杂,更不能与画面相背离。

总之,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是一个繁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在真实性的指导下,精心策划,选取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的题材。后期制作要以镜头画面为中心,音响为辅助,做好镜头的剪辑组接和声音画面的统一,使专题片的诸要素之间形成互补,共同为主题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专题片,也才能在“娱乐至死”的现代观念中,为电视专题片求得生机。

参考文献:

[1]郑琦.电视专题片的意境与生命力[J].新闻传播,2009(3).

[2]段正孝.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中选题的重要性与原则[J].中国传媒科技,2012(8).

[3]张宝臣.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J].青年记者,2013(14).

[4]葛葵光.浅谈实用剪辑技巧[J].文艺理论,2010(8).

[5]孙鸿翔.电视专题片同期声运用“二要”[J].视听界,2005(1).

猜你喜欢
选题音乐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奇妙的“自然音乐”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