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背后的亚文化价值研究
——以“蓝瘦、香菇”为例

2016-03-02 05:55吴惠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亚文化香菇受众

吴惠萍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微信表情背后的亚文化价值研究
——以“蓝瘦、香菇”为例

吴惠萍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本文以最近热点事件“蓝瘦、香菇”为出发点,分析基于微信社交软件的网络表情包流行背后的受众情感及心理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端的微信亚文化传播价值。通过对受众诉求的剖析,管窥网络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与冲击,并得出结论:积极的亚文化对于构建主流文化并在丰富社会文化体系、满足小众群体诉求、消解文化认同危机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微信表情;亚文化;价值

网络表情是一种由图片、字符等元素构成的非语言视觉图像,在“人人均有麦克风”的UGC时代,网络表情为受众提供了情感宣泄、人际沟通的便利,在传播的路径和载体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微信作为网络舆情发酵的重要新媒体,成为网络表情发布的大本营。

本文以引爆朋友圈的“蓝瘦、香菇”表情为例,研究微信表情背后的亚文化价值。网络表情的发展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斯科特·法尔曼教授(Scott Fahlman)在校园BBS上发布的以下内容:“我建议讲笑话的人能够用下面这样的字符‘:-)’来表示心情”。世界上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由此诞生。网络表情因语系简约、保真度高、非线性,同时具有模糊语义的特质受到网民的一致追捧。网络表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网民对于现实空间的诉求,也重新建构了当前的社会形态及文化体系。

一、“蓝瘦、香菇”事件回顾

“蓝瘦、香菇”事件从发生、发酵,到引爆朋友圈,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截至2016年10月13日,微博话题关于“蓝瘦、香菇”的阅读量超1.3亿,到10月17日,讨论热度已经达到22万,阅读量超过2亿次。2016年10月5日前后,QQ空间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视频当中,一位持广西口音的男子因为失恋而在视频当中抱怨,并反复强调自己难过的心情,由于表情颇为丰富,且口音具有当地风格而受到网友热议。

随后,该视频从QQ空间蔓延至贴吧,引发了吧友的热烈讨论,随着舆情持续发酵,舆论阵地由贴吧向微博转移。秒拍网红@当时我就震惊了等微博大V纷纷转发该视频,随着“蓝瘦、香菇”成为微博热门话题,明星们也加入到这场网络表情大战当中,在微博中发文并附上“蓝瘦、香菇”的字眼。同时,网友们别出心裁地将各类图片、文字进行组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表情包。有的网友推送了模仿视频,甚至有公司推出了“蓝瘦、香菇”同款App。至此,“蓝瘦、香菇”彻底引爆微博,众多知名品牌开始借势营销,为“蓝瘦、香菇”的再次引爆提供契机并形成二次传播效应。微信亦沦为“蓝瘦、香菇”表情、文字的重要舆论阵地,朋友圈被“蓝瘦、香菇”的图片或字符侵占,微信好友之间的聊天对话变成了“蓝瘦、香菇”的表情大战,公众号亦结合“蓝瘦、香菇”的热点推送软文,真正实现了“全民的狂欢”。

二、“蓝瘦、香菇”的受众亚文化诉求

(一)共鸣性情感宣泄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在符号互动论中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基于“符号”及其意义所产生的一种能动响应,那么微信表情的实质则可以理解为携带特定意义的可视化讯息。“蓝瘦、香菇”翻译过来是“难受、想哭”的意思。社会转型期下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大众普遍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这些压力需要宣泄口,但是中华民族的内敛、含蓄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受众在选择表达载体时,除语言文字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非语言载体。因此,具有社会交往属性的网民个体由自我传播最终借助网络符号来寻求社会群体的共鸣。

(二)群体性优越感表达

网络环境是现实交际的映射。有学者提出了“文化超市”的概念,他们认为受众群体在这个“超市”中构建自身以及民族的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的认同又在不断强化受众的自尊及优越感。而对自尊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当中的高阶需求,即精神层面的需求。“蓝瘦、香菇”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素人,且有普通话不标准的语言短板。小人物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将这些特质无限放大,当视频中的主人公以极不标准的普通话出现在视频当中,受众的自我认同情感不断上升。中国学者李黎认为,注意力转移的快慢程度与难易程度与起初引发注意时的紧张程度成正相关,当自我认同情感在某一时刻达到峰值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在不断攀升。

(三)戏仿下的自娱

尼尔·波兹曼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的表达形式均呈现出娱乐化趋势。网络字符具有草根性、简约性,因为这些“轻文化”的特性,可将抽象的思维、情绪等不可视讯息具象化。同时,通过文本、图片的解构与重组,不同背景下的语系汇入网络的传播语义体系中,裂变成同化后的表意语系。这种带有显著娱乐色彩的符号使虚拟化的交流看起来更像处于现实的人际交流场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的语境残缺,营造出一种轻松的交流氛围,同时具备了强烈的娱乐属性。

三、微信表情的亚文化流变与价值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某一母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具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因此又被称为“次文化”。亚文化中不仅涵盖与主文化相关联的文化价值,同时又具备散步于各级群体之间的小众文化特性。

(一)丰富社会文化体系

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两员主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指出,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使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变得日益同质化、理性化和标准化,从而导致了“个性”的磨灭和大量“孤独的人群”。[1]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亚文化正在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虚拟意见气候,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各类充满个性、边缘 化的社会文化因子有了生存的土壤,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交叠构成新的“螺旋式”的传播。当然,亚文化体系并未脱离主流文化体系而存在,因为任何背离主流文化体系的亚文化都难以长久维持。因此,最终沉淀下来的亚文化在某一方面与主流文化相契合,但又是独具个性的网络文化体系。同时,亚文化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衍化、裂变,亚文化之间也会出现融合现象。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在主流文化容器下的多元素碰撞与积淀中,以此形成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被主流文化吸收,最终成为传统主流母文化的重要补充。

(二)受众心理自我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伊莱休·卡茨提出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公平与法制等问题凸显,大众心理普遍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压力,社会转型期引发了内心的不稳定,导致受众对自我认同、社会尊重、群体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诉求相较于其他时期更为迫切。除此之外,网络符号朝向精简化的方向发展,是顺应社会语言经济原则而产生的结果,同时满足了受众的聊天成本最优化的需求。因此,微信聊天中的表情包满足了受众的心里诉求,节约了个体的交际成本,通过各种“恶搞”“吐槽”的方式达到消解、缓和不满情绪的目的。同时,受众的自我满足感在不断上升时,亚文化也在反哺受众的交际模式。

(三)消解文化认同危机

美国学者斯腾伯格将认知(cognition)分为狭义的认知和广义的认知两种,狭义的认知即为“认识”,广义的认知是把人的认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编码、信息的存取与信息的判断,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等进行加工处理的历程。[2]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重新支配社会分工的同时,也将个体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进行了阶层的区分,由此产生了不同阶层下的文化认同维度。与自然语言相比,符号语言的弹性空间更大,因此,有人认为虚拟语境是“文化丧失活力之后的最后避难所”。微信表情通常以图文、动图的形式呈现,聊天语境区别于真实严肃的现实语境。在选择微信表情时,网民通常较为随性,有的微信表情以文字与图片的巨大反差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在语境的构成当中,微信表情也无需逻辑性、条理性,表情符号的随意组合大大提升了微信聊天的想象空间,成为微信聊天中的润滑剂,让原本严肃、沉闷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提升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兼容性。

四、结语

承载于微信表情的亚文化虽然是一种新生文化,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这种新生文化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并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网民的思维模式与文化价值观念,甚至会对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产生影响。积极的亚文化在构建完整的社会文化体系、缓和社会矛盾、疏导社会情绪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心里诉求与自我实现。合理地使用网络亚文化对社会成员有着塑造和凝聚的作用,最终促进社会文化的有效整合。

[1]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06):93-102.

[2] 耿凌艳.新媒介平面视觉语言的受众心理认知探究[J].艺苑,2013(05):22-24.

[3] 斯腾伯格(美).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315-420.

[4] 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20):29-33.

[5] 李铁锤.网络热词:一种亚文化传播的民意表达[J].当代传播,2015(03):85-87.

[6] 胡静.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山东大学,2009.

G206

A

1674-8883(2016)23-0061-01

猜你喜欢
亚文化香菇受众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香菇接种三招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