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形态创新

2016-03-02 08:05彭天笑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雪崩新闻报道受众

彭天笑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北京 100020)

融合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形态创新

彭天笑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100020)

根据美国著名背包记者Jane Stevens的定义,融合新闻是文字、照片、视频段落、音频、图表和互动设置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络上,各种媒介元素呈现的内容互相补充但并不冗余。在电视新闻的发展显现出疲态的当今,融合新闻很可能会成为电视新闻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新闻报道;理念;创新

一、融合新闻出现的背景

(一)传播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网络传播时代,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留言,让自己的反馈传递到媒体中去。很快,信息的流动变成了多向的,媒体与受众之间、不同受众之间信息流动的速度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不再具有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和受众实时沟通的技术手段得以应用。例如,网易制作的融合新闻报道《警告!你已进入史上最严重核事故隔离区》,其中设置了大量需要受众进行即时选择的内容;全篇报道篇幅较长,考虑到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网易应用了新技术,使受众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跳过某一段内容,以及一些并列栏目的阅读顺序。

(二)自媒体的发展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尽管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采写训练,但他们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有了这样的语文基础,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就可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获取利润的重要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记者”的口号广为流传,而许多记者也灰心丧气,觉得“新闻已死”“纸媒已死”或者“电视已死”。

这种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把它当做鞭策自己时时进步的动力有何不可。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方便、更快捷地记录和传递信息,但是并不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提高新闻素养。而记者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新闻事件中人物和故事的把握,而不是媒体对传播资源的垄断。

笔者认为,在手机录像功能普及的现在,电视新闻要取胜,就必须精雕细刻,在细节处展现记者的能力。天下会写字的人不知凡几,而具有较高价值的《兰亭序》只此一幅。

而自媒体的出现,不仅不会成为融合新闻发展的阻力,反而会成为融合新闻传播的助推器。纽约时报的重磅融合新闻作品《雪崩》之所以能够得到超过350万的浏览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用户在社交软件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分享。

二、融合新闻的理念创新

(一)让程序员参与新闻制作的核心环节

对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来说,记者既负责内容的采集整理,也负责形式的排版编辑。但是对于融合新闻而言,它的制作过程包含大量的编辑与调试代码工作,而完成这种工作的能力是绝大部分记者所不具备的,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习得的。因此,记者需要对程序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把自己的设想告知程序员。这对新闻制作中的团队建构与合作,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二)承认用户的传播者身份

仅仅依靠记者创作内容,是难以为继的。融合新闻的许多信息都来自用户的自发创作。照片的拍摄和文字的撰写均属寻常。

对于用户创作内容来讲,视频的创作要比照片、文字复杂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用户生产视频内容的积极性。但对于现有的视频新闻,只要用户感兴趣,分享视频就不是什么难事。CNNIC的研究表明,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72亿,与上年底(3.25亿)相比增长了14.3%。只有14.2%的用户拍摄过视频,8.2%的用户对视频素材编辑加工过,高达82.6%的人什么都没做过。但用户分享视频的积极性比较高,49%的用户分享过视频。[1]

三、融合新闻的形态创新

(一)媒介元素的交融

融合新闻中有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但是融合新闻绝不是几种不同媒介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不同元素的有序交融。正如在《南中国海》报道中,开场画面是一个男人在船上,向着岛礁前进,之后是宏观的画面,揭示了岛礁在地图上的位置。而后大图、视频与文字记叙的内容交叉出现,互为补充。

(二)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凸显信源

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道信源”的精密准确。如果消息来源是模糊的,那么报道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就会被质疑。而强调被采访对象的信息正是以一种更为生动和直观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在《卫报》的《解密国安局档案》作品中,参议员、记者、律师、美国国家安全局职工均被采访。而每当一个人的采访出现,网页上就有一段简短的视频,是他个人面对镜头说话。这种优势,是其他媒介形式不可比拟的。

(三)设置大量互动环节

对于融合新闻作品来说,“互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许多受众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参与感,以获得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而《解密国安局档案》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在介绍美国国安局对民众网络账号的监控时,它设置了一个可以拉动的滑块,用来说明对一个人的初级(他的朋友)、二级(他朋友的朋友)和三级(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监控。当用户把滑块拉到最左端,即在社交媒体上只有一个朋友的时候,三级监控也相当于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人数,而根据调查,一个典型的facebook用户拥有190位好友(Facebook,where the typical user has 190 friends),相当于一架协和式客机上的乘客数量,而二级监控相当于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数量,三级监控就相当于科罗拉多州的人数了。这一设置是数据可视化的绝佳案例,数字后面的比喻和图片让那些庞大的数字变得通俗易懂。

《雪崩》网页会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慢,自动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和对应内容,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如果读者十分喜爱这个作品,便可以通过网站顶端的社交媒体链接进行分享。[2]

(四)注重服务和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的媒体人来说,“用户体验”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仅仅是在新闻伦理上有少许要求,比如在吃饭时间播出的电视节目,应该避免某些容易让人觉得恶心的画面,在为电视新闻提供空镜、为平面媒体提供配图的时候,不要选择过于血腥的画面。

在融合新闻制作中,媒体人不再仅仅把受众当成受众,而是把受众当成用户。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考虑更多关于用户使用是否方便的问题。在《雪崩》中,当一个当事人在文字内容中出现,他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就会被放在网页的侧边栏。如果受众对他感兴趣,就可以点击他的姓名,看到他日常生活的图集。

四、融合新闻创新的阻碍

(一)影响力无法直接转化为盈利能力

《纽约时报》在移动互联时代,抛弃了印刷媒体,把全部资源放到线上。有了大量资源作为基石和后盾,《雪崩》制作水平极高,获得了受众的极大认可。《雪崩》的火爆,对《纽约时报》的盈利有一定促进作用。它在2011年设立“付费墙”,2015年使用“付费墙”的受众超过100万,而像《雪崩》这样的优秀作品,刺激了更多受众选择为内容付费。

但是在失去了印刷媒体带来的核心读者群的情况下,《雪崩》的影响力没有办法直接转化为盈利能力。毕竟“付费墙”只是一个类似捐赠系统的东西,人们完全有办法在不付费的情况下“穿墙而过”。

对于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纽约时报》来说,传播搞笑图片、段子等病毒性内容或者在《雪崩》里植入广告都是不可取的。这对保持它的声望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它的广告收入。

(二)制作成本高昂

由于需要许多记者、编辑和程序员鼎力合作,寻找和整理大量的信息来完成制作,融合新闻的成本高昂。《雪崩》的制作花了25万美元,这对于一篇新闻来说是一个天价。事实上,除了纽约时报有《雪崩》和《南中国海》两篇融合新闻外,其他媒体都最多只制作过一篇如此精致繁复的融合新闻,如卫报只做了《解密国安局档案》,中国日报只做了《继续活着》,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只做了《龙的孩子》。

如果不能够在技术或者管理上找到突破、降低成本,那么融合新闻就会一直处在小众的位置,无法大规模生产。

(三)新闻的时效性不足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时效性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在网络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对于日报或者《朝闻天下》这样的新闻节目来说,在某天发生了新闻事件,最快也要等到第二天报纸出刊或者节目播出,才能够把信息传递给受众。但是目击者或当事人发一条微博,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发布信息的工作。

相比之下,融合新闻需要复杂的采访和漫长的制作流程,比如纽约时报的《雪崩》,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制作。时效性已经变得十分匮乏。

五、融合新闻发展趋势

新的传媒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融合新闻报道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自媒体的发展以及Web2.0时代的到来,为融合新闻报道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作为电视新闻创新的一个方向,融合新闻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元素的交融、互动的设置,为受众提供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震撼效果,让习惯于传统媒介的受众眼前一亮;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制作出符合时代浪潮与用户喜好的新闻。但与此同时,它的制作难度和制作经费也在困扰着许多媒体人。有的媒体低估了融合新闻的制作难度,制作出来的新闻反而还不如单一媒介的新闻令人满意;也有的媒体沉迷于酷炫的技术,而造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恶果。

在未来,融合新闻可能会变得小型化,使用较少的页面展示一条相对简单的信息,不需要像《纽约时报》的《雪崩》或者《中国日报》的《继续活着》那样旁征博引。

[1]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CNNIC,2012:10,26.

[2]陈力丹,向笑楚,穆雨薇.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J].新闻爱好者,2014(06):43-46.

G212

A

1674-8883(2016)15-0081-02

猜你喜欢
雪崩新闻报道受众
雪崩大危机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The shocking disappearance of flights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