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视阈解读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传播
——以西部纪录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例

2016-03-02 08: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林 静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从影像视阈解读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传播
——以西部纪录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例

林 静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中国西部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51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栖息、交融、吐纳、汇聚。而民族志的影像又将奇观式的视听语言展现,西部纪录片延伸与拓展了西部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文化传播。本文试图从影像视阈解读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的微妙关系。西部丰富的人文与环境为影像记录的发展提供了题材与资源,影像媒介也为记录与传播西部少数民族文化铺筑了一条清晰的脉络。

关键词:影像媒介;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传播

在华夏文明璀璨文化根植于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历史让中国西部文化化身一块绚烂的瑰宝,它用时光见证着民族的融合、聚居与变迁。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碰撞频繁交织,异彩纷呈。而长期的文化传播与民族交流,也让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沉淀与积累,融合与发展,将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聚居与多元少数民族文化共存的画面描绘得绘声绘色。但是,在中国西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与城市文化拓张与强势民族三者“侵袭”的形态,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提出了多重考验与挑战。

现代传播高速向前,而文化积淀却是缓慢的过程。值得思虑的是,共性现代文明的同步覆盖会让民族文化的个性逐步缺失,而这部分逐步缺失的文化恰巧是少数民族个体所独有的文化特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影像媒介无疑在此刻将肩负重要的传承与传播意义。

一、影像媒介视阈下记录方式与文化传播的二维关系

中国目前有51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的广袤热土之上,民族文化不断地交织、交融、汇聚。而这些历史脉络也为影像媒介纪录者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与创作灵感。西部无论是人文还是历史,都展现着文化瑰宝中暗含的色彩,为影像媒介下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文化资料。西部纪录片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的异军突起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同时,它也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化的共同关照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来,四川、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电视台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质朴,人文意蕴丰厚,富有哲理与思考。同时也出现一种现象——中国西部纪录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引人瞩目的力量可见一斑。在题材上,记录者们在民族志与人类学视野的关照下创作,为我国人类学纪录片与民族志纪录片打下夯实基础。社会人文类纪录片把握人文精神与高水准,大量西部纪录片成为精英纪录片的标杆,出现了一批以梁碧波、冷彬、王海兵、康建宁为代表的人物,以及颇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包括《三节草》、《桃坪羌寨我的家》、《藏北人家》、《沙与海》等。而《袁扁的鹭鸶》、《藏猕猴》等西部纪录片的创新也丰富了我国相对薄弱的自然环境类纪录片的创作。影像媒介关照下的西部纪录片传播着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凝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民俗、人文、史迹、饮食、迁徙等文化。西部纪录片始终钟情于民族志、人类学与自然环境类的题材类别,注重文化切片式的纵观放大,丰富文化内里的独特审美情怀。其中也有许多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婚恋文化。

二、风格与文化传承:西部纪录片与西部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传播的关系

西部少数民族的婚恋文化积淀深厚,成因良多,是西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亦为西部纪录片提供了思路。在风格与文化传承上,西部纪录片与西部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传播的关系,根植于影像媒介视阈下记录方式与文化传播的二维关系之中。

(一)共性与个性:西部少数民族婚恋文化写照,生成与延续

传统婚恋的确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前提,婚礼的过程也需六礼辅佐;而现代婚恋更显简约,以相亲、定亲、成亲为三个阶段,仍沿袭聘娶婚的婚恋程序。现当代社会,社会文明的发展让个性逐渐演变成共性,现代婚恋的一夫一妻制也是婚姻常态。但部分西部地域在文化演变的过程中,曾出现阶级分化、土地私有等现象,民族文化中仍保留有相对原始的公社制度,也有的存在对偶婚、走婚、群婚、多偶婚等婚恋习俗。个别地方还有血缘婚,称为“亚血缘婚家庭”。这种猎奇式观看促使着媒介纪录者行走在题材边缘。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为西部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文化素材

西部少数民族奇观式的婚恋文化为西部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永宁纳西族的阿注的婚姻》等纪录片是对纳西族男性情人的记录;《尔玛的婚礼》、《欢迎来到阿尔村》是对羌族女性婚姻的记录;《苗族的婚姻》等对青年苗族男女婚恋的记录;《走进独龙》是对独龙族姐妹婚姻的反映。这些纪录片向人们展示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与质朴,以及文化冲突引发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与意蕴,奇风异俗展现异常美。

民族文化中的情节追溯是历史长河沉淀的关照。摩梭族是一个游离在云端的民族,也是最后的母系文化的凝聚。纪录片《泸沽湖畔的摩梭人》里,主人公冰玛卓玛与翁杰卓玛是一对摩梭族姐妹。摩梭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沿袭走婚制度的少数民族。这种婚姻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与约束,不受族权、神权、夫权及家规等约定俗成的条件的制约,亦没有经济牵连,自由无束缚。

走婚制度的历史文化渊源需追溯到远古社会。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野外的方式生活,茹毛饮血,实行群婚制。随着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族出现了氏族婚姻,而后社会持续发展,促成了“氏族内婚”与“氏族外婚”,人们逐渐筛选优势基因,排除近亲、血缘婚姻。

直至后来,发展到排除一切来自母系血亲间的婚配关系,母系氏族最终形成。随着氏族外婚的发展,对偶婚也产生。在云南纳西族与普米族盛行的阿注婚,是群婚到对偶婚的一种过渡形态。

三、影视媒介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互助关系

曾有学者提到,西部电视产业的增长极之一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纪录片具有真实记录的属性,必须真切、客观地反映与呈现事物的原本模样。因此,纪录片需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西部纪录片依托中国西部多元的人文情怀,以独特的魅力展现最独特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与其他地域的纪录片分庭抗礼。西部的地域色彩与人文资源为西部纪录片提供了拍摄优势,承载着多样性的少数民族历史脉络,也更好地诠释了文化发展的路径。而西部文化在变迁的轨迹中,与外来文化的交融、碰撞,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样式。这样应运而生的纪录片让受众更有观看的欲望。

中国西部文化兼容了多元文化,有助于解决发展现代化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放眼全球,走向世界,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打下夯实的根基。运用影像媒介可以把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与西部文化的精彩纷呈真实记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需要借助影像媒介,使之更好保存。在影视的视阈下,也将有更多关于西部少数民族的影视纪录片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在民族志、人类学的关照,自然风光的辅佐下,能够让西部少数民族群体文化展现得更为外放,视阈也更为开阔。

因地域较为边缘、经济发展滞后等多方位的局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影像媒介的艺术之路显得步履蹒跚,在资金、收视市场、创作人员上都相对欠缺。而纪录片商业化的潮流激荡,一时不能起锚。西部的人文地理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取材资源,风骨厚重,奇绝旖旎,让西部纪录片独具一格、硬朗扎实,同时沉淀出别样的视角与境界。这就要求纪录片创作者们扎实地根植于西部文化,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里,展现其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在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自觉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的生长与突破,亦是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梁英.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J].当代电视,2000(5):47-49.

[2] 彭官章.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演进[J].满族研究,1992(2):63-70.

[3] 冯小强.少数民族地方纪录片创作的思索[J].新闻传播,2011(6):215.

[4] 牛军,裴玲.西部民族文化电视文化传播[J].青海民族研究,2004(4):35-37.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15-01

作者简介:林静,女,湖北宣恩人,就职于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广告媒介,影像。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一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