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国产动画片的暴力失度

2016-03-02 08: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画片

刘 派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00)



从传播学角度看国产动画片的暴力失度

刘 派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国产动画片在我国儿童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近年却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其中儿童效仿动画片,产生的现实暴力行为引发全社会对于动画片“暴力失度”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传播效果,涉及模仿行为、社会学习论、霍夫兰说服理论、涵养理论等传播学原理,剖析媒介暴力作用于儿童思维进而影响其行为的机制和过程,探究媒介应当从哪些方面控制传播过程才能弱化暴力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促进我国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媒介暴力;动画片;儿童暴力行为

“暴力失度”早已被传播学及心理学界研究多年,其不仅是学术问题,似乎更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媒体中的暴力是否会导致现实中的暴力行为,尚不能被直接证实,但美国曾经针对电视暴力进行了媒体调查,调查有积极的成果:即面对儿童这一受众,众多派别承认幼儿判断能力低下,易受影响,在电视中,尤其是动画片中的暴力符号会对其产生影响,与儿童现实暴力行为之间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儿童会因为媒介“暴力失度”而产生现实暴力的最初心理机制是通过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无论是在道德上、社会上还是在个人的身份认同上,儿童都没有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稳固的模式,他们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模仿式学习。[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中的表象进行思维,然而这种思维很不成熟,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动作值得模仿,更无法区分媒介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而且,这种有意识的模仿通常还需要暗示和激发,中国本土的动画片中,正义角色与邪恶角色的极化是非常严重的,儿童通常通过人物形象、语言就能够区分出正邪两方,而正义消灭邪恶的手段几乎都是通过暴力,英雄和坏蛋都使用暴力,显然“暴力手段”很难区分出对错。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大师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论解释了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并可能导致他们行为的过程:观察被模仿者—通过被模仿者的行为符号编码和复数保留记忆—再造—强化和激活因素转换行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中,在动画片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2]出现过弓箭、麻袋、绳索、棍棒、枪械等武器,每一集羊和狼都会以一种追与被追的关系展开,剧情中暴力恶搞,也是儿童喜爱这部动画片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世界,则可能会简单地直接复制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在该动画片中虽未得到积极强化,却也鲜少出现消极强化和惩罚。这无助于引导儿童理解暴力行为,将暴力行为和其产生的必然错误后果联系在一起。

霍夫兰在研究说服理论中提及,对于受教育程度或智商较低的受众来讲,一面理的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也就是儿童作为受众,在接触动画片中未得到负强化或惩罚的暴力行为时,他们更容易被说服,而把暴力合理化或当作正义的正当途径。因此,弱化动画片中暴力失度的一个方法是可以对暴力行为进行非正面的强化,或者让儿童观察到暴力行为的两面性。两面理的说服方式意在鼓励儿童进行思考,联想暴力行为不同后果之间的关联,如果动画片中出现的暴力行为要在行为中或结束后以其他的告诫形式劝慰儿童受众,也要将暴力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展示给儿童,如生病、疼痛或者关系恶化等。两面理的劝服方式对于儿童合理认识媒介暴力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根据电视媒介对社会发挥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事实,开始主持“培养分析”理论的研究,即“涵化理论”。同时研究电视暴力中的质和量,更提出暴力指标去衡量媒介暴力。该理论论证与电视媒介接触时间越长,观看越多,则受电视暴力影响越大,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一个不断累积、螺旋向上的加速过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理论的最后一层次“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研究对有判断力的成年人尚且有肯定的结果,那么儿童受众则更会按照动画片构建社会现实。但是,涵化理论却并不能证明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就一定会直接导致儿童的现实暴力行为,必须将儿童的主观思维能力加入其中衡量,低龄儿童,甚至是幼儿,往往存在解读同样场景的能力,他们会将动画片中出现的场景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他们印象深刻且与动画片中相似的场景进行解读。霍金斯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涵化是一个包含学习与建构两个过程的心理历程。涵化效果并非直接由电视导致,而是要经过信息获得这个中介变量。[3]媒介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儿童想法和行为的转变,而不在于直接改变,这种涵养方式往往使得儿童在成长中甚至是成人后出现暴力倾向或行为,涵化过程主要强调媒体对儿童影响的长期过程,但媒介效果的产生还存在着即时涵化效果,即暴力行为的发生。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让儿童获得某种暴力体验,当动画片中出现暴力镜头时,则会引起一些判断力较弱或者不能与现实情境建立关联的孩子出现模仿行为。从涵化理论出发,限制儿童接触媒介的时间和次数能够良好地阻隔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然而在新媒体高姿态发展的今天,想要完全阻隔儿童观看动画片是无稽之谈,家长则要参与进动画片涵化儿童的过程中,可以在儿童观看动画片对一些复杂的情景或者暴力行为构建作出一些耐心的解释,让儿童获得较正确的信息。

综上,在媒介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向“暴力失度”动画片的制作者问责,但该市场毕竟良莠不齐,想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由媒介暴力引发的现实暴力行为,则需要参与动画片影响儿童的作用环节,在其中积极引导,使动画片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而非“毒药”。

参考文献:

[1] 石长顺,吴柳林.媒体与暴力: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J].现代传播,2014(1):64-67.

[2] 张兆锦.论国产儿童动画片对儿童的负面影响[J].教育前沿,2016,1(1):278.

[3] 格兰·斯帕斯克.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何朝阳,王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7.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09-01

猜你喜欢
动画片
如何推荐一部动画片
从小丸子到佩奇,动画片里的家你Pick哪个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小花仙》
动画片里的妈妈们
用动画片学英语,牛在哪里?
推荐一部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