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2016-03-02 08:35申亚峰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区域经济

申亚峰

(安阳工学院 学生处,河南 安阳 455000)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申亚峰

(安阳工学院 学生处,河南 安阳 455000)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力保证和环境保证,地方高校基础建设和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地方高校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地方高校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改革提供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化发展。要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高校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二是应当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合作共生

教育的发展源于需求的推动,一国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重要任务。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正逐步推进,人们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应当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依托智力优势服务经济建设。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高校自身发展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相关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生产能力思想的重要创新。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经济建设中人的价值,教育同经济首次实现了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投资教育虽然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好处,但各类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增长理论指出,教育以人力资本的积累影响经济增长。三螺旋理论指出,大学具有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因此应当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推动区域内技术创新。区域竞争力理论指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而要实现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此外,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全息结构理论也都强调了高等教育发展同经济建设之间的互促关系[1-2]。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力保证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型人才,人员的层次越高、能力越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能够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其能够推动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发展上,可以说,三次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2.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开发,还是企业建设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地方高校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但却能够创造生产力。高校既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有效地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有利于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双赢”。

3.地方高校的校办产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直接兴办产业,特别是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现阶段,一些高校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校办企业的生产,为当地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比如,清华大学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建设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用以培养高科技企业[3]。高校兴办校办产业,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校办产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其所兴办的校办产业能够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二)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证

市场的有序运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市场软环境对于促进市场有序运行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在营造市场软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同时还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信息;不同区域高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相关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利于各地开展招商引资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地方高校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通过组织召开区域经济建设研讨会,组织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该大学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很多教育、科研机构都开展了合作研究。燕山大学定期派人外访,在对学校进行宣传的同时,扩散了高校所在城市的投资信息。频繁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区域的影响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4]。

(三)地方高校基础建设和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学校建设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无疑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消费人群,其消费能力不可低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日益增多,更有一些大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他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数额逐渐增大。假设一名大学生月消费600元,一所拥有万余名学生的高校,月消费额就将达到600万元以上。

(四)地方高校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高校是文化集中的场所,高校的文化建设不仅会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就资源条件和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贡献而言,没有任何机构能与高校相提并论,如何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5]。

三、区域经济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高校发展的动力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资金支持和资源支撑。地方高校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同步,努力争取政府对于学校发展的支持。

1.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经济实力

地方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育需求的量要大,二是学校的物质基础要雄厚。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发展条件都比较差,这些学校一般不具备区位优势,它们的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深厚,吸附能力不强。各地政府一般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投资方向,地方高校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设法使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地方经济实力是其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

2.社会需求对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社会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会使地方高校的服务战略发生改变,从而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发生改变。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高校应当使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挂钩。

(二)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改革提供条件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高校若想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投身区域经济发展大潮。

1.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急需大量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高校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确立以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6]。

2.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模及质量。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地方高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做强学科专业,就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改革。教育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化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地方高校不注重特色建设,制定发展目标时一味“贪大求全”,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高校在制定发展目标时,要认真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例如,在以茶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区域,地方高校应当围绕茶叶行业的发展对茶叶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而在适宜发展园艺产业的区域,地方高校应当围绕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繁育进行课程开发[7]。

四、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实现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现阶段,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立志创办优质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尽管如此,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在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地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相对较好,而在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还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大部分地方高校实力较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其二,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些学校未能很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着力点

其一,地方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求学需求拉动向社会需求拉动的转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当成为地方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地方高校应当同本地区企业充分进行交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二,地方高校应当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地方高校是应用型大学,不能比照研究型大学设置学科和专业。地方高校不宜盲目追求专业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而应当关注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对学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时要突出社会需求、就业导向,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十三五”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以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提出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制度安排。高校既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有效发挥高校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的优势,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摆在地方高校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地方高校如果自我封闭,就相当于作茧自缚,区域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了教育的支持,必然遭遇困难,只有建立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双赢”。

[1]杨欣,陈迪钊,李元祥,等.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J].广州化工,2013(18):173-175.

[2]杨春林.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4(16):152-152.

[3]王达萌,刘红,张波,等.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3-5.

[4]王楠,毛清华,冯斌,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5]王大超.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 2012-09-02(05).

[6]杜家龙.论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12.

[7]刘伟东,于淼,孙慧,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以大连大学“校企”合作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6):130-131.

【责任编辑王素】

2016-01-27

申亚峰(1980—),男,河南林州人,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G459

A

2095-7726(2016)05-0068-03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区域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