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照下的现代高职教育

2016-03-02 11:02庹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办学职业高职

庹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当前,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在被人才红利取代,在“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时代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此关口,再次审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关于职业教育的地位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他指出,职业教育是“生活所需之教育”,“任何人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以为职业之准备,任何轻视或鄙薄职业教育的观点都是轻率的和错误的”,并呼吁要尊重劳动创造,“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优先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一个分类的概念,并没有高下之分。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但在当前,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广为存在,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实习实训条件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够等问题,高职教育仍处于“三热、三冷、三不足”的困境,即政府热,社会冷;企业热、家长冷;学校热,学生冷;投入不足,师资不足,就业不足。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可以独立生活。他认为,凡培养生利人物之教育,皆谓之职业教育。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有“生利”能力的人,培养服务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生产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各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1]高职教育确定了服务宗旨,即面向经济社会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等各类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能力为重,强调职业导向,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技能培养。

但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匹配度不高;存在“重高等性,轻职业性”的角色错位问题,没有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开办的专业存在明显的学术性、甚至研究性倾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等方面没有形成类型上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传统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技术性、职业性不突出,培养的人才在技术技能方面优势不明显。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仅靠人才培养“一条腿”走路。

三、关于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保证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

职业教育强调要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技能培养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双重属性,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2]其高等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也体现在素质素养方面。但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解决眼前的生源、就业等问题,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片面强调一切为了就业,把高职教育办成了纯粹为“就业”而举办的“教育”,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专业技能,迎合企业、岗位、社会短期显性的需求,抛弃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满足不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和中职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层次区分度不大,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生存水平。

四、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要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二是教学内容应“模块化”,即所谓生利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三是要“充分生利”,即要有足够的容量,传授多种技能,能融汇贯通升华后在多个岗位(群)中迁移。

职业教育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即把育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实际,校企合作确定教学内容。要将知识按其内在逻辑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项目,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案例、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突出高占比性、高仿真性(或真实性)、准职业性等特点。[3]

但在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两张皮”、“封闭育人”、“管教不管导”等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技能陈旧落后,不能反映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按照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和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设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岗位(群)针对性不强,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脱节;在设置教学模块、项目、案例时过于强调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致使知识特别是起着具有再生能力和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难以保证培养对象应对职业流动和提升职业内涵的要求;没有科学把握“理论适用为度”的原则,受师资、实训条件、办学投入等局限,普通文化知识、理论知识的课时比例普遍偏高,在见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够充分,实习实训专业不对口,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专业理论知识中,存在偏向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的倾向,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一味迎合行业、企业的需要,面向现实有余,面向未来不足,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

五、关于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倘若学生对学习感觉学时无趣学后无用,学习只能是味同嚼蜡而勉强,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乐学,进而趋学,好学。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要把单纯传授知识、“教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他强调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著名的育才学校,采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等教学形式,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要使人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得到发展。

职业教育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加大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教学中的比重,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岗位、职业和社会。但在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和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简单的管束学生,“你讲我听,你说我做”,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工具性”向“人本性”转变,[4]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鼓励多样性、创造性,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但在当前,职业教育多为“绑架”式学习、被动学习,教师与学生保持着牢固的“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不正常教学关系,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源类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公正的评价,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失。没有有效拓宽学生成才的路径,服务学生适长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六、关于职业教育的师资

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师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实践能力。“生利教育之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二要有专业知识。仅有生利的经验还不够,因为“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根本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三要有教学能力。应该“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泱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素,为生利之教授法”。三者之中,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的经验是根本的,“如无经验,则教授法无由精密,纵学术高尚,断不能教学生之生利。既不能教人生利,则失职业教育之本旨矣。是故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则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故职业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无所谓职业教师也”。

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要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并能通过及时学习,始终站在科技、技术进步的前沿;能通过定期参加企业实践或培训进修、社会兼职,持续提升技能水平;能引入或聘任(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要定期组织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学效度。

但在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是职业院校教师结构失衡。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对其实践技能及相关经历经验的标准过低,导致职业教育师资绝大多数仍然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技能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行业企业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受诸如人事制度中“身份”的限制,向职业教育流动的渠道不畅通,职业教育需要的“能工巧匠”很难进入。聘任兼职教师时,因与行业企业存在经常性的工作时间冲突,且缺少行业企业履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义务的政策法律法规依据,聘任经常受限,比例偏小。二是整体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还没得到应有的确立,教师的地位及待遇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发展环境不理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三是一些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有效地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四是师资培训不到位,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普及率不高。另外,许多高职院校的组建基础是中专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需要一个过程。

七、关于职业教育开放办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必须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的活力就会增强,诸如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认为:“不运用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是无能的教育。”他还认为,职业教育要借助自身优势,拓展专业的功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教育之经费,除国家拨款,个人捐资外,永久之计,还在生产上下功夫”,提倡学校办工厂做工或开荒种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育经费,还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职业教育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由相对封闭办学向全面开放办学转变,建立健全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赢发展。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推行集团化办学,让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缺乏活力,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虽然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正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但学校和企业远未成为长远利益的相关方,教育教学未能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没能因用人单位的反作用得到明显改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但行业协会政企不分,依附性强,自主性弱,职能定位不准,覆盖面低,不能真正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5]出台的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仅限于倡导和鼓励,缺乏约束性的规定,企业既没有支持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也没有因支持职业教育享受优惠和补偿政策,又可无成本地获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因而缺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积极性不高,投入不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合作类型单一、合作层次不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并没有因此改善。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其办学投入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在当前,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仍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难以吸引投资构建多元的投入体系。校办产业没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后盾,没有与市场接轨,虽有政策和人力资源优势,但多数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甚至成为学校的负担。

当前,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为保障,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和厘清大学理念,既要善于借鉴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也要增强自信,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6]

参考文献:

[1]张炜.大学理念的演变和回归[J].中国高教研究,2015(5):15-19.

[2]李玉珠.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07-110.

[3]荣莉,胡利胜.高职实践课考核评价方案的情景适应性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42-45.

[4]郭庆志.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14-17.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56.

[6]张炜,刘进,庞海芍.初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8):3-9.

猜你喜欢
办学职业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