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颗浪漫的心,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学性

2016-03-02 14:56罗云霞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素养

罗云霞(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

保持一颗浪漫的心,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学性

罗云霞
(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

语文教育文学性缺失问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对于语文课本的内容而言,文学作品占主体,因此,回归语文教学也成为必然。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感知语文的文学性,也应当有坚定的信念与信心,为回归语文教育文学性,走出自己的一小步。

语文教育;文学性;文学素养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我体会最深的便是老师授课的教学重点常常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而对于文本的分析与品位则是放在第二位,以一位老师讲授《离骚》为例,这位老师用了一节课便讲完了《离骚》,期间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梳理了字词,然后用剩下的时间讲授如何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诗歌鉴赏题。从人物形象的划分到答题技巧,都讲授得非常详细,而对于屈原本人的人物形象则较少涉及,尤其是文本的品析成为一大空缺,这样的现象并非少数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也就涉及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很早以前便引起巨大的争论。

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课以来,其名称几经变化,从清末的中国文字到随后的国文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语再到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国语、国文,直到1949年,语文这一词才真正出现。语文命名的几经流变,我们便可以感受语文教育存在许多的论争,对于语文性质的论争亦是多如牛毛,同样对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讨论亦是无数。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赞成语文教育应当回归文学性的观点。

从语文的教材资源上看,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又怎能无视其文学性呢?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因此语文教学与文学性不应割裂。

我们所讲授的课文,不应该将它视为答题技巧传授的一个跳板只为高考服务,而应该作为师生感知语文奥秘的钥匙。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语文教学少了文学性,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语文教学也就无法脱离“瓶颈”。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师这一角色不可或缺。古人便有“尊师重傅”的传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这一地位即便是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当下也无法被撼动,因此,在语文教育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上,我着重分析教师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但是在当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直处在停滞阶段,甚至呈倒退趋势,这当中存在一定的原因。我们知道教师在学校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比如:(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心理调节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还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作为语文老师,同样也无法避免此类的角色冲突,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下,老师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教学上,不能花较多的时间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也就成为必然。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集中性的语文教育到高中便截止了,即使上了大学,大学语文也只是一门公共课。在之后的教育中,再也不能进行如此密集的语文训练了,也就意味着在之后语文教育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凸显,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文学性也就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应提到日程上来,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又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意识到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重要性。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但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很美,语文不仅仅局限于答题的技巧,一个字,一句话细细品味,亦会发现其中趣味横生。

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我们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文学常常和浪漫相联系,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品味文字文学的美。生活的平淡总会磨平我们的热情,忙于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常常难以脱离其中,当一首诗置于眼前时,我们难以看到其中的诗情画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持那颗浪漫的心,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对文学的浪漫。只有自己被语文材料感动时,我们才能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而前提是:保持那一颗浪漫的心,捕获文学的感动。

我们语文老师一起交流时,大都表示保持语文教学文学性很难。语文教学文学性与当下语文考试要求存在很大的冲突,两者之间无法很好地调和,重视了文学性教学便会挤压了技巧的传授。有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也想极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中考高考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己渐渐也就不太注重这些了。

其实,考试要求与语文教学文学性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兼顾。在学生非毕业学习阶段,语文教学可以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到了毕业阶段再注重语文答题技巧的训练,此时,学生经过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已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容易提高。有几位名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们的学生高考成功的事例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可我们普通老师不敢这样大胆尝试,一方面对于保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没有抱太多的信心,常常虎头蛇尾;另一方面也不敢承担这种风险,怕受到家长学生甚至领导的责难,毕竟高考无小事;当然,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局限性。这样,诸多的因素导致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缺失,期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是应当有信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我们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在众多的束缚之下,我们暂时不追求彻底的改变,但我们要努力尝试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松绑。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持文学性一小步,那么语文教育文学性也会渐渐地得到凸显。我们无法改变高考这一指挥棒,无法改变外在的条条框框,但是我们可以着眼于我们能够改变的范围,至少课堂属于老师,我们在坚持大框架的前提下,努力走出一小步,为语文教学文学性增添一份色彩,扩大一点空间。

顾娟.谈语文教育的文学性[J].华夏教师,2014(6).

·编辑李琴芳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素养
我们需要文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