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 合适 足用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2016-03-02 14:56卢剑鹏浙江省三门县亭旁职教中心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道德中职

卢剑鹏(浙江省三门县亭旁职教中心)

就近合适足用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卢剑鹏
(浙江省三门县亭旁职教中心)

“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了的是知识,是技能,记住的则是做人的道理,才是学校给你的“教育”。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职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把握“就近、合适和足用”三个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文化

在道德水准与学业水平上,较之于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双差生,这显然是一个悖论。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中职生与普高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所谓的实际区别,多在于发展的道路不同。中职生之所以长期被“矮视”,可以归之为他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出现在一个“错误”的职教体系里。

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有改革就有否定。否定的是什么?是过去“不合适”的课程体系。

当前职教届正在思考三个问题:(1)学生的知识体系究竟是老师教的,还是学生自己学会(建构)的?学生所建构的知识体系究竟是系统的学科知识,还是学以致用的知识?(2)中职生的基本定位:一个充满变化,高度可塑的成长型群体,一座“活火山”,撬动火山口的法宝是培育学生的求知兴趣和重塑学生的成长信心。(3)中职生兴趣的特点:自尊有余但信心缺失;兴趣广泛但飘忽不定;兴趣多变,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方向;学生的兴趣不是老师们期盼的兴趣;普通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文化课有逆反心理,但思维活跃,喜动手操作。

基于以上思考,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理实一体”“有用”“够用”等观点,强调学生在专业和课程选择的“自主性”,让他们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和有信心学好的专业和课程。

一、就近——传统文化教育“乡土化”——接地气

当前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高大全”的倾向,与普通高中,甚至与高职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立足于大中华,尤其是大汉族传统文化教育,这并没有错,应该足够重视,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拿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普通高中,甚至高职,显然不切实际,也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中职生施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把握“就近”原则,即传统文化教育“乡土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元素,利用当地积极向上的乡风习俗、名人典故以及民间故事等施行教育,这样更“接地气”,效果可能更好。以浙江省三门县为例,就可以找到大量颇具地方色彩又包含在大中华传统文化范畴之内的教育素材。三门人杰地灵,物产丰茂,乡俗众多,其中就有很多乡风民俗积极向上,很适合培育学生良好德性。作为一个三门人,更应该懂三门的乡土文化。如吃“十四夜糟羹”:三门元宵节不在正月十五,而在正月十四,不吃元宵,而吃“糟羹”。这跟戚继光抗倭有关,既体现了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了邻里之间互相尊重,有福共享的和谐之气。

二、合适——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化”——能立足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选择教育内容亦应秉持“合适”原则,就是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行业色彩,即推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职业技术,毕业后进入专业行业就须掌握熟悉行业,遵循职业规范,所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大职业道德教育。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是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1)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声望和职业作风等范畴。(2)具体而言,包括爱岗敬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良知教育、团队精神教育,追求创新与时俱进教育等,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必须具备。

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它既属于大职业道德范畴,又跟普遍的职业道德有所区别,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它独特的“潜规则”,学生要真正入行,融入行业之中,必须熟悉并遵守行业规矩。流行于三门“手艺人”间有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泥水吃三碗,篾匠夹一夹”,意思是做泥水匠的在主人家吃饭时可以放开肚子大吃,桌上的菜肴也可以随便夹取,不用顾忌,因为泥水匠活重,活累,要出大力,流大汗,很辛苦。而做篾匠则不能,因为篾匠的活都在室内干的,大多是竹编类的,不用风吹雨打,流血流汗,所以吃饭夹菜时要点到为止,遇到有些主家条件比较困难,桌上的菜都是“凑碗数”,尤其是一些荤菜,是主家拿来摆摆样子,充充脸面,更是连碰都不能碰,否则,要被人视为没规矩,传出去成为笑柄,没人请你干活的。当然,这样旧的行业规矩在现代职业行业里在逐渐消亡,但新的行业规则又会形成。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些行业规则,能更好地融入行业群体之中,更好地立足于行业,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足用——传统文化教育“现实化”——够吃饱

在课程设置上讲究“够用”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共识,那么,在传统文化传输上是不是也强调适量,即“足用”呢?这在职教界还没有定论,但笔者认为,这是现实的也是必须的。

职教生立足于社会凭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做人”,另一条是“技能”,两条腿缺一不可。谈不上孰轻孰重,哪粗哪细。掌握技能越多越好,越高明越好,但学校期间是不是也要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呢?我看就不一定了。职教生动手能力较强,但知识性的掌握能力却较弱,如果对学生进行太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效果不好,还是立足于现实,承认职教生的不足,教点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其将来成长有直接联系的“有用”东西为好。这些东西已经够了,足以让学生消化一辈子,无需长篇大论,远大高尚。并且,在教育方式上切忌满堂灌,应选用鲜活生动的事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或讨论、或座谈、或辩论,以例说理、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自由、欢快、热烈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对中职生施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切实把握“就近、合适、足用”三原则,这是现实的,也是必须的,是符合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精神的。

[1]何亮.论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9(1):27.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6-47.

[3]张自强.对高职院校“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11).

·编辑李琴芳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道德中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