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黎庶昌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实践

2016-03-02 14:56游锡剑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科考改革

游锡剑(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浅析黎庶昌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实践

游锡剑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黎庶昌作为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学家,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走近黎庶昌,解读这位在当时被称为贵州“三巨儒”之一的文化大家。值得世人称道的是,他还是一位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并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积极思考教育,力主教育改革和实践,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那么,何谓经世致用?《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对“经世致用”的解释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黎庶昌正是用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国际眼光,提出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科学建议,创办“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改革家。

一、学习儒学经典,接受传统科考

黎庶昌出生于贵州遵义沙滩的一个书香门第,12岁便跟随杨开秀先生学习传统儒学经典文化和科举应试知识。然后师从伯父黎恂,同时受表兄郑珍、内兄莫友芝等的教导和影响。其中黎恂为清嘉庆十九年进士,曾任浙江桐乡知县,学识渊博,晚年辞官返家时用薪俸购买了大量古籍带回沙滩让黎氏子弟阅读。他作为一名边远山区的文人士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自然摆脱不了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命运。即便个人拥有胸怀天下、济世之才,也必须参与科举考试。在此大环境下,黎庶昌本人当初发奋求学的根本动力最终也是为了科举入仕,当时的他还是认同科举取士这一制度的,也希望通过科举入仕改变自身的地位。

二、梦断科考仕途,萌生教育改革

然而,随着黎庶昌阅历的不断丰富,加上自身及才华横溢的内兄莫友芝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失败,他逐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并因此而引发了深刻的思考。1862年朝廷颁发求言诏书时,落寞潦倒的黎庶昌“冒犯天威”,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陈述出来上呈朝廷,明确提出人才对于国家振兴的重要性,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科举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些大胆的进言,直击朝廷选拔人才不得其道,实质上是黎庶昌本人对当时教育制度的一种理性思考。黎庶昌提出不能因循守旧,要加以改革,去除科举存在的弊端,并提到国家要通过多种途径招揽人才,不能只用科举考试一条路,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振兴。他的这些言论超出当时一般士子的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更是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进步观点。

1876年,黎庶昌随郭嵩焘出使西欧。在欧洲诸国,黎庶昌深刻感受到欧洲的文明和国家的强大,他特别留意了欧洲各国的学校教育,并特意参观了学校,并用客观公正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学校的情况。所有男女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凡是孩童年满八岁未上学的,父母皆会受到处罚,学校所教授的科目有文词、医理、书写、算学、弹琴、奏乐、歌唱、手工、科学、农务等学科,反观我国的教育,学校尽为官员和富家子弟开设,女童不能入学,仍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学校所教授科目仍为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内容,与西欧国家的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黎庶昌逐渐形成变革体制、兴邦强国的思想,这对于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及教育情况的实际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创举。

三、效法西欧办学,励志教育实践

如果说黎庶昌在旅欧期间其教育改革还处于思想阶段,那么,从驻日本大使后,他的教育改革便开始积极付诸实践。1881年至1889年,黎庶昌以道员身份两次出任中国驻日本大臣,开启了其独特的文化外交风格,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游走于日本朝野,同日本朝野文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当时翻译人才缺乏,他深知,要建立好与各国及驻任国的外交关系,首先就要了解各国的情况,熟悉各国的风土人情,必须培养翻译人才。

在六年的驻日期间,黎庶昌亲眼目睹了日本国力的日益强大,他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后,个人出资在重庆创建川东洋务学堂,招收优秀学子,习中文、英语、数学,聘请饱学且通洋务者为老师,甚至自己亲自授课,讲解东西洋各国概况或讲授古文等传统文化,并选派优秀学生到西欧留学等,要求学生尤其要注意考究西洋兵船、枪炮、铁厂等。1893年,又聘任教育家江瀚为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改革和调整东川书院,实行新式教学,使西南教育焕然一新。

纵观黎庶昌一生,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其人生过程中不断升华和蜕变,从开始幻想以科考入仕,以自己所学改变自身地位,然后为民请命。当和众多士子一样科考屡次失败后,目睹国家的衰败,他便积极思考科举考试的积弊,萌生了对教育的改革思想。其实,这未尝不是黎庶昌经世致用的人生态度。

危兆盖.黎庶昌的文化观[J].齐鲁学刊,1991(2).

注:本文系201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D2014216)。

·编辑李建军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科考改革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考延期为哪般
“科举考试”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改革创新(二)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