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以中、高考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为例

2016-03-02 21:58丁郁洁
现代语文 2016年17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丁郁洁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以中、高考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为例

◎丁郁洁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作文教学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在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下,作文教学需不断地进行推陈出新。改革进程中,受到现今应试教育影响的作文教学出现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社会三个方面。前人前瞻性作文教学理论留下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教会学生写作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作文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教学是一种教会学生发现世界,认识自我,阐述思想以及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语文“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综合展现。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贯穿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追溯到隋唐科举制——文定终身,着眼近现代作文教学状况,根据事物的发展总需要因时而异,因事而议的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是一个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的变化、改革以及创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改革

一般我们认为有了人类社会,教育也就产生了。自古代开始,语文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历史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受到每个历史时期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语文教学不断地演变、发展,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在原始社会,作文教学尚且隐藏于人们没有文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知,它们用于口头语言学习交流生产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象形文字、书简的出现,西周学校的产生,伟大学者以及代表其言论的教学教材的诞生,作文教学的雏形形成,可见,作文教学经历了由言语到语言文字的改革。纵观古代语文教育,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对作文教学改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加之科举“一文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得“为官”与“作文”紧密捆绑,直至明清“八股文”,无不如此。从此作文教学带着政治目的与个人主义功利色彩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在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选拔制度下,“文章千古事”是作文教学的最好映照。具体来说,在明清时期科举八股取士的方式下,作文以八股文的形式出现,占据了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思想,其扮演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这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形式主义,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文人思想也因此受到禁锢。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近代西方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新旧文化发生碰撞,许多有识之士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潮中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漫长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教学弊端也逐一显现。众多学者中,梁启超对作文教学思想见解独到,可谓高屋建瓴,他发表出版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法》两篇专论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改革道路科学化,对近代作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梁启超作文教学四原则,“坚持从实用出发,教学生写日常应用的文字;坚持从实效出发,教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反对多作而草率从事;坚持从实际出发,教学生写有实际内容的文章;坚持从实感出发,教学生写真情,说真话”可以看出,他纠正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无实用价值之弊病,首先要求学生写贴近生活的有用文章,主张革除旧弊,将八股文、试帖诗、绮丽文、矫揉文以及无病呻吟的文章祛除。其次,作文教学要有实际效用,学生通过写作要有所得,十年寒窗,苦读苦背经书的方式不可取。然后要求文章从实际出发,形式主义、凭空胡诌的文章要不得。最后,作文教学要从学生自身实际思想情感出发,表达主体真情实感,禁锢人们思想的写作方式理当革除。由此可见,梁启超作文教学法的提出为近代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科学地前进道路。

随后,一批批从事语文作文教学的工作者从梁启超作文教学理论中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而又因其理论的系统性、前瞻性,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现代作文教学改革并未能完全按照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方向前进。其过程中,作文教学曾深受“左”的思潮和“政治第一”的文艺服务观的影响,大部分作文命题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如“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53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56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58年),这种命题作文方式是科举考试的沿袭,成为作文教学改革史上的倒退。而高考制是继科举制之后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对全社会的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语文作文是目前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最多、用时最长的一道试题,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作文教学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意义,可以说是改革中的又一退化。进入二十一新世纪后,许多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都意识到了改革的问题所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负责任的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写作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张扬写作主体个性、倡导创新的新内容。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为作文教学谋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应试与教学两者仍处于不和谐状态。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新课改为时代背景,新课标为指导,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当前,作文教学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如:随笔化写作教学、诊断式作文教学、粘连作文教学等等。在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些思想观点的实质是对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作文教学理论活跃的局面前,作文教学的效益仍然不尽人意,原因可能是语文教育专家的研究侧重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限制;二是目前社会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三是受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受限制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的施教者,首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不容忘记,自然应该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为此,教师要善于写作并有经常习作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指导学生的作文。

其次,在新课标、新课改的引导下,仍不乏有许多教师观念陈旧,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学习方法,熟能生巧的观点促使他们拼命布置作文,造成学生厌倦作文,一味造字,胡编乱诌,套用模版,无真情实感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此低质量的作文实属无益。如此一来,作文教学改革中对于写作数量与写作质量关系的探讨便上升到哲学中质与量的问题。作文训练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飞跃,那么前提是这些作文训练应是有效的,梁启超认为的实效是让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教师和学生反复对一篇作文进行修改以求达到预期要求。因此,教师应在保证有效作文训练的前提下追求作文教学训练强化。

最后,作文教学改革收效甚微还受教师的认识与视野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教师目光短浅,虽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但只是为了让学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过分注重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字词句修辞),忽视作文自身的存在意义。

(二)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

目前,作文教学改革还遇到了许多其他问题。应试教育影响严重,特别在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以及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把作文视为得分工具,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默许了这种现象。于是,平时作文训练中大规模的出现胡诌、浮夸、矫揉造作、套用模版现象;考试文体轻实用、应用文体,作文远离生活,结构混乱。同时,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随意抽取作文命题,作文评价敷衍了事;作文教学的始末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程式化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兴趣、创造、想象力。诸多问题的存在,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作文中也实属凤毛麟角。

(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各异

学生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受教者,又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受新知是教学中最乐观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作文还需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这些都是现今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应考虑学生身处的特殊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的对象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变化多端,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独立意识变强,好奇心浓重,个人兴趣广泛,感情情绪化,追求个性。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引导、激励,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以防叛逆、厌学、小情绪的出现。因此,作文教学改革应与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

三、现实启示

纵观作文教学改革历史进程,结合现今作文教学现状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前人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改革来看,他的思想无疑仍然对现今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其作文教学思想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改革,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社会环境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该如何面对作文。

首先,作文教学告诉教师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也就是梁启超作文教学原则中的“规矩”。“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如何才能做成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提升视野与认识事物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培育人才而非应试机器,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不断充实自身语文素养,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模仿范文以求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显然在作文教学理论中是行不通的,教师应传授学生写作技能和方法,实践中教师们探索总结的“观察—分析—表达”作文写作方法比较适合传授给学生。

其次,梁启超主张作文在堂下完成就是给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时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更是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的基本功,这样可以有限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胡诌乱造现象的发生。教师不应将作文圈定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是必须的,“分析”是教师与学生对作文的一次次沟通交流,更是学生创造性产生、逻辑性思维整合的过程。作文教学中的“规矩”并不是固定模版,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创新,将创新思维融于写作。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然后在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下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写作素材加之创新思维都是为了作文的表达。

最后,学生如何将素材、创新思维表达出来离不开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教师更应提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杜甫的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读与写二者相辅相成关系的最好例证,阅读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将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教学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名家名篇,同时要做读书笔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关键时刻,教育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照顾学生的小叛逆、小情绪。作文需要有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应该用物质(奖品)和心理(鼓励、表扬)两种正面方式强化作文教学,也就是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正强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尽可能的肯定表扬,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至今,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道路仍在前行,未来的改革中会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出现,作为将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们,继承前人优秀作文教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出创见性的作文教学理论。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黄全愈.美式校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房文青.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8.

[7]代光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丁郁洁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100)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