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探究手机依赖症

2016-03-02 08:05刘超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心理

刘超宇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从传播学视角探究手机依赖症

刘超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集人际交往、社会传播于一体的智能手机几乎可以称为“全能媒介”。手机是现在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传播媒介之一,俨然成为生活必需品。就使用时间长短来说,手机也许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媒介。但是,虽然表面上人们对手机的开发和使用日新月异,但同时“手机依赖”也成为普遍现象。

媒介依赖;使用与满足;心理认同

一、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最早由美国的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提出,认为有三种动机促使个人依赖媒介:理解、定向和娱乐,当个人利用媒介信息资源来了解和解释现在过去和将来的人们文化和事件时就产生了社会理解依赖关系。当人们对某一媒介高度使用,越多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越习惯、依赖这种媒介,相对的,这种媒介对人的影响就越大。

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使用诉求与情感诉求。使用诉求即通过媒介获得信息资源,并且不断增加使用这种媒介的频率,然后渐渐地开始依赖这种媒体。情感诉求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即受众通过媒介得到情绪上的共鸣,心理上获得安慰,因此产生依赖。

二、受众产生手机媒介依赖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手机具有的特点,手机被誉为“第五媒介”,而智能手机更像是多种媒介的融合体,它具有普及率高,双向互动,多功能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现代人的生活休闲需求,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满足。

其次是受众与环境因素。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迅速,相应的带给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是一种心理驱使,当人际交流不如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交流来得简单轻松时,便会借助网络纾解实际环境带来的郁气。新媒介提供的相似现实,但又有别于现实的虚拟空间刚好充当了替代角色。

再者,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愈来愈旺盛,大众越来越主动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事。众多媒介中手机媒介的便携性让受众更加愿意选择它来满足需求,寻求信息、安慰或者把媒介当成避风港来逃避现实。

三、手机依赖的表现与带来的影响

(一)逃避现实,寻求心理安慰

受众在趋于、渴望现实的同时,又在利用手机恐惧、逃避现实。手机媒介提供的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的缩影和折射,虽然为手机用户提供了避风港湾,但虚拟世界的交往也具有“类社会性”。

这类表现有很多,如社交软件QQ,用户在自己的“好友动态”里看到其他“好友”发表的“说说”,可以是今天发生的事,可以是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出自己的麻烦寻求网友的帮助。这种心理性的依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由于社会恐惧产生的消极情绪,但若过度依赖,无论何时何事都想通过媒介寻求“解脱”。手机的触手可及更是加重了这一现象。

(二)对手机媒介使用过度

手机媒介作为各种媒介功能的结合体,功能性强大,可以满足用户的众多生活需求,娱乐、购物、工作,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特别是学生一族,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惑时,都用手机上网查找别人所发表的、现成的知识,而非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来查疑解惑,这一现象说明了学生对手机媒介的求知使用已经变质,成为逃避学习的途径。

(三)利用手机媒介参与社会议题

手机依赖还表现为受众利用手机积极参与社会议题,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热衷参与,但又具有不稳定性。对于社会性的、有争议的话题,大众参与讨论的热情比以往高涨很多。但是积极参与不代表一定有积极作用。

大众不是专业的学者专家,并非对所参与的社会事件足够了解,再加上本身具有逃避社会的特征,有时会发表一些偏激言论。而手机传播就像蜘蛛网一样组成手机用户自己的传播网络,如微博上关于柑橘有虫的说法,一时惹得人心惶惶,不敢吃柑橘,造成柑橘滞销果农受损。

(四)冲击传统社会观、价值观

手机依赖还有可能影响大众既有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要注意到伴随着依赖产生的是媒介对受众认知的引导和塑造。信息在手机媒介上的扩散算是最为迅速便捷的,当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发生时,手机放大了这类事件的负面效应,轻易就能影响到手机用户的观点。

四、如何应对手机依赖症

应对手机依赖,要从原因入手。手机媒介的特性是不能消解的,但受众自身和环境方面要主动做出预防。

(一)强调利用手机媒介的工具性为己所用

首先,媒体可以引导受众正确理解、使用手机媒介。既然造成手机依赖的手机媒介特性不能消解,那么就突出它的工具性。现今手机依赖有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依赖,但我们要清楚手机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功能性,它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的帮助才是最主要的。例如,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但不能变相利用把这一功能当做学习的“捷径”。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培养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参与社会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让刚开始接触手机媒介的青少年既可以享有手机媒介带来的福利,又能较早地拥有理性对待手机的能力,以免陷入诱惑。其他社会大众接触不到学校的课程,所以媒体作为社会观察者调节者,应该担负起引导受众正确对待手机的责任。可以利用手机的即时性经常发布相关文章供手机用户阅读,而受众自己也应该自觉了解,避免沉迷其中。

(三)面对社会而非逃避

手机依赖同时也来自于对社会的恐惧,因此社会、学校还应该鼓励人们走进社会,正视社会传播、人机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难题。受众也许不能都把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但是若直接选择网络逃避,只会让恐惧增加,依赖更重,循环不止。

媒介依赖反映的是受众与媒介之间失衡的关系,如何恢复平衡,正如它的产生是由受众、媒介与社会相互作用引发的意义,这三者各自调整的同时又共同合作,才能保持受众与媒介的平和关系。

[1]旷洁.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3 (2):99-101.

[2]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院报,2004(2):218-224.

G206

A

1674-8883(2016)15-0329-01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