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

2016-03-02 14:56侯可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绵山介子远古

侯可(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漫谈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

侯可
(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山西灵石的静升古镇,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重镇,静升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厚重的远古文明,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前来光顾它的历史,探寻它的底蕴。对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从远古遗存、农耕文明、古镇名考、古迹名胜、民间社火五个方面进行讲述、探索,呈现一个古老而文明的静升古镇,从而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在保护和修复静升古镇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希望静升古镇能以不凡的姿态再现昔日的风采。

静升古镇;地域;远古文明

静升,是一个古老的集镇。也是著名旅游景点王家大院的所在地。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黄土丘陵地带。东屏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市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围山势平缓,沟壑纵横,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海拔900余米,气候温和,林深地阔,物产富庶。全镇总面积53.6平方公里,自然村25个,人口愈两万。

自古以来,静升即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文化遗存灿若繁星。为山西省名列前茅的文化重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古村落和古集镇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静升古镇深得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10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殊荣的获得,加之镇内拥有闻名遐迩的“王家大院”,是时下旅游的热点,且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因此,静升古镇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前来光顾它的历史,探寻它的底蕴。笔者作为灵石籍人士,对家乡的这一金字招牌更是热衷有加,故而每次回乡探亲时,总要到静升古镇走访一遍,目的是为了搜集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以备于日后案头研究之用。这里我想就所掌握的史料,谈谈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

一、远古遗存

据当地人说,早年静升地界的人们,常于山崖或沟壑刨取“龙骨”入药。可见这里古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之丰。又据考古专家研究推断,大约在万年以前,静升河谷便已有先民劳作、繁衍、生息了。1974年,位于镇东三公里处的旌介村,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锛、石铲和石斧。1976年又在该村发现了商代古墓葬一座,出土青铜器10余件,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考古文化的重要发现。随之,考古人员在进一步的实地勘察中,于旌介村西紧邻的集广村附近勘探到厚达3米的仰韶——龙山文化堆积。1985年,旌介村村民在挖砖窑时偶然发现了两座商墓和一座汉墓,后经保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商代青铜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在集广村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进入21世纪后,于2001年4月,在大运高速公路祁临(祁县—临汾)段施工过程中,于旌介村附近再次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即在划定1000平方米的墓葬遗址区内,共发现房址1处,陶窑3座,灰坑18个,墓葬9座。随葬物品有陶壶、陶罐各2件,瓮棺6个。同时还出土了石铲、石锛、石球、骨锥等古物及大量的陶器残片。这些遗存物品,可追溯至仰韶时期和东周时代。此外,墓葬区还发掘出战国墓8座,祭祀坑5个,明清墓14座。其中战国墓中随葬物件较少,仅有种类不多的鼎、豆、壶几样器皿。明清墓中多为黑釉瓷罐之类。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遗存物件(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不难看出,早在殷商晚期静升地域曾有过的文明与辉煌。

二、农耕文明

在静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无论是山丘还是河谷,无不深深掩埋着先民们创造农耕文明的足迹。

早在万年之前,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的生息与繁衍提供了丰实的条件。他们用简单的石器、木棍等原始工具采集天然食物,或以捕猎为生。随之刀耕火种,培种植物,渐次懂得耜犁田间,饲养家禽家畜,以及牛马拉犁拉车而取代人力,使农耕文明沿着历史的足迹一步步向前发展。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茫茫的沼泽之地,年年夏秋两季水患不断。为此先民们受尽了折磨。后来为了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生存环境,他们便合起伙来,就地取材,开始打坝造地,疏通河流,修筑渠道。经过一代接一代的不断治理,这片“沼泽王国”方才逐步变成了土地肥沃、河流通畅、渠道分明的宜居之地。为后世的子子孙孙于此耕种、灌溉、建寨、造堡、繁衍、生息等提供了优裕的条件。只可惜,未能留下可考的片语只字。而今天所能查阅到的文字,除了有关于隋、唐时期的星星点点外,大都是元代以后的壮举。好在步先民们的足迹,历朝历代,静升河谷沿线的旌介、集广、尹方、苏溪、南堡等村,在土地扩充、水利灌溉、修桥筑露、村寨建设等诸方面多有发展,且公益义举不断。其具体事例在明、清版《灵石县志》中均有记载,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总之,静升的上古先民们,为农耕命脉的艰辛付出,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点墨可以查询,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文字记载中,感受到他们曾经创造农耕文明的生生气息和改造人类与自然的卓越智慧。是他们对农耕、水利和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进步。

三、古镇名考

静升,从远古走来,渐渐有了周边的村落雏形。但这些村落却又多因处于绵山脚下,而与古时晋国的名臣介子推携母焚于绵山的故事联系起来。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朝臣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逃往列国。期间,曾有一次,资粮断绝,乞食无着,而几乎饿死于野外。危难中,介子推“割股奉君”,使重耳得以果腹。19年后,重耳复国,是为文公。文公念旧,赏赐从亡诸臣,大封天下。然介子推却执意不肯接受功禄,遂携老母隐于绵山林中。文公闻之,便带人亲临绵山寻访。可万没想到,任凭怎样呼喊,介子推都不肯现身。文公无奈,便号令焚山,逼其出之。岂料慈母孝子宁死不出,最后母子二人被大火活活烧死于一棵树下。事后,文公为其焚山之举悔恨交加,但已无法挽回。于是便把其尸骨葬于绵山之麓,并将“绵上之田封之”。(“绵上”在绵山,今属与灵石、介休接壤的沁源县)。因此,绵山也称“介山”。

由于介子推“其生也,有辞禄去乱之洁;其死也,有泽民润物之慧”,故而此地域的后人,便将其视为民族的忠孝贤杰,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祭祀和纪念。譬如,建在这里的介庙和周边几个村落的名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介庙即介子推庙。建于静升镇东南约五公里处的张嵩村东侧(今属马和乡境内)。始建年代不详。可考者,宋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推行改制,要为官吏树立忠、孝、廉、义的楷模,恰逢地方官报来介神庙祈雨有应而解万民之急的奏折,遂下旨追封介子推为“洁慧侯”爵,并敕命修介公洁慧侯庙于张嵩村东。介庙有碑曰: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稍加修葺”,大德七年(1303年)因“厚坤失载”(意为大地震),介庙“殿宇倾颓,鞠为茂草”;(后)至元年(1335年)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再建重修。一时间,介公洁慧侯庙“正殿为甚称,左与襍神之祠,右终广禅侯堂,后两处掖以夹副室,庙貌星列,灿然一新”。明清屡有修建,规模渐扩。庙内后殿塑介母像,两侧为介弟介妹侍立。院内植有牡丹,每年盛开。庙外松柏茂密,四季常青。明清时有“介庙神花”(指牡丹)和“介庙松涛”之赞誉。后来“介庙松涛”被列为灵石县的古八景之一。总之,千百年来,介庙作为忠孝文化的标志,在相邻静升的这块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古老文明的光环。

其次,为了纪念和不忘介子推这位民族的忠孝之子,静升古镇周边的村落与地段便有了称谓。除不属于静升所辖的绵山称为“介山”和相邻的平昌县改为“介休”县外,境内与马和乡一带的不少村名、地名,都与介子推有关。如:“后悔沟”,是因晋文公火焚绵山,酿成大错,后悔莫及而得名;“介林”是介庙身后的介子推墓地,一则遍地松柏成林,再者“林”通“陵”,遂作为贤达圣人之墓地故名。还有相邻的旌善、旌介、志过三个村的村名,也与介子推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旌善”是静升村的古称,据说是为了旌表介子推的忠孝善行而名。“旌介”则直观地表达了旌表介子推之意。有趣的是“志过”,它为“集广”村的旧称,因有“为志吾过”的记载用语,不少人解释为:晋文公本有找到介子推之志,却不料焚山造成过错而取名“志过”。至于后来“旌善”和“志过”两村因何更名,当地人也有解释。即灵石与介休一带的方言,“旌善”与“静升”相近,“志过”与“集广”难分,加之“旌善”与“旌介”同用一个“旌”字,容易误读误写,于是便将“旌善”改名为“静升”。意为居静穆祥和、歌舞升平之地。“志过”则因“过”有过失、过错之意而有伤风雅,便以“旌善故村”市镇集市扩伸到了“志过”村为由,而更名为“集广”。这些地名的意蕴和历史价值,在笔者看来,不仅表达了对民族骄子介子推的景仰和纪念,而且它们还向世人讲述着这块土地上古老文明的过往。

四、古迹名胜

前面在谈到静升的远古遗存时,主要列举了它的地下蕴含,如果再看看其地上的遗迹和名胜,我想不少人都会感到惊讶。尽管很多名胜古迹排不到远古行列,但距今也已有数百年甚至有的愈千年的历史了。它们作为这块古老土地承上启下的文明符号,不但验证了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还让我们看到了从远古一路走来的静升古镇之文物保存现状。

当然,在这些众多名胜中,也不乏较早时期的遗迹。如位于静升北山的帅家山和椒仲村,至今仍可以看到两个高耸于山巅的烽火台,以及其附近昔日守台报警人的住房、登台路径与逃离地道的遗痕。它们虽历经沧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但可以让我们回想起当年周厉王奔彘(今霍州市)、宣王战千亩、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因为他们与静升地界有着一定的关联。还有在静升村义和堡的东侧,有两个打谷场地,一个叫“尧车地”,一个叫“舜随地”。传说这两个打谷场地是尧王寻访考察舜时停车的地方。也是大禹治水时多次于此巡视水情不叨扰百姓而休息过的地方。这两块地,看上去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尧舜和大禹曾亲临静升一带的荣耀和美丽传说。

除此之外,在静升古镇范围内,随处都可以看到自唐以来历朝历代兴建的古建筑。主要有分布在静升、集广、旌介、尹方、椒仲等村的明清古堡近30座,各类庙宇60余座。其中,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静升村,拥有文物古迹最多,而且较为集中。据记载,村中原有儒道佛俱全的庙宇19座,家族祠堂16座,各类石木牌坊18座,魁星楼3座,文笔塔2座。现在这些古迹尽管多数都已不复存在,但幸存下来的古建筑和名胜景观之数量,就村镇而言,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仍位居前列,而且保存较为完好。其一,有明清时期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氏家族建造的占地25万平方米之巨的“五巷五堡五祠堂”大型民居群落。其中高家崖堡、红门堡、崇宁堡和王氏宗祠四大建筑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修复后,以“王家大院”的名义全面对外开放,并得到了海内外广大游人的青睐。其二,有长达五华里的明清商业一条街。2010年,其西大街已全面修复,并作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其三,有建于元代(后)至元二年(1336年)国内稀有的乡村文庙,及庙前双面镂空石雕大型影壁——“鲤鱼跃龙门”。于2001年全面修复后对外开放。其四,有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后土庙。目前修复工程即将告竣。其五,有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楼和约建于明清间的文笔塔、文昌阁等。这些名胜古迹,与周边的旌介商代遗址和苏溪村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资寿寺,以及建于元代的马和晋祠等,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静升这块古老地域的历史文明氛围与文化积淀。据统计,在静升古镇(包括相邻的马和乡)区域内现存的文物中,有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5处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大院,于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五、民间社火

静升古镇除了丰富的地下地上文化遗存外,还拥有形式多样的民间社火活动。其种类有:背棍、抬阁、高跷、独龙杆、推车、竹马、旱船、狮舞、龙舞等。从古至今,每逢传统佳节和当地较大型的庙会活动,乡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上街表演,而且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目前,这些土生土长、百姓喜闻乐见的社火活动,虽考不出翔实的起源时间,但它们作为一项传统文化内容,无疑是本土文明的一大亮点。此外,诸如年节时令、婚丧嫁娶、礼仪习俗,以及剪纸、绘画、捏泥人、耍魔术等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也十分丰富。这些满载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为静升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从远古到近代,从地下到地上,静升境内的文化遗存,无不在讲述着它的古老和文明。虽然本文还缺少很多应有的史实史料没来得及核实考证,但就上述所列举的事实而言,笔者认为,足以说明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及其文明程度。因此,静升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之无愧。相信,它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并以不凡的姿态再现昔日的风采。

严少飞.山西省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基础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编辑薛直艳

猜你喜欢
绵山介子远古
清明节与介子推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梦回远古
远古厉险游
介子推守志
绵山,绵山
梦回远古
清明节的传说
绵山一日游
母子高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