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光南的歌曲创作风格

2016-03-02 14:56孙凤远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施光南衬词旋律

孙凤远(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浅谈施光南的歌曲创作风格

孙凤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施光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都能确切地展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着力表达了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赞美、歌颂。从旋律特点、歌词的选用、创作的广泛性等方面对施光南的歌曲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施光南先生歌曲创作旋律流畅,词曲结合紧密,并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歌词的选用上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妥帖地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施光南的歌曲创作对当代及今后中国歌曲的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施光南;创作风格;时代性;贡献;影响

一、施光南的生平

施光南(1940—1990年),祖籍浙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

二、施光南的歌曲创作风格

(一)旋律特点

1.充分和民族音乐结合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曾经说:在音乐的形式上不能排座次,不能把交响乐看作老大,而把抒情歌曲看得矮人一头。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他对艺术歌曲倾注了“真挚的感情”,用“心”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以“准确的形象与优美的旋律”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光南的创作理念中,始终坚持旋律是作品的灵魂这一原则,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征服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被冠以“旋律大师”的称号。

2.丰富的少数民族旋律色彩

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作于1978年,瞿琮词。这是一首色彩浓郁,艺术精致的爱情歌曲。例:《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第1小节至5小节,旋律与新疆舞曲的特点紧紧相联,节奏欢快跳跃,表现了爱情给青年人带来的激动和兴奋。

(二)歌词的选用

1.时代特征

施光南选用歌词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歌词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于1981年,晓光词。20世纪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神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充满希望、奋发、向上、乐观、自豪,就是这首歌曲要体现出来的时代气息。

2.丰富的农村生活气息

施光南的抒情歌曲之所以使人们百唱不厌,除了他在创作中采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节奏型和流畅优美极富民族风格的旋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歌曲创作,表现中国农村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例。《山村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红桃与翠柳》等歌曲把农村青年对情人的爱与对生活的爱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歌曲写得十分生动、细腻,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新时期农村青年对幸福、爱情、友谊、理想的向往。

3.个人情感的体现

施光南歌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有生活韵味和善于自己内心情感的描写。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通篇没有一个“爱”字,只是通过叙述塔里木参军前种下一棵葡萄,阿娜尔罕把它精心培育,直到苗儿长得又壮又高,结下丰满的果实,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从扎根、成长,直到像甜美的葡萄那样成熟,使阿尔罕为之深深沉醉。

4.巧妙运用衬词

施光南的歌曲中衬词的应用也极为巧妙。衬词:又称为垫字、配头、称头等,是来源于民间歌曲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有特色的衬词有:新疆的“来来来”、蒙古族的“阿哈嗬”、苗族的“哦呛”、朝鲜族的“嗯咳呀”、傣族的“啊晦罗”、陕北的“哪呼咳”、四川的“哟喂”等。施光南的创作不光大量使用衬词,达到“无衬不成歌”的地步,而且深刻把握住民间衬词的精髓,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歌曲中,如在川鄂山区采风时,他被当地农民用高腔唱出的“蒋秧歌”迷住。在写作《峡江有个金桔林》时,大胆吸收这种高腔的衬词。

(三)施光南的歌曲创作领域及体裁的多样性

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不但风格各异,而且涉及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他创作的电影《当代人》插曲《年轻的心》,故事片《幽灵》插曲《摘一束玫瑰花送给你》。另外,他还创作了《伤逝》(1981)和《屈原》(1990)两部歌剧。在儿童歌曲领域有《我爱妈妈的眼睛》,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对妈妈的爱。作品体裁包括抒情性歌曲,如《我的祖国妈妈》《多情的土地》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进行曲风格《年轻的心》,这些不同体裁的歌曲,充分反映了一位作曲家驾驭各种体裁的创作能力。

三、施光南的贡献以及影响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越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会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温雪莲

孙凤远;男,甘肃民勤人,汉族,1985年生人。毕业于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目前在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从事高中音乐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施光南衬词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