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先生静宁寻亲纪实

2016-03-03 06:30吕宏声
飞天 2016年3期
关键词:静宁于右任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民国革命元老、年届六十三岁的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率员由重庆赴西北考察①。九月十八日飞抵兰州,受到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和八战区司令部长官的热情接待。“逐日接见党政当局及地方人士,对于甘省一切情形,垂询甚详,九月二十二日晨出席兰州党政联合纪念周,报告对口西北之观感与期望。”②

于先生身穿黑色长袍,美髯长至胸部。在兰州与各界会面及在中山林忠烈祠广场演讲时,他总是操一口关中话说:“陕西是我大(父亲),甘肃是我妈,我母是甘省静宁赵氏,我是大西北的儿子。”

先生此次视察西北,有甘宁青新监察使高一涵等地方要员的陪同,随同者有侍卫兼秘书李祥麟,报刊主笔兼考古专家卫聚贤等人。先在省城兰州巡视,并凭吊了这年六月三十日被日军飞机炸死的邓宝珊夫人崔锦琴和三个子女在邓园的合墓。为墓碑题字“邓夫人及子女合葬之墓”,又将原名“仰园”改题为“慈爱园”。③

接着,驱车沿甘新公路西进,途经武威,探访张掖附近的黑水国遗址,游览了酒泉的泉湖公园,十月五日(中秋节)到达敦煌莫高窟,受到正在这里临摹壁画的著名画家张大千等人的热烈欢迎,并一起欢度中秋。后在张大千的陪同下,遍访敦煌名胜古迹。当年西安的《西京平报》记载:“西至嘉峪关外玉门、安西、敦煌等处,又折往西宁视察”④。

返兰后,稍事憩息,即离兰东归。途中游览了兰州以东榆中的兴隆山,拜谒了暂厝于此的成吉思汗灵榇,观看了成吉思汗使用过的戈矛等遗物。先生在灵前写了一首词《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然后专程前往静宁,探询舅亲赵氏后裔。离兰前,静宁旅兰同乡会曾在兰州当时最为有名的西北大厦作送别宴。当天参加者有王尔黼(文卿,王尔全七弟,时任兰州农业学校校长)、赵西岩(锡坤,静宁中街赵锡泰之弟,国画名师齐白石之高足,时为兰州乡村师范美术教师)及李克生(国立北平医科大学毕业,时任兰州西北防疫院院长)、李之向(北平华北医学院院长施今墨之高徒,时为兰州“浚源昌”酒店经理)、李世栋(兰州兰园卫生站站长),李氏三人,均系静宁南关“浚源昌”烧酒坊经理李中堂先生之后裔。八战区司令部参谋处中尉参谋王天爵等人亦参加其宴⑤。

于右任到访的消息传来后,静宁百姓奔走相告,相互传诵。时任县长陶自强此时却愁眉紧蹙:偌大的静宁县,县政府仍旧是前清留下的衙门,民国九年大地震时,县署房倒屋塌,接待上峰的官邸花园亦毁于一旦。嗣后,虽做了一些修复,但苦于财力困厄,县政府至今仍是简门陋窗,破旧不堪。于何处接待这位贵客?陶县长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陶县长闹心之际,有人提议:“原文庙黉学学宫现静宁中学的崇圣祠环境优雅,稍加整理支上书案床榻便可,于先生又是大文人,下榻那里最为相宜。” 陶县长听后大喜,立即命人找县初级中学王尔全校长紧急商议。

由此,于先生下榻和接待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新开办的静宁县初级中学,校长王尔全又将接待工作分别落实到会计兼庶务张瀛仙和文书兼教务干事吕聘西身上。

二人既高兴又紧张。张瀛仙带着几个学生连夜将崇圣祠彻底清扫收拾了一番,摆上了借来的八仙桌椅和几盆盛开的金菊,配置了长案书架并文房四宝,在一架古色古香的屏风后支了一张典雅的木床。祠内另一头屏风后,为先生的侍卫也设了床铺。

第二天一早,王尔全校长看着窗明几净、布置优雅的崇圣祠甚为高兴,对张瀛仙交代:“洗净茶盘茶盅,烧好开水,随时准备上茶。”回头对头戴浅褐色礼帽、身穿灰布长衫的吕聘西说:“你一直垂立在祠外,听候于先生调遣,或磨墨展纸,或递茶倒水,千万注意礼仪,不可随意为之。”两人连连点头允诺。

十一月初,时值深秋,万木萧瑟,天气转凉,一辆大卡车颠簸在兰州至西安的公路上。车上坐着一位身着长衫布鞋、身体健硕、气宇轩昂的老人,老人即是年过花甲的于右任先生,他不畏旅途劳顿,风尘仆仆来静宁寻访舅亲。下午五时许,汽车停在了县城东郊的汽车站,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先生走下车含泪向列队欢迎的人们频频点头招手致意。

在驻军师长周世龙、县长陶自强、县中学校长王尔全、绅士杨芳林等各界人士簇拥陪同下,于先生自城郊步行进入静宁城,下榻静宁县中学。

进到高树掩映的崇圣祠后,于先生抚着美髯道:“这地方好,环境幽雅,最好不过了!”陶县长在一旁赔笑道:“敝县县府原官邸及官驿毁于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后因县府财力困难,至今尚未修复,临时借原文庙黉学学宫的崇圣祠、现中学的一处地方请于院长休憩,望院长多多见谅!”

于先生大声道:“我是来寻访舅亲的,借住几天,够麻烦大家了。你说静宁县政府原官邸及官驿毁于地震多年尚未修复,这是好事嘛。古人云‘官不修衙,作为一县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按先总理中山先生关于民生主义的教诲,心里装着老百姓,为民多做好事,百姓会永远记着你们的!”陶县长连连点头。

转而他对王尔全校长说:“于某此行,给贵校带来诸多不便,请转告全体师生,我于胡子多有打扰,也敬希见谅!”王尔全校长连忙道:“于院长客气,师生们早就翘首以盼您的到来,还想请于院长给大家作演讲哩!”

于先生笑道:“好说,好说。我到了娘舅家的最高学府,焉能不讲话乎?请校长安排时间,告诉我的侍卫,到时他会通知我的。”

次日上午,静宁县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欢迎会,各界民众千余人参加⑥。接着又在崇圣祠召集乡老座谈,出席者有静宁士绅杨芳林、中街私塾先生陈桂山(原国民党空军地勤机械师、去台人员陈庚之父)、回教名人米和卿、县民政科长王舜臣等人。

于先生望着杨芳林的一脸络腮胡子道:“此公也是美髯哦!”王舜臣在一旁连忙介绍道:“此乃本县乡绅、县火柴公司董事长杨芳林,长于老三岁,早年入董福祥的甘军,曾奉命进京抗击八国联军,因战功保奏蓝翎都司之职,曾充任甘军帮带、忠武军中营马队管带,后因母亲年事已高,辞归故里。他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地方实业的发展。”

于先生点头道:“好啊,杨先生忠孝双全,难得,难得!”其时,杨芳林正为其母守孝,按静宁风俗鞋面鞔(mán)有白布,于老见后,不胜感慨系之,对杨的孝亲之举更为敬重。

于老留得一副美髯,每日梳洗捋直,晚上临睡时还要戴上须囊予以保护。而杨芳林也留得一副美髯,邑人称其为“杨胡子”。于老开玩笑道:“于胡子与杨胡子孰美?”杨芳林笑答:“于公美髯四海闻名,乡野之人岂敢相比!”

于先生举茶向各位表示敬意和问候,然后操着关中口音道:“我母是甘省静宁赵氏,但不知舅家是哪家哪户?我不满两岁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先母托付恩伯母房氏抚养我成人。只记得伯母说,陕乱平后,外祖由甘省静宁逃荒东下,手拖我母,背负我舅,行至长武、邠州之间时,力竭食尽,又因我母足痛不能行,外祖恐怕连累大家饿死,不得已便把她弃在山谷中。幸亏有一骆驼商人路过看见,觉得很可怜把她载在骆驼上,行了数十里,追上外祖父,赠资而还其女,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⑦说到此处,先生声音哽咽,在座者无不泪下。

当日,陶县长命县警察局局长派人查访于先生舅家赵姓村庄。据于先生自己所叙,舅家系静宁白土沟赵氏。下属遍查静宁各区地名,尚无此地名,只有离城五六里的一处叫白土岔的村庄姓赵,于是派人前去寻访。村民见几名黑衣荷枪警察进村,以为是抓丁或催粮派款的来了,纷纷四散逃走。后遇一名老者,问及同治年间本村有无逃荒到陕西的赵姓人家,回答道:“逃难的多了,一庄人都姓赵,不知官府要找哪门赵家?”

听了县长的回复,于先生怅然若失道:“百年离乱,去留无踪。且吾年幼,伯母言我母临终留言,外祖是静宁白土沟赵氏,其余一概无知。陕为吾父,甘为吾母,静宁便是我的娘舅家,你们都是我的亲人……”

看到头戴白帽、留着山羊胡子的和善的回族老人米和卿时,于先生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就声明中华民国全体人民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回族也是我兄弟民族之一,而且多居于西北地区,回汉一家,是我们亲兄弟哦!”米老汉含泪连连点头称是。

当天下午,静宁中学操场上人头攒动,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倾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演讲。于先生银须飘飘,精神矍铄,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愤怒控诉日寇暴行,勉励大家团结抗战、光复神州,说到激动处情不自禁,声泪俱下。

于右任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大师,静宁人都盼望一瞻其风采,山村父老赶来要看看静宁的这个外甥长的是啥模样。乡间书生也跑来了,想亲眼一睹先生咋样泼墨挥笔,都希望能够得到一幅墨宝。崇圣祠外排起了一百多人的长队,有挟着宣纸礼金的,有手执彩纸礼品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王尔全校长让吕聘西赶快去西街的相记书局买来了一刀上好的宣纸,置于案上,又命他为于先生磨墨展纸。于先生左手捋美髯,右手握巨笔,神采奕奕,笔走龙蛇,抒写他的至亲挚爱。为一乡下老者题了“圣人心日月 仁者寿山河。子洲老人存念 右任”。

县民政科科长王舜臣是当地知名的书法家,与于先生交谈甚欢,先生为王舜臣题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舜臣先生正之 于右任”。

于先生不辞辛劳,伏案挥笔,不论官员平民、年长年幼,一概应允,有求必应。侍卫李祥麟劝先生休息一会,老人兴致盎然,挥毫不停,笑道:“我到了娘舅家乡,岂能收受亲人的礼金礼品?请大家在纸片上写好姓名、年龄和职业,先乡老后官吏,自老至少,人人可得。”

第三天,于先生因连日忙于应酬,过度劳累而突患眼疾,眼睛红肿。简单用过早餐后仍挥毫舞墨,继续题写。侍卫李祥麟忍不住道:“先生如此辛劳,恐劳累过度而眼疾加重。是否由在下代笔,最后钤先生的大印,一般人也看不出来……”

原来这位名叫李祥麟的侍卫亦是先生的关中乡党,十余年前即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做事,备受先生青睐,后升任先生卫士长。他平日摹仿先生的笔体,苦练书艺,日渐功深,和先生笔迹相比真假难辨。时有公文,先生亦本人口述,让其代笔批示。

听完李祥麟的忠言,于先生连连摇头道:“万万不可,我是来外祖家寻访舅亲的。别的事尚可应付,舅亲之故土我安能欺人且自欺?如要这般,我一辈子良心难安哦!”说着,用凉水浸了浸额头,又精神矍铄地挥舞巨笔,伏案书写起来。连写了数刀宣纸,一时间静宁城竟呈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午饭后,于先生稍事休憩,便翻身下榻,执笔书写,直到下午四时许。

一连两天,从早到晚一直在于先生身旁精心研墨、细心展纸、悉心观察于先生神韵的吕聘西,觉得真是天赐良机,能亲自目睹先生笔走龙蛇、挥毫舞墨的情景,简直是一种享受。他没有勇气向于先生索求墨宝,他看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书法从于先生手下诞生,好不羡慕。最后终于壮起胆子,红着脸向于先生表示了心愿。

于先生抬头一笑,道:“应该,应该!这两天辛苦你了,最后一幅字就写给你!”吕聘西连忙在纸上写了姓名和职务。于先生重又振臂挥毫,写下了“龙不受羁勒 兰自有芬芳”的对联,题款为“聘西先生 右任”。吕聘西高兴万分,深深向于先生鞠躬致谢。于先生道:“你自己不说,老朽差点忘记了,真是罪过。别人尤可,少了你的则万万不可!”

在静宁期间,于先生看见街上有不少流浪儿童,心情极不平静。遂问陪同左右的县长和民政科长:“这些娃娃为何不去上学而流落街头?”王舜臣回答:“静宁地瘠民穷,教育落后,目前县城只有两所公办小学,容不了这么多学生。最近,县里的一些热心人士诸如杨芳林等人,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开办一所私立小学,便可收纳更多的学童入学。”

听了这些,于先生感叹道:“这是大好事啊!于某来娘舅家乡寻亲未果,原备的一些礼金未动,正好捐给这所学校,以表绵薄之意和拳拳之心。”并嘱咐地方官员要加强教育投资,关心贫苦人家的孩童入学等,听者莫不为之感动。

在静宁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于右任先生给当地各界民众留下了数百幅墨宝,这些真迹倾注了先生对舅氏故里的深情厚意。据传,于老的传世墨宝除南京、上海、三原之外,数静宁最多。于老的书法珍品,寄托了一片思亲念母之情和对静宁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先生不凡的人格品德和墨迹对甘肃乃至西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临行的头天傍晚,县商会宴请于先生一行。席间,大厨敬上了一碗地道的静宁臊子面,于先生大喜,连道:“这好,这好,我就爱吃家乡的手擀面,与珍馐美味相比我更喜欢吃面!”随之大快朵颐。杨胡子笑道:“是否再来一碗?”于先生道:“好,再给我来一碗,面要宽一些、硬一些,这样更有嚼头……”

席罢,王舜臣代表静宁民众,向于先生敬献了手纳千层底青布布鞋两双,灰布和靛蓝布长衫、棉袍各一袭。于先生眼含热泪,颤巍巍伸过双臂,嘴里喃喃道:“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两样厚礼我于某人领受了。我穿着它,今生今世永难忘外祖故乡的亲人!”

又是一个深秋的清晨,静宁天空一碧如洗,北雁南归。在阵阵雁鸣声中,于右任先生神态凝重,长髯飘飘,挥泪洒别亲人。静宁城万人空巷,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欢送静宁人的“亲外甥”。

于先生坐上大卡车,泪眼蒙眬,不住地向欢送的人们招手致谢。汽车慢慢启动,向着平凉、西安的方向驶去,于先生高大的身躯和飘拂的银须永远长留在静宁人的记忆里……

【注释】

①见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年(1981年)一月初版《民国于右任先生年谱》,王云五主编,刘延涛 编。

②据1941年9月23日《西京平报》报道。

③见汪彤的博客(2014-12-08)《邓园旧事》。

④据1941年11月25日《西京平报》记载。

⑤见《王天爵先生1995年2月23日致吕宏声信函》。

⑥⑦见《静宁县志》(1993年6月版)580页。

猜你喜欢
静宁于右任
于右任逃学
BURNING ISSUE
静宁饮食文化探析
阿阳民歌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变化
于右任遗墨文献首展西安开幕
静宁苹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右任维权
以真换假的于右任
文化之地
以真换假的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