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学罗盘 获得设计灵感——人格取向教学设计模式探微

2016-03-03 19:34钱爱华
现代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包弟设计模式指导性

◎钱爱华

调整教学罗盘 获得设计灵感——人格取向教学设计模式探微

◎钱爱华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在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典型代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启发指导下,谈谈《小狗包弟》教学设计的体会。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众所周知,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它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即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其内容可以给学生以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深入的交流。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就是说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形成真挚友善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方面的目标。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散文《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文革现实和严于解剖自我的可贵精神。学生通过与作品的深度交流,感受到巴金那坦荡无暇圣哲般高贵的心灵,读完课文,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爱心的价值以及真诚的伟大。

在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在《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的一个方面。

二、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典型代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何谓“教学设计”?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将繁多错杂的教学设计模式归为三大取向,即认知取向、行为取向和人格取向。其中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可以说,“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学生没有自我,没有追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探索权。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主张关心学生整体人格发展而提出的另一类相反的教学模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的潜能和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批判性的学习者,是能够灵活和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学生成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曾这样理解人的学习的本质:当学生尽责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学习的进程效果最佳;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以上的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典型代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而形成的。

三、《小狗包弟》的教学设想

笔者曾在中学任教高中语文,《小狗包弟》是一次公开课选取的课题。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要求阅读时通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简言之,通过“品文”进而“品人”。

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同时受到了人格取向教学设计模式的启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文革背景,感知全文,把握基调。2.通过品文入情,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3.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认识社会和自我,涵养人格。第1、2点关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注重多重对话)方面的课程目标;第3点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课前预习时,我们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访亲友,了解文革的历史背景。同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给文章作批注,质疑问难,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使用预习卡检查结果。当笔者梳理同学们所提的一个个问题时,不由得兴奋不已,孩子们大多都发现文章中的“亮点”,把一些最能触动心灵的地方基本上都提到了,也问到了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于是笔者将所有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其中有关于背景、内容、情感的,还有深层次的探索即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了上面的探测导航,问题的梯度已趋于明显,还获得了许多设计具体问题的灵感,教学思路也就一步步明晰起来,笔者迅速地调整教学罗盘,于是产生了“教学三步曲”。一、粗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二、精读(品文、入情、悟人 —— 走近忏悔的灵魂);三、悟读(关注社会、完善人格 —— 忏悔意识与我)。即由情节入手初探内容,由情感入手再探内容,由反思入手再探人性。从个人忏悔到社会反思,再到引发每个人的社会责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教学过程中设想用幻灯片(如下所示)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然后呈现我汇总后的问题。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了多重对话,在充分交流中一步步走近文本的内涵,联系自我,提升境界。

1.作者多次提到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有何意义?

2.为什么多次提到日本女作家询问小狗情况?

3.为什么中间写有关由起女士对小狗的关心呢?

4.为何写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话“您的小狗怎样”?

5.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日本作家那句话“您的小狗怎样”?

教师汇总:文中反复提到 “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7.第10段中作者把包弟送走后,“我反而感到轻松”而后为何又写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呢?

8.“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汇总:怎样理解“轻松”和“沉重” ?本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为何灾难已经过去,作者仍然在受着煎熬?

10.为什么说“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教师汇总:作者历经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次课之后,同学们在自己的周记中写下了感想,我也从中收获了幸福。

“课堂上,老师把我们的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解答,不是很好懂的句子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其实一节好课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熟读、理解课文了,而是从一篇文章中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人生的意义。这节课让我很震撼,简约而不简单”。“一堂课下来,发现学到了很多。不但对于巴金这位作家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了正确的理解,学会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的技巧,相比于呆板的听课要更加易懂易记,要记住的东西,只要一想到这节课就能全部想起来。此时,笔者真正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奇妙,和中国文字带来的不一样的魅力”。

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它以“完美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找到了教学设计的真谛。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重新调整好你的教学罗盘,而且还会获得无尽的教育灵感。通过对《小狗包弟》教学的初步尝试,我深切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充分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华.课程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钱爱华 北京语言大学 100083)

猜你喜欢
包弟设计模式指导性
论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发现及适用
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适用难题及其破解——以最高人民检察院19个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刑事指导性案例中的法律论证
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下的航天项目管理实践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
重读《小狗包弟》
交通机电工程设计模式创新探讨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