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区引种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生长比较

2016-03-03 03:10刘学锋李小梅张沛健张国武
桉树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源地蓝花冠幅

刘学锋,李小梅,张沛健,张国武



湛江地区引种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生长比较

刘学锋1,李小梅2,张沛健1,张国武1*

(1.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 524022;2.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系,广东湛江 524094)

引进3个种源地的蓝花楹进行栽培试验,对其成活率及生长指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初步显示:3个种源中,四川种源地的蓝花楹表现出生长快、保存率高的特点,适于湛江栽培和发展;澳大利亚种源地的蓝花楹生长差,不宜在湛江推广和发展;巴西种源地的蓝花楹生长中等,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择应用。

蓝花楹;栽培;生长

蓝花楹 ()系紫葳科蓝花楹属植物,别名巴西紫葳、非洲紫葳、西紫葳、金凤花、紫云木[1]。原产中南美洲,广泛分布于秘鲁、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国[2]。由于蓝花楹在木本植物中具有与众不同的蓝紫色花朵,花期为春末至夏季的少花时节,壮观、浪漫、优雅的开花特点别具一格,因此被多国首都选为行道树种植[3]。其树形优美,花紫色,可作行道树、遮荫树,同时还是优良的家具用材,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园林树种[4-7]。目前对蓝花楹研究多见于其观赏价值[8]、繁殖技术[9-13]和造纸材性[14-16]等方面。本文对四川、澳大利亚和巴西3个种源地的蓝花楹进行栽培试验,并对其成活率及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旨在为粤西地区引种推广与开发应用蓝花楹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岭北镇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内,面积0.8 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1°38′,北纬21°30′,属北热带季风气候,日光充足,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分布不匀,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度为22.7℃。土壤分为7个土类,12个亚类,31个土属,76个土种。7个土类为:砖红壤,有6个土属,19个土种,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有:浅海沉积物占68.4%,玄武岩占20.4%,砂页岩占5.4%,滨海沉积物占5.8%。土壤肥力中等偏低,有机质36.97 g·kg-1、全氮1.69 g·kg-1、碱解氮168.31 mg·kg-1、有效磷3.76 mg·kg-1、速效钾68.73 mg·kg-1、钙148.72 mg·kg-1、镁9.86 mg·kg-1、铜2.58 mg·kg-1、锌1.39 mg·kg-1、铁49.19 mg·kg-1、锰0.81 mg·kg-1,pH值4.18。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选用来自四川、巴西、澳大利亚3个种源地的蓝花楹小苗。

2.2试验地设置

试验地设置于2013年,在蓝花楹林内按不同种源地设置20 m × 30 m的样方,每个样方3次重复,共设置样方9块。

2.3栽培措施

先将林地上的杂草灌木清理干净后,采用机耕全垦,按1 m × 2 m的株行距挖穴(穴规格为:50 cm × 50 cm × 40 cm),先回表土,再回心土,回满穴土后待植。

2.4定植

将去袋的营养苗定植于小穴中央,回土压实,最后以松土覆盖地表。

2.5生长指标测定

调查年度分别为2014年和2016年。为确保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对每个样方内的蓝花楹进行每木地径、树高和冠幅调查。树高用红外线测高仪测量,单位为cm;地径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单位为mm;冠幅用钢卷尺测量,单位为cm。平均地径、树高和冠幅采用算术平均。

2.6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10及SPSS 20.0对蓝花楹生长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引种成活率和保存率

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引种是否适于当地栽培和发展。由图1可知,2014年3个不同种源地蓝花楹成活率分别为:90%、89%和93%。其中四川引种的蓝花楹成活率最高,达93%;2016年3个不同种源地蓝花楹保存率分别为:67%、66%和70%,其中四川引种的蓝花楹保存率最高,初步可说明四川引种比澳大利亚和巴西引种的蓝花楹更适合在湛江栽培。

图1 不同种源引种成活率和保存率

3.2地径生长

地径是反映不同引种是否良好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蓝花楹地径生长量排序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多重比较的结果说明,3个种源地的蓝花楹2014年地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0.05),其中四川种源地的蓝花楹其地径生长较优于其他两个种源地的地径,表明四川种源地的蓝花楹更有利于在湛江地区栽培和推广。2016年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的地径大小仍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通过2 a的地径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种源蓝花楹在湛江地区生长存在差异。

表1 地径生长指标多重比较

注: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0.01和<0.05,下同。

3.3树高生长

树高生长情况与是否适应当地环境有着直接关系。从表2可知四川种源蓝花楹树高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巴西种源蓝花楹,最差为澳大利亚种源蓝花楹。巴西的蓝花楹树高增幅最大,这可能与土壤养分的吸收转化有关。

表2 树高生长指标多重比较

通过对3个种源地蓝花楹树高生长指标进行LSD多重比较(表2)可知:2014年四川种源地另外两个种源地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2016年四川与巴西两个种源地间的树高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极显著高于澳大利亚种源地的树高(<0.01)。综合2 a的数据分析初步说明四川和巴西种源的蓝花楹在湛江地区栽培比澳大利亚种源的蓝花楹效果较好。

3.4冠幅生长

冠幅大小直接影响蓝花楹的形态和观赏效果,冠幅大可为蓝花楹新枝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有利于植株的修剪和整形,因此冠幅的生长情况亦反映着蓝花楹引种的适应状态。从表3可知,蓝花楹东西冠幅生长量大小为四川>澳大利亚>巴西,南北冠幅生长量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2014四川种源地与巴西种源地、澳大利亚种源地的东西冠幅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南北冠幅则与澳大利亚种源地差异显著(<0.05)。2016年四川种源地的东西和南北冠幅均显著高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种源地(<0.05)。2 a的冠幅指标分析可知四川种源地的蓝花楹冠幅生长效果较其他两个种源地佳。

表3 冠幅生长指标多重比较

3.5不同种源蓝花楹生长综合评价

不同种源蓝花楹的各生长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程度也不一,要从各个指标中直接对其做出综合判断比较困难。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是一种将多维因子纳入同一系统中进行定量化研究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得分排序,提取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4.58%,得出因子1得分,因子2得分,因子3得分,并采用公式:1=1_1*2.776+2_1*2.892+FAC3_1*2.925,计算其综合得分,得分越大,说明优势明显,反之,则优势越小,综合效果较差。从表5得出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综合得分排序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

表5 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综合得分排序

4 结论

通过对蓝花楹3个不同种源的引种进行试验,评价结果是:

(1) 四川引种的蓝花楹成活率与保存率均最高,分别为93%和70%。

(2) 3个不同种源地蓝花楹地径、树高生长量排序均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

(3) 3个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的东西、南北冠幅生长量排序分别为四川>澳大利亚>巴西、四川>巴西>澳大利亚。

(4)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种源地蓝花楹综合得分排序为四川>巴西>澳大利亚。

结合以上结果,说明四川种源蓝花楹在经过人工驯化后已基本适应中国的环境气候,且在广东湛江地区有较好的生长,适于当地栽培和发展;澳大利亚种源生长差,不宜在当地推广和发展;巴西种源生长中等,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择应用。

[1] 王红梅.蓝花楹组培技术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8(3):18‒22.

[2] 谢玉华.优美的园林树种—蓝花楹[J].西南园艺,2004(6):31‒32,58.

[3] Soares A L,Rego F C,Mcpherson E G, et a1.Benefits and costs of street trees in Lisbon, Portugal [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1,10:69‒78.

[4]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植物志第4卷(种子植物)[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吴征镒,路安民,汤颜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赵志法,谢益民,张业聪,等.速生材新品种―蓝花楹[J].黑龙江造纸业.2006(4 ):8.

[7] Pilar N Mariana M. Hypotensive effect of the hydroalcoholic extract fromleaves in rat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5:301‒304.

[8] Anita R,Seema C.Factors affecting reproductive success inD.Don.(Bignoniacea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2012,4(1):79‒84.

[9] Li F,Zhou L Y,Shi J A, et al.Promotion of IAA,NAA on Seed Germination of J[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1:1184‒1189.

[10] 杨艳琼,李剑.蓝花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繁殖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6):104‒105.

[11] 李剑.不同基质对蓝花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J]. 林业调查规划,2008,33(3):130‒132.

[12] Socolowski F,Takaki M. Germination ofD. Don. (Bignoniaceae) seeds: effects of light, temperature and water stress [J].Brazilina Archives of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4,47(9):785‒792.

[13] 阳莉,石大兴,麦苗苗,等.蓝花楹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20(1):26‒32.

[14] 赵志法,谢益民,雷晓春,等.蓝花楹的化学组成及其硫酸盐法制浆特性[J].中国造纸学报,2006,21(4):19‒21.

[15] 邵震宇,谢益民,周燕,等.蓝花楹磨木木素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的反应[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8,27(2):10‒15.

[16] 张国武,张沛健,刘学锋,等.引种蓝花楹木材结构特性[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2):27‒30.

The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ofProvenances to Zhanjiang

LIU Xue-feng1, LI Xiao-mei2, ZHANG Pei-jian1, ZHANG Guo-wu1

,,,; 2.,5,)

This research involved three provenances of the ornamental tree, and investigated their survival rates and growth indic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provenance of Sichuan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growth and high survival rates making it suitable for local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ntrast, provenance of Australia showed inferior growth and seems unsuitable for local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Provenance of Brazil had intermediate growth and could provide some material for ornamental tree propagation.

; cultivate; growth

S685.99

A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蓝花楹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KJCX006)

刘学锋(1985— ),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E-mail:afayewong@foxmail.com.

张国武(1966—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E-mail: fyzgwu@163.com

猜你喜欢
源地蓝花冠幅
“神奇的食物”⑤ 蔬菜皇后——西蓝花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峨眉含笑
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青海游
蓝花楹小宅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
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