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课标基本理念 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2016-03-04 01:09李智霞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课标生活化物理

李智霞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

依托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李智霞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

随着新课改运动的广泛普及及流行,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同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成为基层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致力研究与探讨的教学热点话题之一。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进而推动初中物理新课改运动的更好发展。

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情景

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知物理知识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初中阶段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宝贵的物理学习资源,能动性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物理学习情景。”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初中物理教学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经历或者体验之上。

在对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形成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笔者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升华和凝华是一组相对的物理术语,可是由于定义描述得过于理论化与抽象化,不少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深刻理解,甚至还经常出现将两者混淆、错用的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就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即引用大量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辅助展开教学。

在寒冷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被晾干是因为固态的冰会逐渐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慢慢从衣服中蒸发出去,最终衣服变干;放置在衣柜中用来预防虫子的樟脑片会慢慢地变小甚至消失,是因为固态的樟脑丸会逐渐变成气态的形式,并渐渐挥发在空气中……这些原本由固态最终演变成气态的现象就是升华;在寒冷的冬季,室内的窗户玻璃上很容易出现一层厚厚的冰花,这是因为屋内有大量温暖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窗户玻璃时,就会由原本的气态凝结成固态,也就出现了冰花;秋季早晨经常出现霜冻现象也是这个道理:原本湿润的水蒸气在遇到寒冷的空气时,也会由原本的气态迅速凝结成固态,从而出现了霜……这些原本由气态最终演变成固态的现象就是凝华。

借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不但重新唤起了学生对于“升华”“凝华”这一物理知识点的浓厚学习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正是这些生活实例的运用使得原本抽象的“升华”“凝华”的物理定义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熟悉而亲切,在大大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为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大大改善了该节物理知识点的实际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理教学手段的创新及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及辐射性普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师有序、规范地展开常规教学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很好地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做出了“积极学习、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开拓物理教育新渠道”的指示。

这其中,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科学使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手段的创新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都可以起到显著而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时就涉及托里拆利这一实验,该实验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水银,但众所周知,水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稍有不慎,实验者就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处境,并不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对此,笔者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提前在网络上搜集了关于“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视频,在上课时将该实验视频播放给学生,这样一来在避免有可能产生实验危险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辅设备直面、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托里拆里实验的整个过程,大大加深了他们对于该实验的主观印象与感知,从而为他们实现对于该实验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起到了优化实验教学手段、获取完美实验教学效果的双重目的。再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如图所示。这样一来,借助该幻灯片,学生就得以最直观、最立体、最直接的形式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直线角等形成深刻的认知,而这些很显然为他们实现对于“光的折射”这一内容的熟练掌握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工作,有利于最终良好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除此之外,笔者还会有意识地将物理课堂上用到的视频资料、幻灯片等信息一并打包发送到班级公共的QQ群之中,倡导有条件的学生及时下载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一来就在创新学生复习模式的基础上,极大地保障了最终的复习成果。

四、因地制宜,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伽利略。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注重实验教学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材料都可以成为物理实验的教具。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材料开展教学要比用实验仪器更有说服力,不仅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这些物理实验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学生。惯性小实验:将七八个棋子叠加在一起,用直尺快速击打最下面的棋子,发现被击打的棋子飞出去了,而上面的棋子却“安然无恙”。从这个生活中的小实验,引入惯性的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刚才被打击的棋子由于受力的作用改变了运动状态,而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接着在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拍灰尘,抖落雨伞上的雨滴”等生活现象。

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用生活实物开展物理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本中设定实验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物理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教学之余,物理教师适当地组织一些物理课外活动,为了让学生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九年级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课后的迷你实验室“制作简易的电动机”: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学生将漆包线绕成小线圈,将两端线头的漆刮去半边,把两个回形针弄弯作为支架并将线圈置于支架上,将线圈放入马蹄形磁体中,接通电源,线圈就会转动。实验现象很明显,这样课后巩固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磁场对通电导体具有力的作用。这种课外物理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不仅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从中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所在,达到“授人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赵文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之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2]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3]于继中.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2).

[4]孟树荣.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学周刊,2015(23).

·编辑 王洁琼

猜你喜欢
新课标生活化物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只因是物理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处处留心皆物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