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2016-03-04 01:09蔡俊俏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意识探究数学

蔡俊俏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初级中学)

农村初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蔡俊俏

(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初级中学)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学好数学不论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点简单灌输给学生,是绝不能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且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农村初中教学;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初中数学,尤其是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一直以来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知识点掌握好就可以,却很少去关注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是怎么去思考的,及怎么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的。近几年来,新课改的力度逐步加强,学校的许多教师也在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就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的一种新观念。本文将着重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的意义、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初中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是我们目前教学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虽然只是就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但是如果真正培养好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在遇到一个新问题时,首先不是想着这个题自己不会,要让教师帮自己解决,而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题自己虽然不会,但自己还是可以想办法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的,如果实在不能解决再找教师帮忙。

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培养下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思考的话,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逐步增强,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习习惯是贯穿于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树立了这种问题探究的意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很大帮助。同时,学生一旦养成了问题探究意识,这种意识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不小的作用。

2.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有利于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农村的中学相较于城市的中学而言,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较为封闭,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较为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十分不利。

教师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更加大胆,积极主动,从而让学生慢慢地丢掉过去那种被动式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通过探究解决问题逐步找到自信心,学会主动学习,逐步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二、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方法

1.转变教师观念,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诱发探究欲望

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等较城市而言都有较大差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师往往习惯采取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讲解数学问题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不去关心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有没有听懂这个题目,知不知道这个题目的解法上。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虽然将我们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让我们的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探究意识。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这样解答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课堂上不再像过去一样,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问题探究失去兴趣。

比如说,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时就可以反问学生存在有理数,那么无理数存不存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说一说无理数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等。教师多找一些这样的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教师干巴巴地去讲解知识点要有意思得多,而学生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也更加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慢慢地就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培养出来了。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也从侧面向我们印证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的重要性。

再度体验问题情境,感悟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将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4.1等可能性。独立完成。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案例反思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进行知识梳理,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同时抓好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对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和拓展,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当然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特别要通过抓好数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作为推理能力的一种表现。类比是一种相似,它是从一种特殊到另一种特殊的推理,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分析、类比、猜想得出新结论,这就是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迁移过程。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要想在课堂中顺利实现各知识点间的迁移,我们的数学课堂还应该是民主的、自由的、活动的。首先,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尊重,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应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能有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探索,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和时间里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学有所获。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忘记“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能力各不同”。我们要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亮之处,并能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查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这些是知识迁移的基石,通过长期的不断训练,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提高他们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黄浩活.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J].中学教学参考,2015.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意识探究数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